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高考生選擇大學的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5.51K

進名校要“批條子”、“送票子”;幼兒園學費高過大學學費。在中國城市不少家長看來,擇校費已呈現持續的“牛市”。

高考生選擇大學的調查報告

有專家直言不諱地說,依據考試分數來分配稀缺的教育資源,儘管有諸多缺陷,但至少還包含了個體的努力成分。如今名校門檻越擡越高,權力資本、經濟資本、社會關係資本紛紛介入,到底哪一種離公平而有效地配置教育資源更接近?

最怕的是錢“送”不出去

北京市小學新生開始報名,不少家長爲讓孩子擠進名校“絞進腦汁”,幾所名牌小學則費盡心思破解家長“招數”,儼然上演了一場艱難的攻堅和防禦戰。

爲擠進“門”,家長們不遺餘力,把戶口轉到離好學校最近的親戚朋友家,以期劃片入圍。因爲涌入的學生“超員”,北京一所實驗小學的老師做家訪,竟發現8個學生家的門牌號碼,是學校附近一條馬路邊的廁所。

如今多數重點中學取消了初中部,但隨後又與區內一些學校聯合辦了分校或是“民辦公助”的分校。這些改制後的學校,名校熱不但沒能緩解,反而愈演愈烈。算下來,一個學生初中3年的費用約3萬元至8萬元不等。事實上,公開的擇校費還只是保底價,附帶的贊助費更是高得驚人。市一類學校贊助費爲5萬元,準“重點”也得4萬元。“公辦民助”學校收費更高。北京市豐臺區一所重點學校就明碼實價,低於分數線的,1分交1萬,真的是“一分值千金”。

在中央國家機關工作的於女士,在“活動”了各種關係後,學校終於收下了她“自願”捐助的3萬元錢,心裏也踏實多了。這錢攥在她的手心裏,都快被“攥”出水來了,攢下這筆錢的辛苦早已忽略不計,她覺得這是孩子遠大前途的敲門磚。

林琳是北京一所實驗小學的尖子生,但在小升初時也飽受“考試”之苦,什麼“三好”證書,特長證書,幾乎都不起作用了。每次公佈的成績與要考的學校總差點,家裏沒了招,準備了十來萬讓她讀寄宿學校。絕望之際,傳來清華附中錄取的喜訊,不少人都說這孩子又給爹媽“掙”下幾萬元錢。

隨着關注“重點教育工程”家長的增多,“門檻”亦水漲船高。在查戶口、交贊助費等傳統方法不能擋住人流的情況下,讓孩子進行綜合能力測試,是一些名校推出的“新舉措”。一個參加了某名校考試的學生告訴記者,他們考試的題目在書本上很難找到答案,有些就像是“腦筋急轉彎”,比如“一個企業要破產,你有什麼辦法?”

校際差異的“惡性循環”

《環球》記者在調查一些“重點校”的初中新生構成時發現,最終享受稀缺教育資源者,除少數是學業成績優異的好學生,相當一部分是靠家長或單位的權力、金錢、關係網進來的。

河北省石家莊市一所“國有民助”中學,教育局按照每個班45名學生的數額進行了電腦搖號,分到該校的學生爲360人。但事實上,搖完號不久,各種各樣拿條子的人前來,學校因此又多招進400多人。包括單位用高額贊助費買斷若干班的集體擇校;學校教職工的子弟;獲過某些獎項的文體特長生等。

教育專家指出,這些名校一方面享受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入,而且超過一般學校的高投入,一方面又在收取“擇校費”。難怪有家長說,如今名校對財源的關注已逐漸取代了對生源的關注;對社會關係的關注已取代了對教學關係的關注。

在一些地方,相距不過數百米的普通學校和名校,辦學條件卻有天壤之別。一位校長說,我們學校一年的經費才100多萬,而某重點中學光建一個操場就花了1000多萬元,人家學校的合唱團動輒還能赴歐洲參賽,兩者根本沒法比。因爲各方面懸殊太大,進一步導致了優秀師資、學生向少數重點學校集中。

校際差異的存在,導致了家長的擇校熱,而擇校熱的存在又加劇了校際間的差異,並促成了更高潮的擇校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家長擇校的代價就越來越大。

“擇名校”擇來了什麼

家長們責怪學校不該將孩子分爲三六九等;但多數又都不自覺地將學校分門別類,且非“重點”不讀。實指望名師出高徒,但卻不知有些事“物極必反”。

按教育部規定,學校一個班的生源配置爲45人到50人,但《環球》記者調查發現,這一規定在很多學校變成一紙空文。對多數重點中小學來說,學校硬件建設已跟不上生源日漸增加的速度,班級“臃腫不堪”成了它們不可承受之重;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普通學校卻面臨着生源嚴重不足的困擾。

石家莊市九中有87個初中班,學生人數高達5400多人,有的班達到70多人。該校校長說,學校初一本來打算設20個班,但由於擇校生太多,不得不增加到27個。據瞭解,在一些省重點或縣裏的.好學校,有的班級人數已經突破了80人甚至上百人,上課的感覺和在大學的階梯教室沒分別。有學生戲言,自己都快成“相片”貼到黑板上了。

由於工作量激增,老師難免粗枝大葉、敷衍了事。課堂原本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有問有答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但那麼多學生,如今就算每人輪一次恐怕也得一個月。

過熱的“名校情結”導致的後果還不僅限於此。一項調查顯示,安徽省部分擇名校而讀的學生,在去年的高考中普遍摔了跟頭,考試成績未能如願。而當年與他們就讀於同一母校的同學不少考出了好成績甚至上了重點大學。

一位“擇校生”這樣描述自己的學業之路:“我就像一名體質欠佳的長跑運動員,雖然在不懈地努力,但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我只能以一名重在參與的運動員身份,掙扎在這沒有終點的跑道上。”

名校貴爲名校,是因爲生源好、升學率高、師資力量雄厚,這些因素必須合理配置,綜合發生作用。可如今生源優勢被“金錢優勢”打破,師生、校舍配比的均衡發生“畸形”,造成了教師嚷累、家長不滿、學生喊擠多方不滿。更令人擔憂的是,個別學校甚至發生了因過於擁擠而導致教學樓坍塌、學生傷亡事件。

擴大優質資源乃是治本之策

教育專家指出,教育不是純粹的商品,而是關係到社會民生和社會發展的公共品。在義務教育階段,退化到用價格來衡量教育的後果是很可怕的。教育的“產品”是人、人的素質,當百年樹人的教育要靠金錢明碼售價時,恐怕會使育人的本性發生逆轉。

“擇校熱並非是‘死結’,治本之策就是走擴大優質資源,走均衡發展之路。”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讓孩子們都能上“好學校”,這是家長們的共同夢想。要實現這個夢想、要化解基礎教育領域面臨的種種矛盾,只有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這也是基礎教育工作一個帶根本性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