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4篇

學問君 人氣:1.04W

作爲一名樂於助人的導遊,有必要進行細緻的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4篇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

“要看中國五百年,請到北京;要看中國五千年,請到西安”,看到這就應該知道西安歷史悠久,西安曾是十三個朝代首都,也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更與雅典、開羅、羅馬一起被譽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古稱長安。遍佈西安帝王陵墓、宮殿遺址、古剎名寺和園林名勝,是西安成爲了一座歷史文化寶庫,數不勝數文物古蹟都向人們彰顯它曾經有過輝煌以及深厚豐富歷史文化魅力。就是在這樣一個城市,在這你可以感受到中國幾千年滄桑變化,以及中華文明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

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國家5A級旅遊景區授牌儀式上,西安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成功晉升國家5A級景區,成爲我省繼兵馬俑、華清池和黃帝陵之後,第四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西安市屬第一家5A級景區,是全國首個區域性、多景點整體打包晉級國家5A級景區。

西安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位於西安曲江新區核心區域,總面積3。8平方公里,是中國唯一唐文化主題景區。這裏有唐都長安玄奘譯經之地、佛教祖庭—大慈恩寺;西安地標、千年古蹟—大雁塔;構架山水、師法自然,儲存唐大慈恩寺大雄寶殿殿基遺址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

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以唐代曲江池遺址爲摹本,因循山水格局開放式文化體驗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在歷經1400多年風雨唐城牆遺址之上,恢復再現以唐詩人物和唐詩意境爲主題唐城牆遺址公園;還有亞洲最大矩陣式音樂水舞廣場、大雁塔文化休閒景區、炫美盛唐天街以及大唐不夜城。

景區文化歷史資源厚重,景色宜人環境優美,處處體現着環保理念與人文關懷,已成爲西安城市新名片,古都旅遊新品牌。遊客步入景區之中,每一個腳印都行走在遺址之上,每一次遊歷都在完成着與歷史對話。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2

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樓閣式磚塔採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風格。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大雁塔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大雁塔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大雁塔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大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爲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這座有着1300多年曆史的大雁塔,大雁塔成爲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

大雁塔旅遊指南: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爲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自券門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爲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爲“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3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在中國之西北部,美麗之西安市是著名之十三朝古都。有標誌性建築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之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之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儲存完好,現在供遊人參觀、遊覽,是我國著名之旅遊景點,更是著名之古城西安之象徵。西安市之市徽中央就印着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之西安之標誌。

雁塔之由來神奇玄祕。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之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羣雁。有位和尚見到羣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衆僧,都認爲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之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之建築,後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可不幸之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纔有今天之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之不可多得之傑作。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現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之。過去,西安有過數次之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後來,塔下身部分爲土質,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之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後之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之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祕之面紗!吸引着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黃山在中國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樣子,因爲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之,古人就給它起這樣一名字。傳說咱們中華族之先祖軒轅黃帝在完成中原統一在業、開創中華文明之後,來到這裏採藥煉丹,在溫泉裏洗澡,因而得道仙。

親愛之朋友,成吉思汗陵旅遊區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南部伊金霍洛旗之甘德爾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爲一座民族之豐碑,記載着蒙古民族滄桑之歷史和燦爛之文化。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之一條支脈。

中國之沿海城市,東面或南面臨海居多,北面臨海之卻很少。煙臺恰是北面臨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之海上景觀。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煙臺之海。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今日離別後,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小姐這首《何日君再來》是我們常常唱起之一首歌。但我相信,我們之間友情之花朵會常開,_地區之美景永遠常在,今日離別後,什麼時候你會再來?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4

大雁塔大雁塔簡介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爲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後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爲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爲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氣勢恢宏、古樸雄偉的唐代著名古塔。此塔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以示區別,人們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將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爲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面佈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字型清秀瀟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5

大雁塔北廣場是陝西省的“文化景點”和“形象景點”。

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牆,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46米,佔地100餘畝,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2004年1月1日竣工。整個廣場由水景噴泉、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和旅遊商貿設施等組成。整個廣場以大雁塔爲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爲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廣場南端設定“水景落瀑”、“主題水景”、“觀景平臺”等景觀。

雁塔西苑:位於北廣場西側,突出園林特色,修整森林樹木,鋪設石板佈道,置放民俗風情濃郁的雕塑小品,整體景觀與大雁塔北廣場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整個西苑突出了公益性和地域文化色彩,以陝西民俗文化爲主題,用活靈活現的雕塑藝術形象集中展示陝西關中、渭北高原、陝南、陝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風情,如:皮影、剪紙、泥塑、陝西八大怪、農村嫁娶、吹糖人、踩高蹺、老城趣事及白鹿原系列等,頗有韻味。

雁塔東苑:位於北廣場東側,是突出陝西地域特色的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場所“戲曲大觀園”。透過戲曲彩繪雕塑、地方戲曲鑄銅浮雕、陝西大戲劇家人物羣雕、陝西著名戲曲演員人物羣雕等四大類雕塑羣,體現出陝西地域文化的特點,展現“大秦腔”的獨有魅力。

漫步於戲曲大觀園內,讀臉譜容顏、觀名劇雕塑,耳邊彷彿傳來陣陣鼓樂之聲,《五典坡》、《三滴血》、《櫃中緣》、《斬李廣》等多個秦腔傳統劇目組成的雕塑羣形象生動逼真,正所謂“忠孝信義雄舉,美醜善惡昭彰,世間百態盡在其中”。雁塔南苑:爲園林式的休閒公園,目前仍在建設中。

南廣場:建於大慈恩寺前,是對佛文化的闡釋,標誌性建築爲玄奘立式雕像。周圍輔以園林綠地、水面過橋等設施,是市民休閒放鬆的常去之處。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6

各位遊客:

到西安遊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誌,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爲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爲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佔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爲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遊覽一番。

各位遊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築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慈恩寺現有面積32314平方米,約合48.5畝。

我們先來看寺院山門前這對威武的石獅子。說來也怪,一般外域傳入我國的東西,總是先傳入實物,而後纔有根據實物創作的藝術品。而獅子落戶我國,卻例外地先傳人獅子石刻藝術品,而後纔有真獅子的出現。大家知道獅子是在東漢年間由波斯引入我國的,石獅子則是與佛教同時在兩漢之際已自印度傳入我國。獅子有護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認爲“佛爲人中獅子”,所以佛臺前常刻有獅子,稱護法獅子。慈恩寺大門口,有4尊石獅對稱地雄踞左右,裏邊靠近大門的兩尊,不清楚雕造於何年何時。東側是雄獅,在戲弄腳下繡球。西側是雌獅,腳邊有一對小獅,稱爲母子獅。看來這些獅子也按照人們的習慣,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擺放了。靠外邊的兩尊獅子,東側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側一尊是民國19年(公元1930年)雕造。這兩對石獅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這兩尊八面威風石制實心的龐然大物,即使用手輕輕地拍打,也會發出似銅非鋼的金屬聲,清脆悅耳,十分動聽。各位遊客,您能猜出這是什麼原因嗎?

走進寺院是兩座小樓,東邊是鐘樓,裏邊懸掛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鐵鐘,重15噸。西邊是鼓樓,樓裏存有一面大鼓。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雁塔晨鐘’作爲關中八景之一,廣爲流傳。但以往人們都以爲“雁塔晨鐘”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鐘,其實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爲大雁塔這口鐘重3萬斤,是在大慈恩寺內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鑄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鐘搬入寺內的時間早100多年,上面還鑄有“雁塔晨鐘”銘文。

衆所周知,一般寺廟都有大雄寶殿,慈恩寺也一樣。它的大雄寶殿位於寺院中心高臺上,初建於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釋迎牟尼三身像。中間的叫法身像,西邊的叫報身像,東邊的叫應身像。釋迎牟尼爲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羅衛國的王子,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三身佛東側立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葉;西側立有其堂弟阿難,他待從釋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兩側是十八羅漢和玄奘塑像。

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爲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高1米多。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唐代青響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塊。此石爲藍田玉山所產青石,敲之鏘鏘有聲,清脆悅耳。

各位遊客,我們走出藏經樓,就能看到壯觀雄偉的大雁塔。看到這座唐代建築,你們一定會又感嘆又好奇吧?首先一個問題就是此塔爲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佈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羣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着雁羣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於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爲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並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內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相傳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師爲安置他從西域帶回來的經書、佛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當年三月動工,玄奘親自監造,一年建成。

各位遊客,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那麼《西遊記》裏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師俗姓陳,13歲在洛陽出家爲增,勤奮好學,在國內各地訪師問學後,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蘊。玄奘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穿越上天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學成後返回長安,歷時17年,行程5萬公里,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取回佛經657部,並在印度獲得極高地位,備受尊崇。回國後,在唐皇室的支援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並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共譯著佛經75部1335卷,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遊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爲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裏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裏的人物。

各位遊客,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遊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那麼,我們今天的參觀遊覽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7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慈恩寺參觀。我是導遊員何雅勝,很高興認識大家。

距離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國重點文物寺院。寺院內的大雁塔是國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大慈恩寺始建於公元589年,初名爲“無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爲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爲“大慈恩寺”。唐朝時,寺院內共有1897間華麗的房屋,他是全長安城內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滅亡後,大慈恩寺也漸漸毀壞。現存的寺院建築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這個門叫做山門。也叫做三解脫門,意思是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大慈恩寺的建築結構和每一箇中國傳統式的庭院結構一樣,所有的建築都非常講究對稱。現在您看到的兩座小樓爲鐘樓、鼓樓,裏面懸掛着明代1548年鑄造的一口大鐘,重15噸,上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雁塔晨鐘”是觀衆八景之一。

西面爲鼓樓,樓裏存有一面直徑爲2.13米的大姑,用於爲僧衆報時。

大慈恩寺內現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們四點半敲鐘起牀,晚上九點擊鼓睡覺。

我們看到的磚木結構的建築是“大雄寶殿”,他是佛教寺院內主要建築。“大雄”是對佛的尊稱,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對一切魔障都無所畏懼。大殿裏面供奉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三尊鍍金塑像,他們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間的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顯示人間的化身。

西側的這尊叫做報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後的化身。

東側的這尊叫做應神佛,是佛爲普渡衆生隨機緣應變之身。

三身佛的兩側是迦葉和阿難,他們是佛的兩大弟子。殿堂的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他們是佛在世時常伴身邊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香客、遊客來到慈恩寺燒香祈願,保佑他們生活幸福、平安。大殿前的兩棵樹叫做“龍爪槐”,種植於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雁塔題名

在唐代,新考中的進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詩題名,象徵從此事業青雲直上。現今,慈恩寺內大多數的雁塔題名碑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下面我們繼續參觀。

法堂

前方我們看到的二層建築就是法堂和藏經樓。法堂,就是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課堂。法堂供奉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只要唸佛人一心誦唸“阿彌陀佛”,死豬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爲“接引佛”,殿內還陳列着“玄奘負笈圖”和他兩位高徒窺基和人園測的拓片。窺基是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園測是新羅國的王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師在當時的聲望是多麼的崇高。

二層就是藏經樓,主要用於儲存重要的佛經經典資料。玄奘法師當年歷經艱險從佛國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經,都是珍貴的“貝葉經”。什麼是貝葉經呢?古印度將梵文佛經文刻寫在經過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因此成爲貝葉經。正是因爲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經,所以他餘生都用在翻譯佛經上,17載西天取經,19載翻譯佛經,直至圓寂。玄奘法師爲了弘揚佛法貢獻了他畢生精力。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就是大雁塔了。

大雁塔

我們眼前的就是雄偉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錐形磚塔。磨磚對縫,造型雄偉,氣勢宏大,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爲了妥善安置他自印度帶回的經像和舍利,奏請高宗允許,修建了大雁塔。玄奘法師親自設計監督,親自運土搬磚。塔初設計時,完全依照印度形式,高180尺,後來建成了高5層,磚表土心的實心塔。後因磚縫草木叢生,漸次頹廢。後來在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爲十層可攀登的塔。但此塔也在風雨中頹敗,唐後期改建爲七層磚塔。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大概就是由此來吧。後經後唐、明清,多次改造維修,特別在明代萬曆年間又在塔的外表包砌了一層青磚,完全保持了原唐代塔體造型,形成大雁塔的現在面貌。現塔高64.7米,共七層,塔體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可以登到大雁塔頂層,俯瞰四周秀麗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外兩側大的磚中鑲嵌有兩通被後世奉爲書法瑰寶的石碑,西側爲《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是唐太宗李世民爲玄奘譯經所撰寫的序文。東側爲《述三藏聖教序記碑》,由太子李治(即後來的高宗)撰寫的記文。

他們都讚揚了玄奘法師對佛教所做出的貢獻。這兩通石碑的碑文由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塔的第二層供有明代一尊阿彌陀佛銅像。

第三層供奉着兩顆珍貴的佛舍利,是印度玄奘寺住持贈送給大雁塔的珍貴禮物。

第四層是“同州聖教序”碑和“集王聖教序”碑的拓片。現在這兩通珍貴的唐碑都珍藏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館。

在第五層我們可以看到釋迦如來足跡石。在佛國印度,對佛教十分虔誠,佛教徒對釋迦牟尼非常敬仰,進而對佛足跡甚爲敬重,足見如見佛,一樣頂禮佛拜。

塔內第六層,我們可以可以在四周看到很多著名詩人的詩作。那麼我們就要講一講與雁塔有關的另一個文化盛舉了,這就是“曲江流飲”和“雁塔詩會”。“曲江流飲常不斷”,這也是長安八景之一。是說一些文人雅士常常會相約到曲江飲酒作樂,曲江,顧名思義,就是彎彎曲曲的水流了,詩人們把酒杯放在水面上讓它自由地漂流,流到某人面前,他就要一飲而盡,然後賦詩一首。之後他們還要登上大雁塔,抒發情懷。這裏陳列的唐詩書法作品就是大雁塔建成一百週年之際,杜甫、岑參等五位詩人的一次詩會所賦詩作。

我們登到塔的頂層,可以四周眺望一下古城西安的美麗風景。

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的就是玄奘三藏院了。

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前)我們現在在漢白玉照壁上看到的“法門領袖”4分大字,就是唐太宗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對玄奘法師的高度讚揚。

我們面對的這座氣勢宏偉的仿唐建築羣就是玄奘三藏院,中爲“大遍覺堂”,兩邊分別是“光明堂”和“般若堂”。以刻銅、柚木雕刻和漢白玉雕刻的形式,透過巨幅壁畫展現了玄奘一生從出生、出家、出國求法、遊學佛國、曲女法會、榮歸長安、翻譯經文、直至圓寂、功德圓滿往生彌勒淨土境界的全部過程。

(光明堂)光明堂主要講述了從玄奘出生到曲女法會的故事,我們主要講述這幅畫面:玄奘法師歷盡艱難險阻終於來到了佛國印度的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時。住持戒賢長老親自接見了他。當他知道玄奘是從東土大唐來求學佛法時非常激動,讓他的侄子給玄奘法師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戒賢長老已經100多歲了,他20年前患了風疾,只要遇風周身就如同火燒刀割般痛苦。3年前,病情加劇,戒賢長老覺得難以忍受,決定絕食自盡了此一

生。就在當天晚上,他做夢夢見三位菩薩顯靈,告訴他不能死,因爲3年後會有一位東土大唐的高僧想他求法,要悔之不倦,認真傳授給他佛法。夢醒後,風疾也奇蹟般地痊癒了。戒賢長老問玄奘法師在路上走了幾年,玄奘法師答3年。衆僧都驚歎萬分,覺得十分神奇。

這幅畫面就是展現了玄奘法師在佛國印度最輝煌的一個時刻——曲女城大會。這次隆重的法會,五印度十八國國王,以及各國的.高增大的數千人都參加了。在辯經法會上,連續十八日都無人辯論過玄奘法師,取得了無可爭議的勝利,成爲了曲女城大會的論主。各國國王紛紛贈送寶物,玄奘一再辭謝,只是遵照印度傳統的論勝規矩,乘坐象輿巡遊。+6於是萬衆歡騰,善男信女們帶着香花追隨其後。可以說,玄奘的聲望在印度達到了高峯。他是那爛陀寺著名的十大高增之一,可以享盡尊崇發和榮華富貴。但他爲了弘揚佛法,毅然謝絕了各國國王的挽留,決定把真經帶回大唐。

(大遍覺堂)大遍覺堂內供奉着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大遍覺”是皇帝賜給玄奘法師的尊號,意識是完全覺悟者,也就是認爲玄奘已經達到菩薩的境界。

關於玄奘靈骨也有一個複雜曲折的故事。唐高宗麟德元年(644年)玄奘法師於銅川“玉華宮”圓寂。儘管他留下遺言,希望喪事一切從簡,但唐高宗和衆僧仍是把厚葬於滻河之畔的白鹿原。之後,因爲高宗在大明宮每每看到玄奘墓地,就會傷心落淚。於是在少陵塬又修建五層靈塔遷葬玄奘靈骨,這就是長安的“興教寺”塔。之後唐末戰亂,爲了保護玄奘靈骨,二次遷移到戶縣“紫閣寺”。宋時,南京演化大師可政和尚又親自揹負玄奘頂骨到金陵“長幹寺”。之後隨着歷史變遷,寺院荒廢,玄奘遺骨不知所蹤。直至1942年,日軍因修防禦工事,玄奘頂骨驚現南京。到現在全世界已有十幾處寺院擁有玄奘靈骨。大遍覺堂的玄奘頂骨舍利就是由南京靈骨寺贈送的。玄奘頂骨回到大慈恩寺,安置在大遍覺堂,現在可謂是安得其所。

玄奘青銅坐像後的漢白玉雕,描述的是彌勒說法圖。玄奘一生追求的境界就是往生彌勒境界。我們想。玄奘現在一定就是身處聽法菩薩中。西壁是《佛說彌勒上生經》變,東壁是《佛說彌勒下生經》變。

(般若堂)接着光明堂的故事,般若堂就是講述了玄奘榮歸長安、翻譯經書直至圓寂的故事。這幅畫面就是玄奘在宰相房玄齡的陪同下來到東都洛陽拜見唐太宗李世民。玄奘法師受到了隆重的歡迎,高僧大德、文武百官都夾道相迎。

這幅畫面就是描繪了玄奘譯經的場面和嚴謹。正是因爲玄奘法師本人靜通梵文,以及他高深的佛學造詣,才創造了輝煌的翻譯成果。

最後這幅畫面就是描繪了了玄奘圓寂後,彩虹貫日,蓮花朵朵,衆飛天和彌勒來迎。我們想象玄奘圓寂後就是上升於大遍覺堂中所描繪的彌勒淨土吧。

玄奘西天取經的經歷深遠,因此歷代都有對玄奘取經故事的演繹,而明代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傳播最廣、最家喻戶曉的一種演義了。

(民族脊樑照壁前)玄奘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的愛國者。在印度遊學期間,獲得極高的榮譽,收到五印度僧俗的極大尊崇,但他仍然謝絕了戒日王、鳩摩羅王等國王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國,弘揚佛法。並且他曾向印度人民介紹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向戒日王介紹了大唐的政治文化、文化經濟,甚至包括唐樂大麴《秦王破陣樂》等。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古代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我國的翻譯從佛經開始,而玄奘開場了我國佛法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他所著作的《大唐西域記》也被列爲東方四大遊記之一。玄奘法師爲弘揚佛法、繼承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他畢生精力。有一首歌高度了概括了玄奘精神,並寄予今天議案的留學生和青少年:“嚴他曾將貝葉藏,千秋盛譽贊玄奘。不辭艱辛遊天竺,去的真經返大唐。留學生只願圖利國,求知理應做騰驤。諸君勿被香風醉,莫把他邦當故鄉。”玄奘精神的核

心就是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脊樑”是魯迅先生對像玄奘法師這樣爲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奮鬥不息的人們的高度讚揚,這裏更是對玄奘精神的高度概括。

大雁塔魏巍屹,玄奘法師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將萬古長存。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8

中央矗立着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高大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杖,邁着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身後就是他開創的慈恩祖庭,是他主持的譯經道場大慈恩寺,以及他所修建的大雁塔。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禕,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羣,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淨土寺剃度爲僧。玄奘先後周遊全國十餘省,遍訪十餘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爲“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遊學後,他回顧佛教傳入中國600年以來、佛經殘缺不全,教義分歧,派別紛爭的狀況。玄奘在對佛經研習中,對佛經的質疑之處多達百餘條。他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衆疑,弘揚佛法。公元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准。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爲所動,矢志不改,並且利用出國之前3年時間,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晝伏夜行,隻身前往,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艱難歷程和傳奇故事。現在請大家繼續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門稱爲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爲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徵着佛教的三解脫之門。慈恩寺創建於隋開皇九年,初名“無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爲其母以追薦冥福修建寺院,故得名“慈恩寺”。寺院雖系太子李治爲其母追福而建,也表達了其父唐太宗懷念文德皇后的心願。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從小結髮,情深意長,13歲即“嬪於太宗”,當時太宗李世民才17歲。太宗即位時,立其爲皇后。文德皇后爲人賢良正直,顧全大局,嚴於律已,她爲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帶之嫌,她堅持不願自己兄弟子侄擔任朝廷要職。而對於魏徵、房玄齡等忠勇良臣,卻全力保諫愛護。皇后的申明大義,正直賢慧,成爲大唐貞觀盛世的良佐棟樑。在臨終遺言時還強調“不可厚葬,儉薄送終”。如此賢淑開朗,確不愧爲一位有膽識、有胸懷的女政治家。對文德皇后的去世,太宗十分悲慟,向近臣表白:“朕非不知天命而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所以大慈恩寺的創建,實際是唐太宗父子兩代爲文德皇后祈福之舉,也是唐王朝對一代賢后的紀念。

唐代大慈恩寺位於長安城南晉昌坊東半部,約398畝,總共1897間,僧衆300,爲長安規模宏偉之佛教寺院之一。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正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爲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後因戰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歷代多次維修,至公元1446年,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模。

現在寺院的範圍東西闊160米左右,南北長318米左右,共計93畝,該寺院主要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法堂藏經樓,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東西兩側分別爲方丈院、僧院、寺管院、文管院等。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鍾、鼓二樓對峙,東側鐘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鑄的“雁塔晨鐘”。該鐘鑄造於公元l548年,鐘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的大字,這口雁塔晨鐘自造成啓用至今天,一直作爲大慈恩寺行儀規範,是本寺佛教活動和衆僧生活的組成部分。晨鐘作爲佛教大型法器,是召集衆僧進行法事之用。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鍾而起,聞鼓而眠。當拂曉時分,晨鐘那洪亮的陣陣鐘聲劃破晨曦朝霞,迴繞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穀豐登。

西側鼓樓懸掛一面大鼓,寺院稱爲暮鼓,爲橫置座鼓形式,鍾、鼓均爲寺院大型法器。東西配殿原爲東觀音殿,現爲客堂,西爲地藏殿。

現在我們來到大雄寶殿參觀。高臺上的大雄寶殿爲寺院的中心建築,大雄寶殿的匾額金光閃閃,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內供奉有佛祖三身佛像,中爲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西爲法身佛盧舍那佛,東爲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爲迦葉,西爲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塑像和文殊菩薩像,均爲明代雕塑,分別象徵真理和智慧。另外東西兩廂排列着包括玄奘在內的18尊羅漢像,此種排列是將佛的16位聲聞尊者與其說者慶友、譯者玄奘共列爲18羅漢,爲我國18羅漢較早的排列形式,以後還有其它排列形式。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指已消除一切煩惱進入涅槃,不再生死輪迴,應受天人供養者。羅漢的三義即爲:殺界,就是斷絕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應供。應受外人供養;不生,永遠進入涅槃,不再進入生死輪迴。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後塑有立於大海鰲頭之上的南海觀音菩薩像及衆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還有善財童子53參求法學道故事,生動有趣,生動展示出南海之中普陀洛伽山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在大雄寶殿西側牆壁上鑲嵌着幾通“雁塔題名記”碑,象這樣的雁塔題名碑在我景區有幾十通。“雁塔題名”始於唐代,指得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和進士,齊集大雁塔題名,以及武舉在小雁塔題名的文化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陝西鄉試題名碑文就有:“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公元800年考中進士後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爲佳話。人稱“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歲才中進士,他賦詩曰:“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登科後“春風得意”的著名詩句,成爲膾炙人口的美談。

在古都長安雁塔題名活動雖延續一千多年,而進士題名僅僅延續到唐末。因爲自唐末以後各朝各代,長安城不再是國都京城,陝甘兩省鄉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進行題名活動。在大慈恩寺院內和大雁塔上,至今尚存的明清兩朝鄉試舉人題名碑有73通。另外在薦福寺小雁塔院內至今也儲存有明清武舉題名碑17通,也稱“雁塔題名”。因爲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題名於塔壁、頗具唐風遺韻,後來逐漸形成爲文題大雁塔、武題小雁塔。這些都是研究我國科學制度的歷史資料。

大殿北面爲兩層高的法堂藏經樓,上層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卷,下爲法堂,供奉着一尊阿彌陀佛像,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法堂還陳列着玄奘供奉的佛座、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圓測市新羅國王孫,由年出家來到中國後,從學於玄奘門下;窺基是玄奘嫡傳弟子,本是開國元勳尉遲恭的侄子,每當出門有三車廂隨,故有“三車和尚”的綽號。由此可見玄奘在當時的名聲與地位。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玄奘法師爲了妥善儲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大量佛經和佛舍利,於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朝廷批准,在本寺西院,建造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餘粒。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勞動,搬運磚石,歷時兩年才建成。

至於“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而玄奘自己編撰的《大唐西域記》中所述的佛教故事最爲可信。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兩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釋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將過,衆僧飢腸轆轆,午飯尚未着落,甚爲埋怨。有一和尚忽見空中羣雁飛過,隨口出戲言:我等諸僧多日沒有吃肉了,若菩薩有靈,應知我們的困境呀!話音剛落,即見頭雁退着飛,到了這個僧人前便折斷翅膀掉了下來,衆僧人大驚,明白是如來設法教育他們,衆僧急忙跪拜,並將那隻雁葬於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從此歸信大乘,不再吃肉。這就是雁塔名稱的由來。“雁塔”一詞前加一“大”字,一是因塔的建築宏偉壯麗,二是後建的薦福寺塔也隨着稱爲雁塔,爲了區別,遂分別稱爲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時,還專程前往參禮了這座有名的雁塔。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9

各位旅客朋友,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後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後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爲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築的寫真圖,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後代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爲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築中的傑作。

旅客朋友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偉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讚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驚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那麼,咱們今天的參觀遊覽就到這裏,謝謝你們!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大雁塔景區和曲江旅遊區,首先我們去參觀舉世聞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雁塔路南端的大慈恩寺內,大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始建於公元589年的隋代,到了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爲了追念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選擇“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之地,建造佛寺,爲其母祈求冥福,於是重修隋代無漏寺,並改名爲大慈恩寺。唐代的大慈恩寺規模極大,佔地342畝,有房間1897間,可容納僧徒3000餘人,慈恩寺的首任拄持就是被稱爲“法門領袖,民族脊樑”的玄奘法師,玄奘姓陳名禕,河南偃師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教翻譯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公元620xx年,28歲的他獨自一人前往印度學習佛學,先後在印度各地從事佛教研究長達20xx年之久,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經歸來,帶回了657卷佛經和大量的佛舍利以及佛像,受到了朝野和國人的隆重歡迎,公元648年12月,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法師便被請到慈恩寺擔任住持,繼續翻譯佛經,並在此宣講唯識宗教義,使慈恩寺成爲了唯識宗的祖庭。現在的大慈恩寺,是在唐代大慈恩寺西院的遺址上重新修建的,規模僅爲唐時的七分之一。現已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大慈恩寺的門口,因爲我國佛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寺院的正門稱爲山門,山門也稱三門,東爲無相門,西爲無作們,中爲空門,象徵着佛教的入門三解脫,走進山門,我們可以看到鐘鼓二樓東西對峙,東邊的鐘樓內懸掛有一口明代的大鐵鐘,重約三萬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鐘四個字;西面的鼓樓內有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僧人們早上敲鐘,晚上擊鼓,晨鐘暮鼓,交相輝映。寺院的鐘聲每天敲108下,象徵着破除人的108中煩惱,及“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渡衆生。”就是說,聽到寺院的鐘聲,就可以消除一切煩惱,得道成佛了。

鐘鼓樓的北面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的主體建築,殿內供奉的是三身佛,中爲法神佛毗盧遮那佛,西爲報身佛盧舍那佛,東爲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三身佛的兩側是佛祖的兩大弟子,東爲迦葉,西爲阿難。兩邊有普賢菩薩像和文殊菩薩像,他們分別象徵着真理和智慧。東西兩側還列坐有十八羅漢像。

大雄寶殿過去是法堂,法堂是爲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裏面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堂內牆壁上貼有三張拓片,中間的是玄奘負笈圖,兩側是玄奘的兩位弟子,圓測與窺基,圓測是新羅國王孫,窺基是唐初名將尉遲恭的侄子,兩位名門之後均拜玄奘爲師,可見玄奘法師當時的名聲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背後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親自設計並督建的,用以儲存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與佛像。最初的塔爲5層,磚表土心,不可攀,後來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將它重新修建並增高至十層,後經戰亂毀壞,到五代時又重新修建,改爲七層。現在的大雁塔基本上就保留了這次修繕後的狀貌,爲樓閣式磚塔,高64.7米,共七層,塔內建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都建有磚拱門,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中,嵌有兩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分別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二碑均爲唐初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被稱爲“二聖三絕碑 ”。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我是導遊小吳。大雁塔景區是國家A級景區,雖處鬧市,卻是一個放鬆休閒的好去處。由前面的大慈恩寺、大雁塔以及南北廣場、東西兩苑組成,佔地約五百畝。

《西遊記》裏的唐僧可謂家喻戶曉,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就是大雁塔南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的就是玄奘法師的高大銅像。你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仗,邁着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在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大雁塔裏,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大家面前高臺上的建築就是大雄寶殿。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佛祖三身佛像。中爲法身毗盧遮那佛,西爲報身盧舍那佛,東爲應身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爲迦葉,西爲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塑像,均爲明代雕塑,象徵真理和智慧。東西兩廂排列着包括玄奘和慶友在內的18尊羅漢像。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後塑有南海觀音菩薩及衆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

大家如果想感受海洋的氣息呢,西安還有現代化的曲江海洋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遊覽。好了,各位遊客,今天講解就到此爲止了,謝謝大家的參與,再見。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2

歡迎,旅客們來到這裏遊玩!

“雁塔題名”始於唐代。當時每次科舉考試之後,新科進士除了戴花騎馬遍遊長安之外,還要雁塔登高,留詩題名,象徵由此步步高昇,平步青雲。這在當時是很高的榮譽。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

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地的文人學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試(相當於省級考試)結束後,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直到現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3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西安大雁塔觀光旅遊!

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爲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爲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爲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爲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着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鍾、鼓樓東西對峙。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爲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爲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羣。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豔,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遊人的遊覽勝地.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今天的遊玩就到此結束了,大家可以帶上家人朋友再來此地暢玩一番,期待下次再見。

西安大雁塔導遊詞 14

大雁塔(Da Yan Ta)(英文:Great Wild Goose Pagoda)陝西省西安市著名的旅遊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爲藏經而修建,被視爲古都西安的象徵。

民間人士道:“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爲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儲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和著名古蹟,是古城西安的象徵。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