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關於收入難的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1.3W

導語: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後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以下是小編整理關於就業難的調查報告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關於收入難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人們在談論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時,最爲集中的話題之一便是“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焦點便是農民增收難。當前農民收入增長所面臨的嚴峻困難,已經成爲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實現良性循環的一大障礙。我市同樣也面臨着農民增收難的困惑,因此,找準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制訂增加農民收入的措施,是當前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它關係到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農民的利益,關係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也是切實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

一、農民增收難的原因調查

當前,影響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很多,實現農民增收的壓力相當大,從我市農村的實際情況看,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民素質難以提高。

近年,各級財政雖然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但長期的投入欠債造成農村各項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教育的落後,使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很難提高。一方面造成農民人力資本不足,難以有效參與市場競爭,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費、投資在農村盛行,大量資金被用於建築住宅、修墓造墳、人情世故,使農戶無錢從事生產投資,開拓新的生產項目。農村醫療衛生的落後,道路交通狀況較差、電力通訊落後等都影響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阻礙着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的推廣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民素質的高低,從大冶市的情況來看,農村住戶的從業人員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佔從業人數的53.31%,初中佔40.33%,高中(中專)佔6.24%,大專以上佔0.12%,由於受教育的程度低,農民的思想觀念依然陳舊,市場經濟觀念淡薄傳統的計劃意識較濃,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接收能力低,這些都嚴重地影響着農民的增收。

2、農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業產業化難以形成。

《“十五”計劃綱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出的要求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以農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爲主體,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近年來,我市農業結構調整雖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夠的問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只有近30%的農戶調整了種植業結構,調整面積平均佔總面積的5%以下。有的農戶雖然調整了結構,但一般幾年都沒有上新的種植品種,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規農產品。目前農業結構調整,在品種結構上,名、優、特、稀、珍品種較少,大路農產品較多,難以適應優質、多樣、反季節、營養保健、無公害等社會需求;在種植模式上一般爲“油稻稻”的模式,土地產出率較低;在區域佈局上,沒有規模,沒有特色,基本上屬於“小而全”或“雜貨鋪”,難以形成氣候。農業結構不夠合理,農業產業化難以形成,農業比較效益較低,直接影響了農民的增收。

3、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業成本過高。

目前,由於政府對農業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庫、渠灌、塘堰、泵站機組等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損毀嚴重,抗災能力大大減弱。比如大冶市現有28KW以上抗旱機組360多臺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127臺套無法啓動,嚴重影響了蓄水抗旱。一遇災年,農業就會嚴重減產,農民收入就會大幅下降。同時,由於農業生產成本過高,農民對種田缺少積極性。以一畝水田的投入產出爲例:一畝水田一年產兩季,產稻穀700公斤(早稻300公斤,晚稻400公斤),按每百斤40元價格計算,摺合人民幣560元,其中一畝大約需種子60元,磷肥3包90元,農藥2瓶20元,牛工和人工等約需100元,脫粒費20元,再加上畝平負擔稅費90多元,這樣一畝田的成本接近400元,利潤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澇災害,加上抗旱水費、排澇費、勞力投入等費用,則幾乎沒有什麼收益了。這種經營分散、規模過小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成本過高,技術含量低,在市場上必然缺少競爭力,受全國農產品

供給總體過剩·,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的影響,農民種田巳很少能賺錢,有時甚至是農業增產,農民不增收,不少農民完全是出於對土地的樸素情感及迫於地方政府不許撂荒而從事農業生產的。

4、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民增收渠道單調。

200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總量已達到47962萬人,其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佔總量的68.4%,而Z000年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所佔份額僅15.9%。農業勞動生產率只相當於社會平均水平的1/3,這就是農民靠農業難以保持收入增長的關鍵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農業勞動總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難以增加的根本原因。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對吸納

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近年來,由於鄉鎮企業所處的整體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其自身也正處於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的轉折階段,因此,不僅沒有增加吸收新的就業人員,反而年年遞減,致使本就相當嚴重的農業勞動力過剩,農民就業不充分的狀況更加惡化。“九五”期間,我國農村勞動力共增加2920萬人,如不開闢新的轉移渠道,僅靠在農村內部,靠發展鄉鎮企業就地轉移這一種方式,農業勞動力總量就又將進入一個增長期,對提高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都極爲不利。從大冶市情況來看,目前全市農村可從業人員在45萬人左右,而全市農村目前實際從業人員爲33萬人左右,其中外出務工人員爲6.7萬人左右,從事林、牧、漁業及農業服務業人員在2.5萬人左右,農村二、三產業人員13.8萬人左右,全市155萬畝農作物所需勞動力爲9.76萬人左右,大冶市目前尚有12萬農村勞動力以“飢餓”狀況滯留在種養業內部,農村勞動力剩餘率達26.07%,地方政府目前還沒有很多渠道來轉移勞動力,除了農民外出流動打工收入在增長外,農民還沒有其它辦法來增加收入。

5、農業科技發展滯後,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產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提高市場競爭力,以增加農民收入,但是,目前農業科技的發展相對滯後,一方面農業科技人員嚴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個鄉鎮僅擁有種植業科技人員15人,水利技術人員18人,畜牧技術人員4人,林業科技人員7人農機科技人員25人,在農民科技隊伍中,全市只有823人,每1000名農村從業人員中只有2人,而且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傳統農業中,在農產品營銷、加工等二、三產業中非常貧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因農業科技轉化不力,我市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項目難以開花結果,導致農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佔有率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目前科技對我市農業的貢獻率僅爲35%,影響了農民的增收。

二、農民增收的基本途徑探討

隨着加入WTO,農業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當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們必須堅持多於、少取、放活的原則,千方百計採取多種綜合性措施,不斷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間,結合我市的實際,我認爲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場爲導向,立足本地優勢,調整農業結構。

90年代初,我國就提出了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思路,當前在我國農產品供求關係的背景下必須在保護主要產品生產能力的基礎上,明確使農業的發展轉到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爲中心的軌道上來,具體說就是我市要在調整農業佈局,提高農產品質量,大力發展畜牧、水產業上下功夫。調整農業佈局就是要以資源爲依託,堅持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糧則糧、效益優化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板塊和農業經濟帶。如保安、還地橋、東風農場等鄉鎮就要發展成水產高效養殖經濟板塊,劉仁八、殷祖等鄉鎮就要發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業生產經濟板塊,沿大金省道要發展成觀光農業經濟帶,沿鐵賀線和106國道要發展成生態農業經濟帶。提高農產品質量就是要大力實施優質稻、優質油、優質畜禽、優質林果、優質水產品等“六優”工程,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將農業結構調向高附加值的生產項目上來。畜牧業既要抓大型養殖場等的規模養殖,又要抓千家萬戶的養殖,擴大優質三元豬養殖規模。水產業要重點發展名特優產品,特別是要打響“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擴大優質螃蟹養殖面積,大力發展網箱精養,稻田養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2、培育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流通,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透過發展“合同農業”、“訂單農業”逐步做到以銷定產,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農戶經營規模過小且過於分散,使得我市的農業生產很難根據市場需求作出有效反應,使我市農業面臨所謂的“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如何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解決和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市農業的影響,已成爲農業生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培育龍頭企業,拉長農產品的產業鏈,不斷開發高附加值的名牌農產品,是我市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要重點培植勁牌公司、保安湖開發公司等重點加工型和運銷型龍頭企業,發展外向型農業,開展科技創新,不斷開發農業的名牌產品,同時要建立完善農戶與龍頭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執行機制,要採取“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模式與農民搞好協作,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要加快農產品銷售隊伍的建設,搞活農產品流通,要大力培育市場中介組織,支援各種農民專業運銷聯合體、合作組織,積極發展經銷大戶和農民營銷隊伍。本稿件版權屬於517878祕書網

3、加快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開發和轉移,擴大農業外就業,是農民實現增收最現實、最根本的途徑。一是透過發展鄉鎮企業,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向市區和鎮區轉移一批。鄉鎮企業發展困難,城鎮化進程緩慢,已成爲制約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和農民增收的根本癥結。我市在發展思路上,要以市區爲中心,進一步加快中心鎮、中心村和移民新村的規劃建設步伐,逐步形成市區——中心鎮——小集鎮(中心村)三級城鎮結構體系。在配套政策上,要降低門檻,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引導富裕農戶進城落戶務工經商。二是努力將勞動力向外轉移,大力發展打工經濟,向外“輸出”一批。勞動部門要加強引導,拓寬外出途徑,形成市場效應。

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

農村基礎設施包括大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農村道路、教育醫療、電力通訊等,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爲農業生產、農村社會進步、農民素質提高,最終爲農民增收提供自然環境、經濟條件、科技文化保證。同時,要大力抓好扶貧開發,透過開發山水資源,發展特色種養,實現增收脫貧。要全面實行稅費改革,使農民負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出臺配套的激勵政策,對從事農業開發性生產的,特別是從事“四荒,開發的給予資金扶持。要努力培養一批“知識型、技術型”農民,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總之要爲農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爲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目前,我國農村人口近9億,佔總人口的70%,農村勞動力中的70%從事農業,農業是農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業不發展,農民收入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農民不能增收,購買力就不能提高,我國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方

針就難以收到預期效果,農村的社會進步就可能停滯,因此,農民收入問題不僅關係到農村的改革、發展、穩定,而且關係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在儘快消除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和提高農民收入的問題上尋找對策,以擺脫農民增收緩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