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精品】社會調查報告錦集九篇

學問君 人氣:1.46W

我們眼下的社會,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成爲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什麼樣的報告纔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社會調查報告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社會調查報告錦集九篇

社會調查報告 篇1

學院:南通大學杏林學院姓名:徐曉彤學號:1207083005 專業:商務英語 班級:商務英語121

實踐時間:20xx年7月8日——20xx年8月8日

實踐方式:“一對一”式家教服務(英語)

實踐目的:

透過做家教,檢驗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鍛鍊口才增強與人交流的靈活能力,擴大自己的社交面,爲自己以後步入社會提前適應社會,體驗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實踐內容:

主要輔導初一學生完成英語暑假作業,在發現學生問題的同時及時講解。學會與他人交流,“一對一”輔導,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並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

7月8號,我開始了第一堂課,起初還擔心會和學生存在溝通方面的問題,但憑藉我的幽默的講解風格,學生上課還算配合。在心裏,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對待學生要盡職盡責,最重要的是讓他學完一個知識點就要清楚的學習到這個知識點的效果,否則就是做的無用功。一堂課下來,我發現學生對於音標的概念很模糊,對這塊掌握的很不好,我花了很多時間和他講解。總而言之,我對於第一天的教學成果還算是滿意,發現了學生的薄弱環節並做了相應的輔導。

我每天都按照資料認真教課,不及要他注意書寫還要注意發音問題,重點把握語法,詞組和動詞搭配,會在最後做一個小測試檢驗當堂課的教學成果。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還和他詳細的講解了考試時的側重點,及考試時的注意點。最後,我領到了屬於自己的工資,這是對我這一個月家教工作的肯定和回報。我一下子很有成就感,信心倍增。

實踐總結:

家教工作,讓我深刻體會到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也瞭解到作爲老師身上的責任和工作有多重。老師傾囊相授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我想除了父母之外,沒人能像老師一樣渴望自己的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吧。

對於我而言做家教更多的是爲了證明自己檢驗自己,而不是僅僅爲了錢。不光是我這樣覺得,和其他做過家教的同學交流,他們也都提到做家教的體會,做家教是證明能力的很好體現,能鍛鍊自己的口才,加強與人交流的能力,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對所學知識的肯定。見識不同的學生,學會與人相處,提早適應社會。的確,做家教得到的不僅僅是爲了經濟的補貼,更重要的是對自身價值能力的肯定,增強了我們步入社會的信心。

做家教的過程就是與人交流的過程,這過程中我可以提前感受社會生活是什麼樣子。在與學生家長的交流中,是僱傭與被僱傭關係,他們花錢僱我來輔導孩子學習。我大概明白了老闆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要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這樣老闆纔會放心把工作交給自己,纔對得起自己領的工資。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當老師的不易,明白所有的行業都不是那麼容易的,都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和心血。

就這樣,我的暑假生活豐富有有些機械,充實有忙碌,規律又稍顯枯燥。現在這樣有規律的生活固然是好的,它使我有了規範的作息時間,有了對於生活習慣的合理養成,有了對於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這就是實踐帶給我的。 暑假即將結束,我的實踐生涯也告一段落。在這次實踐中,我看到很多同時也從中學到了很多,耐心,寬容,關心,責任,友善,我想,這個暑假我過得最實在又有意義,這應該是我今年盛夏收穫的最豐碩的果實!

社會調查報告 篇2

7月20日,我們實踐團在新橋鎮的大集市上針對當地居民的收入情況展開調研。

雖然下着濛濛細雨,但是我們的調研員們都活躍的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之中,當地的人們也很熱情的接受我們的調研。

在調研中我們主要了解到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當地的工廠打工和種莊稼。新橋鎮是一個產鞋大鎮,當地的大部分男勞動力都是在鞋廠打工,還有部分婦女也在那裏打工。調研中一位大媽告訴我說在鞋廠中幹得好的話可以一年可以掙2—3萬元。

而新橋當地居民的另一大收入來源就是種莊稼。據瞭解當地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和花生等。在調研中一位大叔和我說:“原來很多農民不願意種地,但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中的不但不要錢還有補貼,他們村中很多勞動力都返回村中種地了。”

因爲我們在調研的時候時值大集市,一位買甜瓜的大叔向我介紹了他的家庭情況。他說他家有四口人,他、他的妻子還有他的兩個兒子。他的妻子在鞋廠上班,而他就是在家種地和賣水果。他的大兒子已經結婚了,他的小兒子在上高中,他的家庭情況在他們村中屬於中上等,已經基本屬於小康社會了。

在這次調研活動中,我學到了好多好多,這是我在書本中學不到的,即使有,絕多沒有如此的深刻。這樣得來的是在心中刻苦銘心的。當代大學生應該在實踐中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

社會調查報告 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