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有關揚州導遊詞

學問君 人氣:1.66W

作爲一名專門爲遊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遊人員,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導遊詞,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如何把導遊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揚州導遊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揚州導遊詞

揚州導遊詞1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xx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旅程的導遊員xx,大家可以叫我xx,坐在我身旁的這位是咱們本次旅程的安全大使周師傅,周師傅具有多年的駕駛經驗和嫺熟的駕駛技術,安全問題大可放心。在車上,大家可以盡情的欣賞沿途的風景,我們很榮幸也很樂意爲大家服務。

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都可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會虛心接受,並儘可能的滿足大家的合理要求。俗話說呢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百年修得同船渡”,我想我們本次旅程也算是百年修得同車行了吧。相聚是一種緣分,我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份情意,在相聚的日子裏,能夠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爲咱們本次旅程留下一段圓滿而美好的回憶!

揚州導遊詞2

揚州是一個文化古城。她美麗而又神祕,她迷人而又可愛,她的文化更是令人折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揚州,感受揚州。熟悉揚州的人們都知道,揚州以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文明世界。瘦西湖、個園、何園、大明寺等等都爲揚州添上了絢麗的一筆。不光瘦西湖、個園、何園、大明寺等等都爲揚州添上了絢麗的一筆,而且揚州雙博館已成爲國際、國內頗有影響的藏品豐富、功能齊全、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地方文物30000餘件。

雙博館,顧名思義就是裏面記錄了揚州的光輝歷史。那麼就讓我們共同去探索揚州雙博館的奧祕吧!揚州雙博館建築造型獨特,外觀採用荷葉造型,使之融入緊鄰的湖濱地理環境,實現建築與自然的交融,反映了“和諧”的建築理念。自然流暢、沒有棱角的建築外觀線條抽象地反映了水的屬性,是揚州地方特色文化精神的提煉。雙博館它從春秋時代吳王夫差創建邗城開始;漢代繼以廣陵城;隋唐由於南北大運河的開通,揚州成爲經濟發達的國際都市;明、清兩代,隨着漕運和鹽務的興盛,揚州再度出現令人眩目的繁華。

歷史上的揚州,雖有“池廢木喬”的悲愴,而更多的卻是“歌天沸海”的繁盛。陳列以實物、文獻爲依據,再現了當年的歷史場景。整個展覽,猶如澎湃的海潮,波涌潮起,連綿不絕。從分隔巧妙的展廳一路走來,就像在揚州歷史的長河中徜徉,可藉以瞭解揚州城市發展的脈絡。置身館中不能不使人感到:揚州是一座“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城市。”看了以上的介紹,我想大家一定都對雙博館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其實在雙博館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揚州八怪”了。

揚州“八怪”爲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揚州八怪是一羣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層,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巧取豪奪,均有所瞭解。面對現實生活,結合自身的遭際,產生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在貧富不均面前,他們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時代爲發出憤怒之聲。但由於他們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當時清王朝又正處在所謂“盛世”,其感慨和不滿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出仕則期望能有所建樹,使百姓安居樂業,以維護封建秩序。絕意宦途或歸隱,則潔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標榜。然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附,因而常處在思想矛盾的極端痛苦之中,在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協以求生存。

他們當中鄭燮可爲代表,留下了較多的言論,可謂“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現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爲受攻擊的主要對象。從揚州“八怪”中我不僅體會到了揚州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還體會出了揚州“八怪”的正義與不敗的精神。相信揚州人都能像“八怪”那樣正義,那樣的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時也讓我們的美好家園——揚州成爲世界文明城市,那就讓我們懷着這美好的心願一起祝福揚州吧!放飛理想,展望未來!

揚州導遊詞3

揚州這幾年的變化是舉目共睹的,來揚州旅遊的客人都誇揚州的變化日新月異,說揚州已從昔日的小家碧玉長成今日的大家之秀,變得更加成熟、端莊、秀麗、典雅,更加宜居。

有人說:“第一眼的揚州,讓你驚歎生態環境好,是一個生態城;第二眼的揚州,又讓人感到濃濃的書卷氣,越讀越有味道,像個文化城。”這句話精妙地詮釋瞭如今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如今給人的感覺。

每到一處,你都會真切的體會到揚州這座古城的巨大變化。走在城區,放眼望去,以前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河,兩旁的綠化帶成了人們散步的好去處,以前的舊房子改造成環境幽雅的小區,一條條馬路變得更加寬闊,一排排樓房更加整齊,一片片景觀綠化帶更加漂亮;夜晚的五顏六色的燈光,將揚州城區裝扮得更加美麗,人們多姿多彩的夜生活,更增添了城市的魅力。

走在水上,古運河風光帶兩岸你看到的已不再是那零亂、低矮、破舊的小屋與渾濁的河水,換之是整齊的駁岸、成片的綠化,現在的兩岸是一片桃紅柳綠,那昔日渾濁的河水,已是清波盪漾,滔滔的河水似乎告訴我們:現在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泛舟水上,邊賞兩岸美景,邊嘗着揚州小吃,邊聽揚州小調,又怎不令人陶醉!

走在園中,萬花園的二期工程令我們讚歎不已,芳草如茵、百花盛開,彷彿是一個人間仙境,呈現出一幅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景象,宛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飄落人間,置身畫中,讓人流連忘返。如今揚州人假日遊玩的去處越來越多了,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你會覺得是一種幸福。

我覺得,想看揚州這幾年的變化,看交通變化,你最好去看潤揚大橋,看火車站,看川流不息的交通路況;看城市面貌變化,你可以看雙東老城區,看古運河風光帶,遊一下揚州主要景點,透過這一切你會更深刻感受到揚州的巨大變化。

可以說,如今的揚州在與時俱進,有着更大的發展空間,有更多的挑戰機遇,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與家鄉共成長,讓揚州變得更美好。

揚州導遊詞4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是揚州何園的"小翰林",今天,我帶大家參觀何園!

我們現在將要參觀的這座園林,位於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造於1883年,也就是清光緒九年,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爲建築手法獨特多樣,藝術風格上南北相容、中西合璧,成爲揚州園林的經典代表,被譽爲中國晚清第一名園。

其實,何園最早不叫何園,而叫寄嘯山莊,因爲園主人姓何,人們都習慣叫它何園。何氏家族和中國近代史上幾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關係十分密切: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皇帝老師孫家鼐是同鄉加兒女親家,進退與共;與光緒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氣的老師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有姻親關係。何園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運亨通,暗地裏也捎帶着經營鹽業,擁有鉅額財富。何芷舠四十九歲那年,從湖北漢黃德道臺任上辭官歸隱揚州,投入巨資良材,打造了這座宅園一體、居遊合一的大型私家園林。

何園佔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建築部分佔全園面積的.50%。這樣的建築密度,對於園林來說是太大了,但人們置身園中,不但沒有擁擠感,反覺得處處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見大,層次分明。這種效果,靠的正是造園者在建築佈局上的匠心獨運,平中造奇。

何園整體區劃上包含住宅、後花園和小花園幾大部分,是私家園林的完整形態,它的各個部分既獨立成章,又環環相扣、互相滲透,組成一個內外有別、居遊兩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間,中國私家園林的審美需求和實用功能在這裏達到了完美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現、當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園林專家都對何園備加推崇,稱讚它獨特的造園手法,是"江南園林中的孤例"。國內影視界也把何園當作拍攝取景的天然基地,《紅樓夢》、《青青河邊草》、《還珠格格》續集、《上錯花轎嫁對郎》、《蒼天有淚》等近百部影視劇,都在這裏攝取了大量亭園風光的美妙鏡頭。

透過以上簡介,相信大家對何園已經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讓我們一道來細細品賞這座中國名園的江南孤例。

歷史上何園的正門是開在花園巷的南門,現在作爲主要入口的東門,是園林對外開放時興建的。進門後首先參觀的是何家後花園的東園部分。迎面月洞門上鐫刻的"寄嘯山莊"門額,是當年園主人親自題寫的園名。"寄嘯"兩個字,分別取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敖,登東皋以舒嘯。"表達的是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志節情懷。何園主人與陶淵明有着辭官歸隱的相似經歷,寓意不言自明。

揚州無山,但園林中不可無山,所以揚州園林中常常採用平地疊石的手段來造山,"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東園最壯麗的景觀,是右邊一座長達60多米的貼壁山,它就象嵌在牆上一樣,沿着牆面走向一路攀緣,狀若游龍騰蛟,攪動萬千氣象,把原本封閉壓抑的高牆深院,變成了一座抱擁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東園貼壁山是江南園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樓貼壁山,也叫揚派貼壁山。貼壁山的山腰裏,藏着一條高低盤旋、曲折迂迴的石階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讀書樓。透過它,我們可以真切領悟揚州疊石藝術的精髓。

轉過玲瓏剔透的石屏風,首先敞開山門迎客的是牡丹廳。它的特色和名稱,來自東牆歇山頂尖上的一幅磚雕山花。山花題材取自傳統的《鳳吹牡丹》,乍看上去好像沒有新意。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在創意、佈局、章法、刀法各方面都有着與衆不同的特點,整幅作品大拙中見大巧,細密中藏神奇,是一件精品。

牡丹廳北的一座廳堂,在構造裝飾上比牡丹廳更精緻、更華麗,它就是東園建築羣中最具創意的構撰——桴海軒,也叫船廳。因爲廳的造型像一艘船,廳周圍的地上用鵝卵石、瓦片鋪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廳正前方一條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廳檐下低低的臺階好比船上的甲板,廳兩旁廊柱上懸掛着"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爲四壁船爲家"的楹聯,廳西側廊壁間鑲嵌着目前國內儲存最爲完好的蘇東坡手書《海市帖》刻石……每一個細節都和船有關,和水有關,造園藝術中的旱園水做法,在這裏被運用得爐火純青。

不過最有意思還不是船廳的建築,而是藏在建築景觀背後的故事。這座名爲桴海軒的船廳,就是主人身世的象徵,它與園主一生的命運和追求之間,有着某種神祕的關聯。

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個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地方,這裏的出生的何芷舠從小就和船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名叫"芷舠",含義是一隻盛着香草船;二十歲步入仕途,當的是鹽官、糧官直到江漢關監督,始終在和形形色色的運輸船隻、船務打交道……身爲江漢關監督,何芷舠在處理洋務的過程中經常被捲進華夷尖銳衝突的旋渦,多次爲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尊嚴而努力着。面對晚清政府的無能,他擔心長此下去,自己的愛國抱負不得施展,連身家性命也難以保全。再三權衡利弊,他選擇了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綠楊城郭的古運河邊上。

船廳爲什麼又叫桴海軒呢?兩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車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時說過:"道不行,吾將乘桴桴於海。"意思是說,如果人們都不接受我的主張,我就乘船到海外去。這船廳不正是何芷舠心目中的"桴海軒"麼?

讓人不能不感嘆的是,十八年後,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園主人又作出了一個和當出辭官歸隱同樣驚人決斷:拋棄何園,起錨揚帆,載着全家馳向十里洋場的上海去弄潮。何芷舠這隻神奇的小船開走了,一去不復返。卻把他的化身桴海軒留守在故家的宅園。向後人講述着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故事。

船廳後面的西北角上這座不起眼的小樓,曾經是何園最風光的建築。當年何家大公子何聲灝在這裏三更燈火五更雞發憤攻讀,從江南鄉試中脫穎而出之後,又一舉闖過會試、殿試、朝考大關,步祖父何俊的後塵,被皇帝欽點翰林,成就了一門祖孫兩翰林的巨大榮耀。也給何園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讀書樓"。讀書樓裏簡樸清寒的陳設、威嚴肅穆的家訓和工工整整的試卷、熱烈醒目的捷報陳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對人們講解着"學而優則仕"的古老真理。讀書樓東接貼壁山的嵯峨登道,南臨"桴海軒"的萬傾濤波,不知是有心設計,還是無意巧合,它的環境景觀正是一幅著名的古代治學楹聯:"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翰林公子讀書樓是何園文脈的象徵。何氏家族從何芷舠父親這輩起透過科舉作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學重教、詩禮傳家的門風。先後出現了祖孫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畫家、姐弟院士……他們的故事,分別陳列在玉繡樓何氏家族史料陳列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