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關於左傳之隱的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1W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在晉與鄭、衛的幫助下平內亂,併成功東遷到洛邑,周王朝明顯走向了下坡之路了。時值魯孝公即隱公祖父37年,後隱公父惠公在位29年,到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已是周平王49年的事了。隱公執政第三年周平王崩,周桓王繼位。

關於左傳之隱的讀書筆記

隱公執政時年齡不可考,共執政約11年。其執政期間,左傳所交待出的國,除周外,共出現了26個國。包括,魯、齊、鄭、宋、衛、陳、蔡、晉、戎、宿、紀、莒、向、極、申、共、邾、夷、虢、南燕、滕、薛、郜、郕、許、戴(即載)。尚未出現的包括秦、楚、北燕等大國,趙、魏、韓、中山尚未建立,吳、越沒有消息。

觀隱公執政期間,主要交待了魯國在春秋初期的情況(實力較強)、隱公的政治策略(主要是與宋、衛、鄭等大國的友好、結盟與利用,並侵奪極等小國,使滕、薛等小國附屬)、死因和魯桓公上位的前景、魯國個別家族先祖情況(臧、展等),其次是交待了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強國的;宋、衛如何因內亂而衰落變爲弱小;陳國的挫敗先兆;周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天子尊嚴。兩大政治集團是如何形成的。

隱公執政期間的主角是魯與鄭。其次是宋、衛、陳、齊。

一、魯國地位與隱公的政治策略

隱公是在不太有利的情況下執政的。

隱公母親乃繼室的宋女聲子,並非正夫人,由於周禮傳統約束,所以隱公未能取得正統的繼位權。而魯惠公的正夫人--宋女孟子--無子或生子早死(不見於經傳),故魯其時沒有完全符合周禮制的'正統的接班人,唯魯桓公母--宋女仲子--地位稍高於隱公母親聲子。恰逢惠公薨時桓公尚年幼(當時還不會象後來漢朝漢武帝託孤和清朝那樣扶植幼主兒皇帝),所以隱公纔有機會攝政從而執政於魯國(奇怪的是魯惠公死前居然沒有指定接班人)。

隱公其時是“名不正必言不順的”,多有大夫逆其命而行事之狀(在執政期間,發生過費伯城郞,新作南門,不與衆父小斂,不臨惠公之葬等冏事),亦多無可奈何。然魯隱公卻並未因此藉機懲治逆命大夫,多將能量目標指向國外,以擴大魯及自己在國際間的影響力,藉機求得自己在國內的穩定,並期望能夠在菟裘養老。

隱公是春秋期間第一個攝政的君主,而且唯有其諡爲“隱”,從諡來看,春秋戰國再無諡爲“隱”的,看來多有其深意也。

總觀春秋魯國十二公,有四位被殺,一位長期流亡在外(隱公、閔公被國內人殺死在國內,桓公、哀公被外國人殺死在國外,昭公長期流亡在外而死)。卻多因國內大族勢力強大,且多因三桓而起,由此或可知魯國命運,其被楚所滅也在所難免也。非外力可滅多由內因也。

隱公元年所面臨的魯國,是國交甚孤立的局面:春秋前即一直與鄭爲敵(隱公亦曾被鄭俘爲囚,因賄賂尹氏而逃回,卻也因尹氏而給了羽父殺已的機會),而與宋本姻親之國,惠公死前又與宋交戰,與齊國與無甚往來,惠公死時唯有衛侯來會葬而隱公卻不能見。

到隱公死前,經過隱公的政治努力經營,透過求好於邾,與戎盟於唐,求成於宋,與鄭結好,盟於艾始平於齊,天王派南季來聘,最終已與鄭、齊結合成爲當時兩大集團主力之一,而宋衛陳蔡則歸爲另一集團,相對立了。

隱公的政治成果直接延續給桓公及其後人:隱十年已敗宋於菅,桓公與紀、鄭大敗齊、衛、燕聯軍,莊公伐齊失敗而次年則敗齊桓公於長勺,莊公又侵宋,敗齊、宋聯軍,次年又敗宋師於鄑。至莊公止,魯除一敗給齊外,共四敗宋、兩敗齊、一敗衛、燕,就是到了齊桓公稱霸的初期,魯仍然不弱於齊國。而且魯國經常侵凌邾、紀、戎、莒等小國,其它如滕、薛等小國經常朝魯。鄭、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至楚強大與晉爭霸後,鄭國受到楚晉夾擊而逐漸衰落,魯亦失去盟友而與鄭共享命運了。

我們可以從隱公的處事行爲看出:

1、面對國內事務十分小心謹慎

“費伯城郞”而隱公無所表示;

“改葬惠公”時“公不臨”;衆父卒時公亦不與小斂;母親去世,隱公亦按非夫人的身份爲母親安葬;遵循禮制,表明攝政身份。

有人“新作南門”,公亦無所表示;

臧僖伯卒,隱公爲之“葬加一等”。

羽父請隱公爲無駭賜諡與氏時,公謹慎地問請衆仲而實施,賜其“展氏”。

2、面對國際事務立場與態度十分明確,最終參與建立了春秋初期的兩在政治集團之一。

放棄前嫌(惠公與宋之戰),而主動借姻親求成於宋,與宋人盟於宿,在與衛並未斷絕關係的情況下,欲圖借宋重新走上政治舞臺(春秋初期宋、衛爲強國)。母親去世後即與宋開始疏遠直到斷交,特別是宋亂之後。

爲了加強與宋的關係,曾“將尋宿之盟”,卻“遇於清”,後由於宋參與了衛州籲之亂,而與鄭國爲敵,隱公在諮詢了衆仲關於州籲的政治意見後,確定宋、衛已亂且州籲必無有所成,明顯看到鄭國的崛起與強大(鄭與宋衛之間多次交戰都以鄭取得優勢告終),看到鄭與齊結盟的實力,自此就開始擺脫與宋的關係,並毅然斷絕了與衛的關係,確定了與鄭、齊走向同一集團。

宋曾侵邾田,而隱公借使者語言失誤爲由,不但沒有幫助宋國,反而借宋國之手爲自己懲罰了邾(邾曾私約公豫出兵一事)。

鄭在與宋、衛交戰較疲憊時主動與魯“渝平”,魯能夠在此時與較強大的鄭國建立的關係自然是政治有利,此舉亦引出了齊國,齊看到了魯的份量,與魯盟於艾。至此鄭、齊、魯三國結盟。

鄭穩定了魯後即開始侵陳並大獲,隻身與宋、衛、陳、蔡集團作戰。隱七年,宋與鄭平後(估計是鄭的政治假象),魯又藉機爲宋討邾,再次懲罰邾這樣的小國。

鄭以王命討“宋不王”時,公“居然”一怒即絕宋使,明確表明立場在鄭與天王側。立即行動:與齊共謀伐宋。伐宋敗宋於菅。

又,與齊、鄭一起伐許,“齊侯以許讓公”,而公則不受,表明政治道德與策略。

3、擅長利用周邊小國爲自己服務

元年首先利用身邊小國邾國結盟,表明自己實質的政治身份和能力。

次年又與戎盟於唐,進一步發展國際政治關係。

將妹妹嫁給紀國,結好於身邊小國。

透過紀又與莒建立關係。

滕、薛等小國來朝。

4、與周天王保持友好關係,取得政治支援。

六年冬京師告飢,魯動員宋衛齊鄭爲周糴。後天王派南季來聘。

至此,魯國國際政治勢頭良好:

魯其實已牢牢控制住了身邊的小國:滅極,結紀、莒(含向),滕、薛來朝,與戎結盟;

與鄰之大國齊結盟;

與正在崛起的強國鄭國結盟;

與動亂頻繁的宋、衛、及陳、蔡絕交;

與周天王保持良好政治關係。

而國內則藉機充分表明自己攝政身份,尊重並聽取能臣衆仲的意見;對於未能聽取臧僖伯意見表示其憾並加一等而葬;對於逆其命而行事者無所表示亦無所懲罰,以穩定爲主;對與桓公有關的事處理小心謹慎而符合禮制。

如此,魯能夠不強大嗎?

二、鄭國的崛起

如果春秋及左傳不是以魯史爲基礎,魯隱公執政期間的主角應該是鄭國之鄭莊公。

1、政治基礎與傳統良好、

鄭國自其桓公建國,經鄭武公至鄭莊公,僅第三代。至隱公元年時,鄭莊公年方36歲。鄭武公曾追隨父親協助周平王平亂東遷,因此莊公自年輕時已具有了相當的政治經驗。

2、力爭內部政局穩定統一,策略明確。

隱公元年時,鄭莊公正於當年掘地及泉接回母親。在處理母親及弟弟公共段的問題上,即內部政治鬥爭上,莊公表現出了熟練的政治經驗與手段。妥善處理好了在其它各國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保證了鄭國的政治穩定和策略的延續。周平王東遷,主要得力於晉與鄭。晉當時仍然是分裂的,爲翼和曲沃二國,經67年後方合併而強大。而鄭國當時正面臨着分裂的危險,在內部潛在分裂一段時間後,莊公把握時機,終於使鄭國複合而爲一,鄭由此漸強。觀它國形勢,多因內部爭權分裂而衰落。無論史家如何評價莊伯,鄭國畢竟度過了危機並走向了強大。當今史學家均稱春秋初期有鄭莊小霸。

3、強硬的政治策略與明確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手段。

怨王貳於虢,導致歷史性周、鄭交質。一旦周桓王即位將畀虢公政則立即取溫之麥和周之禾予以報復。

州籲之亂,衛聯宋陳蔡一起藉口公子馮而伐鄭,鄭毫不示弱,以一國敵四國仍明顯具有優勢。

鄭與衛、南燕戰,敗衛、燕師。表現出了明顯的軍事優勢和軍事策略,且人才濟濟。

周已將政將與虢公後,鄭伯仍然朝周,但王不禮焉,鄭不來矣。

藉機與宋及陳平。鄭公子忽與陳結政治姻親。但卻並不重視與陳的這種姻親關係。故先配而後祖。

借齊國而終與宋、衛平,回報即“以齊朝王”。政治交易明顯。

在與齊魯建交的基礎上,鄭國充分準備,以宋不王爲藉口討伐宋國。並聯合齊魯對付宋衛陳祭。兩大政治集團在春秋初期在鄭國的影響下終於形成。

北戎侵鄭時,鄭又表現出了明顯的軍事策略和優勢,大敗戎師。與衛國後來被戎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鄭國以一國獨戰宋衛蔡三國而在勝之。終入宋。又入郕。

一言不合即與息戰於境。大敗息師。

又以虢師代宋,大敗宋師。

4、明顯具有長遠的政治眼光。

借宋亂而納公馮,並一直致力於將公子馮送回宋國繼位(遠期政治籌碼),直到魯桓公初期借華督之亂而成就了鄭莊公的政治目標。

宋曾向魯乞師而隱公未許,鄭由此看重魯國,趁魯宋交惡,於隱公六年與魯渝平。跨過衛國直接與魯國建交。隱八年又找藉口與魯易許田。

鄭曾看好曲沃莊伯,而助其伐翼侯。曲沃叛王后,王命虢公伐曲沃而鄭莊伯不參與。立場堅定。

鄭伯帥師侵陳,大獲。乃因陳侯太小看了鄭莊公:鄭何能爲?

鄭師入郜,入防,皆歸於魯而不貪其地。旨在取得魯國的長期支援。

鄭聯合魯齊伐許。伐勝後的政治安排相當得體。且明顯有政治眼光。

綜觀鄭國在春秋初期,克段後,再次伐衛,侵周,抗宋衛陳蔡聯軍,敗南燕,伐宋入其郛,侵陳大獲,以王命伐宋不王,大敗北戎,合齊魯伐宋取二邑,敗宋衛蔡三師,又入宋,會齊魯滅許,大敗息師,再敗宋師,又敗周虢衛蔡陳五國聯軍(桓公五年),救齊再敗北戎(桓公六年),合齊衛伐魯戰於郞,最後使齊衛宋魯鄭盟於惡曹。成就了小霸事業。

至戰國初期,鄭、韓屢戰而鄭常勝,終於內亂而爲韓所滅。惜哉!

童書業:蓋鄭爲新興之國,商業又較盛,經濟富裕。當春秋之初,周室已衰,齊、晉、秦、楚未興,鄭莊雄桀,處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地位,又結交大齊、強魯,近攻宋、衛、陳、蔡,甚至擊敗周王所率之聯軍,縱橫一時,幾於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