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泰州旅遊導遊詞範文

學問君 人氣:2.8W

作爲一名導遊,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泰州旅遊導遊詞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泰州旅遊導遊詞範文

泰州旅遊導遊詞1

泰州老街,在鳳城河畔桃園景區外,一個麻石鋪就的明清小巷,穿梭在深深的四合院落,聲聲入耳的評彈說唱,滿街悠悠飄香的小吃,加上悠長悠長的叫喊吆喝聲,綿延600米,一條青磚黛瓦的古建築帶,這就是“泰州老街”。從以前到現在,已有300年了。

其實,泰州老街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老街,包括與此毗鄰的桃園的地塊,原都是東郊鮑壩村的一片農田和村民住宅地。隨着東城河風景區的規劃和開發,泰州老街才於2007年正式動工,歷經兩年時間形成了現在的規模。準確地說,泰州老街是一處在農村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仿古旅遊景點,當然它的形成也聚集了一定的人氣,而在泰州的老城區反而見不到這樣的老街了。

泰州老街,是一條年輕的老街。在鳳城河管委會的打造下,僅兩年時間就成了泰州最繁華的商業區,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集區,世俗文化和世俗生活在此肆意展現。“老行當”在此延續,“老手藝”在此復活。

穿過古牌坊進入古老的麻石街巷,迎街兩側爲古式店鋪,成串的大紅燈籠掛滿騎樓長廊,諸家店幌、匾額、旌旗相映成趣。

你可以品嚐到完全手工製作的“草爐燒餅”、“泰州乾絲”,可以吃到本地正宗的“靖江湯包”、“溱湖八鮮”和“紅膏大閘蟹”,還可輕鬆買到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特色食品和衣飾。

老街拐彎處是街心小廣場,南端是座古戲樓,飛檐翹角、畫棟雕樑;西邊有一條彎彎的小溪擦廣場邊流過。溪中矗立一臺水輪車足有三層樓高,飛奔的急流衝擊着輪車的水斗,水車轉動時水斗將溪水揚到高空,如下霧一般,頃刻間煙雨濛濛,煞是有趣,呈現出水城風光。每到夜晚,再一照上燈光,景色更是迷人。

古戲樓東面大街有座屏風式高樓,上立落地銅雕,反映老泰州的街頭小景,形象逼真、如臨其境,勾起你兒時的回憶。拐角處陳列的古石碾、木軲轆還有店鋪門前的馬燈把你帶入了古代文明社會,彷彿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在老街,大爐燒餅不得不提。《夢溪筆談》記載:爐丈八十,人入爐中,左右貼之,味香全美,乃爲人間上品。

大爐燒餅的爐子砌在牆上,近一人高。球形空洞的爐腔很大,爐腔底部燒麥秸草,一小捆一小捆的草放進去。貼燒餅的師傅,不管冬夏,須赤裸上身,手上沾一點兒水,拿起燒餅坯子在手上左右顛兩下,讓餅底溼潤一下,再往爐裏貼,左、右、頂部噼噼啪啪全部貼滿。貼到爐膛頂部時,最顯大師傅功力,大師傅須擡頭、仰身,貼到最深處,上半身鑽進爐裏去——大爐燒餅是泰州小吃的精華,因爲它凝聚了泰州人樸實、能吃苦的精神。

魚湯麪堪稱另一絕。魚湯麪的製作,先要剖魚清洗,不留殘血。用豬油下鍋沸至八成,陸續放魚入鍋炸爆,起酥撈起,不能燒焦。將炸過的魚加上鱔魚骨頭或豬骨頭,用河水熬出稠湯,蔥酒去腥,再用細篩過濾清湯,或放入蝦籽少許,即可作麪湯。麪條用上白刀切面。魚湯麪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清爽可口。

煮乾絲在乾隆時期名“九絲湯”,有火腿絲、筍絲、口蘑絲、木耳絲、銀魚絲、紫菜絲、蛋皮絲、雞絲,高檔的還要加海蔘絲或燕窩絲。一碗燙乾絲,黃白相間,一碟食畢,齒頰留香。

記者從鳳城河管委會獲悉,老街自建成以來,每日的人流量平均在萬人以上,逢年過節人流量高達十多萬人次。這兩天,泰州傳統小吃大賽在老街熱鬧上演,麻豆、麻花、臭豆腐、金剛臍等傳統小吃喚起了泰州人的集體記憶。來自上海、南京的遊客在此流連忘返。

“老街是一條年輕的老街,她爲泰州人留下了一個憶古懷舊,品味幸福的平臺”,泰州市政府副祕書長、鳳城河管委會主任劉寧表示,泰州老街展現的人文、戲曲、民俗,巧妙地體現了泰州歷史文化元素,契合了那些品味之人。據悉,不久的將來,在老街的南面,一條明清“水街”正在規劃中,到那時,老街、水街一唱一和,道不盡鳳城河“水天堂·夜遊城”的無窮魅力;也道不盡老街美似天·夜遊城”的魅力。

泰州旅遊導遊詞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泰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地級泰州市,下轄靖江、泰興、姜堰、興化四市和海陵、高港兩區,總面積5793平方公里,總人口502.77萬,其中市區62.81萬人。

泰州是一個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稱海陽、海陵,漢初置縣,東晉設郡,南唐建州,取“國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從此而始。古代泰州與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應,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之稱。泰州歷史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泰州學派”創始人哲學家王艮、“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地質學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歷代文化名人中的傑出代表。抗金英雄岳飛、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書畫大師齊白石等曾在泰州或主政或從業,爲泰州歷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頁。泰州境內名勝古蹟衆多。現存古遺址、古建築、古石刻數百處,其中列爲省市級文物保護的有134處,全市建有5座博物館,珍藏文物萬餘件,不少爲稀世珍品。千年古剎光孝律寺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園、崇儒祠、嶽王廟、安定書院、施耐庵陵園、鄭板橋故居、梅蘭芳紀念館等人文景觀俱是泰州歷史文化的瑰寶。泰州又是一個有着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大革命時期,共產黨員沈毅在這裏發動了“五一起義”;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率部挺進蘇中,三進泰州,決戰黃橋;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在這裏指揮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白馬廟誕生。

泰州是一個快速崛起的新興工貿城市。地級泰州市組建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4年,全市實現GDP705.20億元,財政收入86.4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4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712.09億元。泰州農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水產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瘦肉型豬、淡水產品、優質銀杏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興化市被國家環保局認定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姜堰市被江蘇省認定爲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市),姜堰市河橫村被聯合國環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稱號。泰州工業經濟基礎雄厚。現有各類工業企業3.4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83家,形成以機電、化工、紡織、食品、輕工、醫藥、建材等爲主體的支柱行業。全市近100個產品的生產規模、市場佔有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56個產品的產銷量居全國同行前三位,17個產品成爲“單打冠軍”,涌現了春蘭集團、揚子江藥業集團、陵光集團、中丹集團、興達鋼簾線、新世紀造船等一批銷售突破10億元或利稅過億元企業。其中,春蘭(集團)公司是全國最大的50家企業集團之一,揚子江藥業集團規模總量和效益指標自1996年起連續7年在全省同行蟬聯榜首。泰州建築業發展較快,目前擁有房屋建築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2家,一級資質企業3家,二級資質企業59家,多次摘取全國建築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在國內外建築市場贏得了“神兵”、“鐵軍”的稱號。泰州服務業發展迅猛。全市擁有各類市場360個,其中超億元市場25個,商貿餐飲等傳統產業持續增長,交通、郵電、市政服務基礎產業高速發展,金融保險、資訊諮詢、社區服務、房地產等產業迅速崛起。

泰州是一個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文明城市。泰州素有“教育之鄉”的美譽,全市擁有各類學校1134所,其中國家級、省級重點高中20多所,高等院校5所。江蘇畜牧獸醫學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泰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南師大泰州學院和泰州廣播電視大學不斷髮展壯大。科技事業成績斐然。泰州市被列爲全省科技進步先進市,泰興市被列爲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姜堰市被列爲全國科技工作試點市。截止2004年底,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才20多萬人,創辦市級以上廠辦科研開發機構105家,其中博士後工作站9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8家,高新技術產品448項,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家。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建成3個省級文化先進市、4個省級衛生保健先進市和3個計劃生育先進市、1個計劃生育模範市。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635處,其中,醫院、衛生院169處,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7處,婦幼保健機構5處。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6245人,其中,醫生7497人。全市擁有醫療牀位1113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牀位10981張。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躋身於三級醫院行列。建市以來,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以上比賽累計獲得金牌85枚,銀牌66枚,銅牌65枚。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離退休人員和失業人員保險金實施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醫療保險覆蓋率不斷擴大,社會救災、救濟、互助、福利等社會保障事業繼續發展。

泰州是一個投資環境優良的美麗城市。泰州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蘇中入江達海的5條重要航道在此交匯,是沿海與長江“T”型產業帶結合部。以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泰州港爲主體的內河港口羣初具規模,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泰州港集裝箱碼頭年吞吐能力達到10萬噸標箱。泰州引江河集引、排、航等功能於一體,被譽爲“中國的萊茵河”。江陰大橋使長江天塹變通途,是泰州與上海、蘇南的快速通道。328國道、寧通高速公路、廣靖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以及新長(新沂——長興)鐵路、寧啓(南京——啓東)鐵路在泰州境內縱橫交錯。泰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古泰州城與水緊密相連,城內外水網密佈,街渠相依,形成了以稻河爲南北長軸,兩座城池爲其雙翼,外城河與城內的玉帶河交錯環繞,水繞城、城抱水、街河並行、水城一體的城市格局,因其形似鳳凰,泰州又有鳳凰城之別稱。泰州社會生活環境優良。民風淳樸,勤勞善良,遵紀守法。近年來,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泰州市被評爲江蘇省文明城市。誠信泰州紮實推進,企業誠信平臺正在建立。平安泰州建設活動深入開展,社會治安保持穩定,靖江市、高港區被評爲省級安全市區。泰州各級政府服務快捷高效。地級泰州市組建以來,以其高效的執行機制、權威的調控機制、嚴格的監督機制逐步形成了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政府工作模式。泰州率先在全省推行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減426項行政審批覈準事項,組建了市行政服務中心,19個部門建起“便民服務大廳”,39個部門和單位向社會作出優化服務公開承諾。開放開明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嚴明規範的法律環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讓外來投資者賓至如歸。

泰州是一個開發開放步伐加快的濱江城市。截止2004年9月份,先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泰州投資興業,累計興辦三資企業17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9.77億美元。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韓國LG公司、雅馬哈、久保田公司、瑞士魏德曼、美國GMT公司、荷蘭阿克蘇公司等均已在泰州落戶。進出口貿易增勢強勁。全市現有自營進出口獲權企業256家,出口市場發展到137個國家和地區。對外經濟合作進一步擴大。全市勞務輸出遍及亞、非、歐、美等34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與美國紐波特紐斯市、澳大利亞拉特羅布市、韓國陰城郡、芬蘭科特卡市等4個城市締結友好城市。泰州境內長江岸線近百公里,其中-10米以上較爲穩定的深水岸線60公里,正成爲沿江開放開發的重要板塊。目前,沿江開發總體規劃編制完畢。楊灣海螺水泥、陵光重交瀝青——燃料油等重點產業項目已落戶沿江,沿江高等級公路、泰州電廠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中石化(泰州)開發園區、中國精細化工(泰興)園區、江陰開發區靖江園區等重點園區發展勢頭良好。

泰州旅遊導遊詞3

一、致歡迎詞

各位遊客:大家晚上好!

歡迎各位來到鳳城河風景區,乘坐畫舫遊覽。鳳城河原是泰州古海陵的護城河,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鳳城河的人文景觀博大而精深。我是今天的講解員XXX,在接下來的遊覽中,我將給大家逐一介紹沿途美景,希望鳳城河的靈動之美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夜晚。

二、行程簡介

我們的畫舫已經緩緩啓動,我先把整個行程簡單的介紹一下:沿途我們將經過望海樓、文昌閣、桃園、迎春大橋、梅園、留芳茶社、烽火臺、鼓樓大橋、坡子街等一些景點,終點在泰州市中心的古關帝廟遊船碼頭。整個行程大約需要45分鐘,在這途中,如果您有任何需要,請隨時向我們提出,我們將爲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三、泰州簡介

大家來泰州遊玩,會發現這座城市沒有山,四面都是水。水就是泰州最大的特色與靈魂。就連泰州的地名也是跟水、跟海有關,泰州最初的地名叫做“海陽”,面海朝陽,漢武帝元狩六年建縣,因其地傍海而高,叫海陵縣,海陵就是海邊高地的意思,東晉時設海陵郡。南唐始爲州治,因先民企盼“龍鳳呈祥,國泰民安”,故名泰州,一直沿用至今。可能有人會奇怪“泰州”這個名字似乎已經跟水沒有關聯,其實不然,泰州是歷史上長江、淮河、黃海三水匯聚的地方,處於長江北岸,淮河下游,黃海之濱,古稱“三水”,而“泰州”的“泰”字恰恰是由“三”、“人”、“水”組合而成的,隱喻泰州“人在三水中”。海陵泰州自古與金陵南京、蘭陵常州、廣陵揚州、並稱四陵,齊名華夏,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的美譽。可以說,水是泰州的城脈,造就了泰州的桑田,孕育了泰州的生靈,成就了泰州的繁華。

四、望海樓

在我們船行的右前方,大家看到的宏偉建築叫做望海樓。望海樓始建於宋朝,歷史上經歷過四興四廢,大都毀於戰火,而起於盛事。宋代稱海陽樓,明代稱望海樓,清代稱鳴鳳樓、靖海樓。現在大家看到的望海樓爲宋式建築風格,重檐歇山頂,上蓋黑褐色琉璃瓦,外觀是典型的宋式彩繪,主要色彩取硃紅、黃、白三種色系,顯得古樸、典雅而大氣。樓高31.6米,內部從底座層到頂部可分四層,內部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二樓正中的匾額“望海樓”三個大字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沈鵬所書,頂樓的“江淮第一樓”則是由國學大師文懷沙所提寫。望海樓位於泰州古城的東南角上,東南臨城河,不愧文懷沙老先生所題寫的這一稱號。

這巍峨雄偉的望海樓可是凝聚了我們泰州人幾千年的大海情結。因爲大約在八千年的時候,泰州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時的海岸線大約在今天的揚州、鎮江、泗陽至贛榆一線。在漫長的歲月裏,主要受長江及淮河海浪衝擊的作用,大海漸行漸遠,泰州慢慢地由海洋變成了淺海、湖泊、沼澤和陸地,泰州就是紮根在大海上的沖積平原,大海是孕育泰州的母親。

雖然現在大海已經遠離了我們,但是泰州人是不會忘卻大海賦予我們的恩情,這宏偉壯麗的望海樓就記載了泰州人對大海母親的回憶和追思之情。

過了望海樓,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在霓虹燈的映襯下這裏有一個刻有“泰”字的石塊,這個“泰”字是國家的主席所寫,其實在這石塊之上共刻有四個“泰”字,分別是四任領導人所寫”。我們在這邊立一塊四泰石,是想告訴大家這四任領導人和我們泰州都有一段因緣。

過了四泰石之後,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廣場正中央的一尊雕像,這是范仲淹的鑄銅雕像,像高4.2米,底座爲1.3米,爲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爲山的傑作。在雕塑後面的有一宋式五開間的建築,叫做文會堂,是宋朝期間在泰州任海陵從事的滕子京所建,取“以文會友”之意,可以說這一處文會堂訴說了泰州文昌北宋的歷史。在北宋期間,泰州政治生活安定,人們生活富裕,經濟十分繁榮,人文盛極一時。連名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富弼、韓琦,都曾經在泰州任過官。而這五人之中最爲有名的就是范仲淹。他曾在泰州任過西溪鹽官。對泰州的建樹最大,他率領民衆,修築了“華夏第一堤”——范公堤,爲治理這一帶水旱災害做出了不朽的業績。現在這段范公堤在204國道還能看到一段遺蹟,並且204國道有百分之八十就是建立在當時范公堤的地基上的。

可能有人要問這文會堂和范仲淹有什麼關係。大家都知道範仲淹有一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並重修岳陽樓時,作爲好朋友的范仲淹被應邀寫了一篇樓記——《岳陽樓記》,這是篇中的名句。其實卻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和滕子京這兩個好朋友的友誼是在這之前23年,是先在泰州的文會堂以文會友,結有詩緣的。范仲淹還特地爲文會堂作了一首《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賦》,以紀勝會。在這賦詞裏有這麼一句話,“君子不獨樂”,可以看出,他一生“先憂後樂”的觀點,其實始於泰州,始於文會堂。文會堂也是目前國內研究范仲淹的第二個基地。

五、泰州電視塔

各位遊客:請順着我手指的方向,您看到的這是泰州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泰州通訊電視塔,也是蘇中第一通訊電視塔。塔高218米,整座鐵塔全部是用巨型優質鋼管焊接而成。塔座像巨型拱橋橫空跨越在泰州城市主幹道——青年路上。塔身宛若筆直的鋼箭直插雲霄。在這高聳筆挺的塔身上,有着一大一小兩個球形塔樓,上端的塔樓離地有150米,站在觀光平臺上,透過鋼化玻璃俯瞰,可以領略泰州市的全貌。

像這種空中跨越式的鋼塔,目前,在世界建築史上仍屬罕見。它可以與加拿大的多倫多塔的以及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相媲美,同時它也享有“亞洲第一高跨街鐵塔”的美譽。

六、文昌閣

各位遊客,現在在我們船行的右前方,您看到的這座高18.8米的閣樓就是泰州文昌閣。它又叫做文星閣。

文昌閣供奉的文昌帝君,是中國神話傳說中主宰科舉功名的祿位之神,爲古代讀書人所崇拜。清嘉慶六年,祭祀文昌成爲定製,每年二月初三和八月吉日爲祭祀日。

據道光《泰州志》卷八“學校篇”記載,泰州的文昌閣是明萬曆十七年(1590)泰州儒學訓導李香創建。以後又陸續有人出資重修。閣爲三層三檐六角形攢尖頂寶塔。

泰州的文昌閣在全國的文昌閣中是較早的一座,也是泰州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泰州歷來就是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的地方。三國時東吳大司馬呂岱,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文學家南京吏部左侍郎儲瓘、《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評話宗師柳敬亭、清代大詩人吳嘉紀和鄧漢儀、詩書畫怪才鄭板橋、現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等,均是受清、渾、鹹三味交融之泰州水哺育而成長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以說泰州雖沒有山,只有水,但“水不在深”,只要“有龍則靈”。

七、鳳凰島生態園

現在我們船行的右側,是鳳城河風景區的三期工程,我們會先將整個湖面拓寬80至100米,使鳳城河最寬的水面可達200米左右。接着將把這裏建成一個三面環水的島,叫鳳凰島生態園,另外還將在沿岸修建一排水街,打造酒吧娛樂文化一條街。此外,島內還將再現海陵古景——“雁宿蘆州”和“駝嶺清風”兩大景觀。

八、鳳城河簡介

泰州古城傍水而立,碧水繞城而行,水城相互交融。城內有鳳城河環通,城外有新老通揚運河、引江河等“碧帶”環繞,形成泰州獨具魅力的“雙水繞城”格局。

尤其是作爲泰州古城河的鳳城河,不僅在兩岸彙集了溼地、林地等水鄉生態,更見證了泰州城的悠久歷史。我們現在暢遊的這條河就是鳳城河,它是古城海陵的護城河,於宋寶慶二年(1227年)開挖,距今有780多年的歷史,是全省唯一現存的'較完整的古城河。那麼它爲什麼叫鳳城河呢?因爲泰州一直有“鳳凰城”的美稱,它的古城分佈格局如果從空中俯瞰,你會發現形狀像一隻展翅鵬飛的鳳凰,而城河依城而建,所以美其名曰鳳城河。鳳城河全長6.7公里,水域面積83.8萬平方米,水面平均寬110米,年平均水深2.2米,由東、西、南、北四條城河構成,河道繞城四周,基本呈四方形,像一條綠色項鍊,把老城區包圍其中,形成現在城市不多見的“水包城”的獨特格局。以前的老泰州人都是吃着這城河水長大的,所以鳳城河也是泰州城的母親河,它就像母親一樣哺育着自己的子女數百年水營造了泰州獨特的自然景觀,同樣也給泰州帶來了生態和諧。

其實泰州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已經連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幾年,泰州對城河水進行整治清淤,2006年12月6日,長江“活水”從南面注入內河,東西城河全面貫通,使泰州人喝上了真正的長江水。而且現在的城河生態環境非常好,經常可以看到“野鴨成羣”、“魚雁翻飛”的自然生態景觀。雖然現在鳳城河已經失去了它作爲護城河的本意,但隨着鳳城河周邊景點的陸續建成,一個“遠觀城市水脈、近得人文薈萃”的景觀河也逐漸呈現,成爲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新地標。

過了鳳凰島生態園,順着我手指的方向,您看到的這座別緻的橋樑叫——百鳳橋,它位於鳳城河與鳳凰河交匯處,是一座以景觀爲主要功能的橋樑,橋長雖只有61.4米,但就在這不長的橋上共雕刻了999只鳳凰。所以稱之爲“百鳳橋”。鳳凰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是吉祥、太平的象徵,泰州是被古稱爲鳳凰城的城市,而999是百位數中最大的數字但又不足千位數,(“千”同“遷徙”的“遷”),以喻“鳳棲泰城而不遷(千),留吉祥於泰州”之意。

九、鳳城河三鮮

現在我們的遊船正從南城河段拐向東城河段,大家知道以前東城河這片水面是做什麼用的嗎?其實一直到三四十年前泰州城河仍盛產三鮮:銀魚、茭白、菱。除了銀魚是野生之外,茭白和菱都是大片的種植在這一帶水面上的。有清代人王廣業的《海陵竹枝詞》爲證:“城河水比下河腴,茭白紅菱味總殊。近日文人多館選,大東橋上賣銀魚。”銀魚的生長對水質的要求較高,以前城河是環城的活水,少有船隻來往停泊,極少污染,水質適宜銀魚的生長和繁殖。那時候城河沿岸多陂澤,也非常適宜茭白生長,也有地方稱爲蒿筍、蒿瓜。它味道鮮美,有一定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茭白具有“解煩熱,調腸胃”的藥效,還有解毒、利尿的功能。另外,泰州的菱也有很多的講究,有城河菱與下河菱之分。城河菱角多爲四角,菱肉飽滿,清洗時菱角都下沉水底,這是老菱。下河菱清洗時,則多有浮於水面的,這是嫩菱,吃起來口感就比老菱差多了。城河菱已多年不見,可老人們至今不能忘懷,買菱時還常常要問一聲:“這是城河菱嗎?”那現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在桃園景區的踩菱榭都會舉辦大型的採菱節,到時候您可以一邊划着小船,一邊採着菱角,既欣賞到兩岸的美景,又可以享受自己動手的樂趣,也可以品嚐到泰州特產——城河菱的美味。

十、桃園

現在在我們的遊船的左邊,是我們鳳城河風景區的桃園景區。取名桃園就是爲了紀念明末清初的戲曲家孔尚任這裏的陳庵寫成了《桃花扇》這部戲曲史上的華彩篇章。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北歸的時候,去山東曲阜祭孔子,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被推薦到康熙御前講經,康熙覺得他滿腹經綸就把他從普通的秀才提拔到國子監博士(相當於現在教授的級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秋天,孔尚任奉康熙之命來淮南一帶治理水患。當時的衙署就設在泰州。後來由於治水方案出現分歧,致使河工停頓,河署經費斷絕,治水失敗。康熙爲此大怒,孔尚任奉命留守河署,不得離開泰州。康熙二十七年,孔尚任還被地方官趕出了衙署。他只好帶着一家老小僦居到陳庵。在這段時間裏,孔尚任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根據秦淮名妓李香君與復社領袖侯方域的愛情故事,創作了《桃花扇》,從而奠定了他在清初文壇上的地位。

隱隱約約我們可以聽到有人在演出,在我們右前方的一艘不繫舟上正在上演崑劇《桃花扇》中的《梁州序》選段。站着的是男主人公侯方域,坐着的就是女主人公李香君,侯方域是明朝復社四公子的領袖,李香君則是南京秦淮湖畔媚香樓裏的一代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裏上演的正是侯方域初遇李香君,兩人一見鍾情,互訴衷腸??我們遊船也會放慢船行速度,大家不妨品品茶,看看戲。

演出使用的這艘石舫是國內第二大石舫,規模僅次於北京頤和園的,這艘石舫的主人是清朝康熙年間,泰州大戶人家餘錦泉,這是他的私家花園——漁壯園內的石舫,專門開闢出來供自己的家班女昆部演劇之用。當年孔尚任在泰州期間與俞錦泉私交甚密,經常被邀請至此聽戲,《桃花扇》完稿之後的首演也是在這艘石舫之上,由余錦泉家中女昆部來譜曲試演的。

看過《桃花扇》後,我們的遊船繼續前行,眼前這座20餘米高的三層八角重檐的閣樓叫“清風閣”,始建於五代時期,原名叫做“清風樓”,取義“清風徐來,可以登高望遠”的意思。北宋傑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揚州擔任節度判官期間,經常攜友人登臨此樓,併爲此樓附詩——《清風閣》。可是在神宗年間,王安石因爲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而被罷官。重建的這座“清風閣”也是寄託着泰州人對這位憂國憂民的一代名相的追念。

過了清風閣後,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一座小拱橋名爲“齏湯橋”,“齏”,是剁碎的意思,齏湯說的就是泰州的大麥粥了。這座橋爲什麼叫“齏湯橋”呢?那就要說一段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我們泰州的一段淵源。相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還沒發跡之前,跟隨五代最後一位明君周世宗東征西殺,得顯威名。一次奉周世宗的命令帶兵攻打南唐,兵敗泰州,一個人流落至此橋畔,又飢又寒,幸得泰州的一位老百姓用一碗大麥粥得以救急,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之後,念念不忘泰州老百姓的這份恩情,特意派人尋找到這座橋,並賜名“齏湯橋”。

過了“齏湯橋”您所看到的這座飛檐翹角的亭子叫做“浮香亭”,我們從這裏看過去,浮香亭好像雙亭並立的樣子。其實它是一個亭身兩個亭頂,造型非常奇特,形影相依,所以我們還將它稱爲“鴛鴦亭”。

在浮香亭後的是“來鳳樓”,它位於我們泰州古城的最高點——鳳凰墩之上。來鳳樓裏有一口飛來鍾,相傳是在五代時期從杭州上空飛到泰州,掉在城河裏的一口鐘。現在這口鐘已經和蘇州寒山寺的鐘結爲姐妹鍾,寒山寺的住持秋爽和尚不僅爲我們題字,還爲飛來鍾舉辦了首撞儀式。在這裏,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吊這口鐘的時候,一開始吊了十幾次都吊不上去,後來我們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八位大和尚來超度,做完超度之後,這口鐘立馬就吊上去了。下次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敲敲這口飛來鍾,爲家人,也爲自己祈祈福。

十一、迎春大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橋叫做迎春橋,是一座“五孔仿實腹拱橋”。橋全長190米,橋面寬35米。欄杆以漢白玉爲材料,在第2、4孔的拱頂還建有半徑爲2.5米的半圓形觀景臺。拱的基座上雕刻的是梅蘭芳的演出劇照——《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洛神》、《宇宙鋒》。

迎春橋雖是一座新造橋,但他背後卻隱藏着一段特別的地方歷史風俗。迎春橋在明朝就已經有了,它正好位於泰州古城的東門外,是連接城裏城外的重要通道。舊時民間有“打春”的習俗,每逢立春這一天,州府的官吏都要到東門外舉行鞭土牛、迎芒神的迎春儀式,目的是勸農耕稼,祈禱豐年。“打春”者的隊伍,高舉青幡,導以鼓樂,簇擁着知州來到郊外,在羣衆的圍觀下,由知州對天祈禱一番,然後執鞭擊碎土牛,儀式宣告結束。因爲“打春”者和前來看熱鬧的羣衆都須從此過橋,故稱此橋爲“迎春橋”。這段歷史也是有詞爲證,清《海陵竹枝詞》詠曰:“迎春橋畔看迎春,五色春鞭簇簇新。預卜來年豐且樂,土黃牛傍白芒神”。(這一習俗也是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後纔不再進行的。)

在舊時的泰州,凡有人家處就有水,有水處就有橋樑。於是橋樑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出門見橋、上街穿橋、納涼上橋、嫁娶過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人們在對橋的耳熟能詳裏,滋養了一往情深的默契。據《泰州志》記載,泰州河道交錯,橋樑衆多,主要是建於明清的磚石拱橋,少數爲木板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泰州城區還有各類橋樑185座。以後填河修路,部分橋樑拆除,至1987年還有70多座,但多數已改建爲鋼筋混凝土橋。

雖然許多老橋已經不存在,但留下的橋名以及民間故事還留在人們心上、口中。濟川橋、隱龍橋、十勝橋、鳳凰橋、齏湯橋等等??幾乎每橋都有一個典故,古橋見證了泰州的歷史和變遷。但無水便無橋,橋文化也是因水而得。

十二、梅蘭芳公園

(一)梅蘭芳史料紀念館簡介

過了迎春橋,順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看到的是梅蘭芳史料紀念館,是爲紀念一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而建的園林。早在1984年,爲了紀念梅蘭芳90誕辰在這裏建了梅蘭芳紀念亭,1987年又興建了梅蘭芳史料陳列館,1996年以後在這裏組建了梅蘭芳公園。

(二)梅蘭芳簡介

梅蘭芳祖籍我們泰州,出生於京劇世家。而梅蘭芳的故居其實就是在這梅園的所在地——鮑壩村。梅蘭芳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爲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並位列首席。他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去並獲得國際盛譽的第一個戲曲表演藝術家。同時還是一位具有高度愛國熱情的藝術家,在淪陷期間,他蓄鬚明志,多次拒絕日僞的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在1956年的時候,梅蘭芳曾攜夫人福芝芳、幼子梅葆玖及梅蘭芳劇團專程返回故鄉泰州進行了歷時8天的祭祖演出活動,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在演出期間,古城泰州可謂是“萬人空巷看梅郎”。

關於梅蘭芳回泰州演出還有段故事。梅蘭芳當時是在泰州人民劇場演出,因爲座位有限,每場除了門售兩百張外,餘票全部由單位購買按名額配發,而沒工作單位的,則由居委會配發一些。因爲門票有限,當時在我們泰州還出現了最早的“黃牛”(票販子),在黑市把票價炒到了2塊錢一張,這個價錢在當時足足可以買到一擔米。許多人爲了能買到一張梅蘭芳的戲票,甚至有人在劇場門口打了鋪蓋連等三天三夜。泰州周邊城市的市民,也不辭勞苦來到泰州,只爲能一睹梅蘭芳的風采。

梅蘭芳的泰州之行,使大量的泰州人瞭解了京劇,熟悉了梅派藝術。這以後泰州城鄉也興起了“梅蘭芳熱”,京腔梅韻一直是老泰州人耳熟能詳的曲調。梅園這裏以後每年將會舉辦梅蘭芳藝術節,戲劇梅花獎也會在泰州舉行頒獎儀式。

十三、泰州與戲曲

其實在我們泰州的西面還有一處柳園,也是因戲曲而建。是爲了紀念明末清初評話宗師柳敬亭而建。柳敬亭是揚州評話的鼻祖,他說書時可謂出神入化,聽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他最擅長說的書目主要有《隋唐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已故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生前曾來泰州尋訪柳氏遺蹟,並反覆自語:“我是尋宗來了。”

梅園、柳園、桃園可以說是三園連成了一線,構成了我們泰州在全國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戲曲文化三家村。而梅、桃、柳三種植物也是分別代表戲劇、傳奇、評話這三個戲曲方式。古城泰州,一直和戲曲特別有緣。泰州人編寫戲曲也頗負盛名的,在清朝乾隆年間出了一個叫仲振奎的劇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15部劇作,在當時就全國來說,他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而且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我國曆史上將《紅樓夢》改編成戲曲的第一人。當《紅樓夢》小說抄本才傳到泰州的時候,他僅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把這古典名著《紅樓夢》改編成《紅樓夢傳奇》唱本,這在戲曲上的歷史地位,也是不可磨滅的。

至於泰州的民間戲曲活動、神會、社戲,更是遍及城鄉。泰州人跟戲曲的緣分,還表現在京劇票社與票友方面。現在泰州的京劇票友會數量之多位居全國第四。在“文化宮”、“老年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梅蘭芳公園等地您經常會看到他們的身影。在現在的泰州人當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如果誰不會哼唱幾句京劇,就算不上是梅鄉人。

十四、泰州圖書館

現在我們的船行駛在東城河段,大家可以看到兩邊是東河綠化帶。東側是泰州以前的果園,以前泰州市場上的水果基本上都是從這裏運出去的。西側則是我們泰州的東城河公園。東城河公園前面的是泰州的“香榭麗舍大道”,也被我們當地人稱之爲“情人路”,這裏綠樹成蔭,風景秀麗,從7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這裏講述了許多泰州老百姓的愛情故事。

大家順着我的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這條路上建有我們泰州的圖書館,泰州市圖書館始建於1922年,迄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是江蘇省建館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是當時任江蘇省省長韓國鈞首倡建成的。當時圖書館負責人還不叫館長,叫做經理。第一任館長叫陳啓彤。圖書館佔地6000平方米,現有藏書40萬冊,其中古籍線裝書達6萬多冊。泰州圖書館有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古籍線裝書多,二是地方歷史文明多,收藏從唐代至近現代著作約700種3000逾冊。

十五、留芳茶社

不遠處傳來敲鑼打鼓的聲音,大家可以尋着聲音看過去,在前方的臨水平臺之上,有三人穿古裝,一人有手託如意,一人手捧金元寶的,還有一人拄着柺杖。他們正是福祿壽三星,現在他們正在跟在座的各位招手,將吉祥如意傳達給各位。祝福在座的各位福星高照、財源滾滾、壽比南山。

大家在看錶演的同時還可以將目光轉向平臺之上的黑瓦紅廊的樓閣,這是泰州的留芳茶社。可以說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的亭臺樓閣在這座茶樓裏得到巧妙地組合,獨具匠心。平日裏,這兒也是老泰州人聚會的地方。您經常會看到一羣人聚集在這裏喝茶聊天,從國家大事談到柴米油鹽的市井小事,海闊天空,休閒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