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佛教寺廟導遊詞

學問君 人氣:2.31W

作爲一位盡職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導遊員在遊覽時爲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佛教寺廟導遊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佛教寺廟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寺院的大門,因爲寺院大多居於山林之處,所以稱之爲“山門”,現已成爲專門名詞,即使是在平原也稱爲山門。又因門分空門(中)、無相門(東),無作門(西),象徵三解脫,所以又稱三門。“三門殿”爲第一道殿門,過了山門就表示我們進入佛國世界了。空門兩側這兩位是二王尊,“二王尊”指伽藍守護神密跡金剛、那羅延天。他們是鎮守山門的護法神,左尊開口,執杵,右尊合口,提棒,在我們民間俗稱他們爲“哼哈二將”。

鐘樓

位於天王殿左(東)側,懸有洪種。有的寺院鐘下供奉地藏菩薩,道明爲其左脅侍,閔公爲其右脅侍。

鼓樓

位於天王殿右(西)側,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藍神關羽,關於爲其左脅侍,周倉爲其右脅侍。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天王殿。中間供奉的這位兩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容滿面的便是彌勒佛,彌勒是梵語的音譯,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既定繼承人。彌勒現在還是菩薩,據佛經說,他還在兜率天院中(即彌勒淨土)修行,按人間的時間算要在56億7千萬年以後降生印度,在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並分批超度一切衆生,所以稱爲未來世佛。現在我們看到的“大肚彌勒”的形象是根據五代樑朝時寧波奉化契此和尚的模樣塑造的。契此和尚兩耳垂肩,袒胸露肚,開口常笑;但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袋,終日奔走,勸化人信佛,人稱布袋和尚。相傳契此和尚還是個天氣預報專家,只要人們看到他腳穿溼布鞋,第二天肯定是陰雨綿綿;只要他穿木展,肯定就會大旱,每次都靈驗無比。貞明二年(916年),契此和尚在嶽林寺口唸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然後圓寂。這時人們才醒悟其爲彌勒的化身。於是把他的肉身於嶽林寺西二里安葬,並起名爲“彌勒庵“。此後,遂按他的模樣塑成”彌勒菩薩,放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旁邊這副便是爲彌勒佛量身撰寫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楹聯,來描繪其皆大歡喜的形象。相傳其道場在寧波雪竇山(雪竇寺)。

大殿左右兩邊護法神將分別是哪幾位呢?不用我說大家也看得出來他們是“四大天王”,佛經稱,世界的中心爲須彌山,須彌山四方有四大部洲(現代佛教界也有人認爲指四個星球),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即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大天王住須彌山山腰的犍陀羅山,其任務是各護一方天下,故又稱“護世四天王”。我們近左手邊的一位是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冑,手持碧玉琵琶(他原爲印度樂神,表明用音樂來使衆生皈依佛教);遠左手邊的一位是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青光寶劍(保護佛法不受侵犯);遠右手邊的一位是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紅色,穿甲冑,手纏龍或蛇(用索捉不信佛的人,使其皈依佛教),有的另一隻手持寶球(取龍戲球之意);近右手邊的一位是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冑,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用以制服魔衆,保護衆生,他原爲印度財神)。在我們民間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吉慶的說法:四天王各執一種法器,寶劍因爲有劍鋒,取意爲風;琵琶因爲有弦,不能緊也不能送,取其調;寶傘可以遮雨,取其雨;龍蛇有頭,取其順;所以它們連起來就是象徵着風調雨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四大天王站立的姿勢。可能有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了他們四位的一條腿都是擡着的,爲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說到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了,相傳當年他在廟裏作和尚的時候,有一天打掃天王殿,天王塑像的腳下有許多落葉,不便清掃於是他非常生氣的命令四大天王把腳都擡起來讓他打掃,四大天王一聽只好乖乖的把腳擡了起來,畢竟朱元璋是真龍天子。可朱元璋掃完地就走了,忘了讓四大天王把腳放下,所以直到今天他們四位的腳還一直擡着呢。

彌勒佛背後這位少年武將形象的便是寺廟裏的另一位護法神韋馱,又稱韋馱將軍。韋馱原爲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首,也是四大天王三十二將中的首將,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童真之業,所以韋馱雖體格魁梧,卻面如童子.韋馱受到佛祖的親自指派,讓他管理東西南三大洲的一切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所以稱他爲“三洲感應”(在佛經上稱北俱盧洲人不信佛教)。相傳釋迦牟尼涅磐後,帝釋天手持七寶瓶準備取下佛牙舍利回去建塔供養,而羅剎鬼躲在帝釋天身後乘人不備突然竊去佛牙舍利,韋馱奮不顧身急起直追,最後奪回舍利。現在他也是面朝大雄寶殿保護着整個寺廟的安全。韋馱手裏拿的法器爲金剛杵,如果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則表明該寺是允許外來僧人在此吃住的接待寺;如果把金剛杵杵在地上,則表明該寺是不接待外來僧人的非接待寺。爲什麼通常將韋馱供奉在大肚彌勒像的背後呢?傳說他倆原來分別是兩個廟的當家和尚,彌勒笑口常開,熱情好客,他的廟裏香火鼎盛,韋馱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板着臉,香客不敢進廟,因此他的廟冷冷清清,後來佛祖就讓他倆共管廟宇,取長補短,將寺廟管理得井井有條.

東西配殿

大雄寶殿兩側常有東西配殿,其供奉對象隨教派不同而有變化,有設“三聖殿”(供奉西方三聖)的,有設“祖師殿”(多爲禪宗寺廟,供奉達摩祖師),有設“伽藍殿”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伽藍殿,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即僧衆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另外也指佛教的護法神。在古印度伽藍神有18位之多,地位相當於寺院的土地神。伽藍殿裏通常供奉的是伽藍神關羽,關羽是最著名的漢化伽藍神。傳說關羽被殺後託夢給湖北當陽玉泉寺普淨大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大師點化說,你過五關斬六將,這些人的頭向誰去討還?關羽頓然覺悟,皈依佛門,成了伽藍神。兩邊是他的左右脅侍關平、周倉。

出了天王殿我們現在所到的便是寺廟的正殿——大雄寶殿,又稱大殿。大雄,是大智慧,大無畏的意思,是對佛祖的尊稱。大雄寶殿就是供奉佛祖的地方。

三身佛

據天台宗說法,佛(釋迦牟尼)有三身,即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報身佛盧舍那佛,指以法身爲因,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應身佛(又稱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指佛爲超度衆生,來到衆生之中,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特指釋迦牟尼之生身。

供奉方位:

釋迦牟尼佛 毗盧遮那佛 盧舍那佛

(應身佛) (法身佛) (報身佛)

盧舍那佛 毗盧遮那佛 釋迦牟尼佛

(報身佛) (法身佛) (應身佛)

釋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是尊稱,他的原名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65——486年,與中國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大約同時。

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其母爲摩耶夫人。但是,摩耶夫人一直沒有生孕,忽然有一天,摩耶夫人夜裏夢到一位仙人乘六牙白象,口含白蓮花,降入自己腹中,第二天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按照當時古印度的習俗,第一胎必須要回孃家生產。當四月初八摩耶夫人,剛好走到藍毗尼花園時,見園中一株無憂樹,枝繁葉茂,芬芳可愛,於是伸手去採摘,忽然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肋下誕生。釋迦牟尼,東西南北各行七步,腳踏之處,步步生出七寶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聲唱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天上九龍降下香雨沐浴太子。此日,被後人稱爲佛誕日,又叫“浴佛節”每年的這一天寺廟都會舉行法會,以各種名香浸水灌洗佛像。我國傣族和東南亞各國的潑水節即由“浴佛節”發展而來。

釋迦牟尼長大之後,深感自己國家夾在強國之間,朝不保夕,處境險惡;又眼見社會現實的殘酷無情,人們生老病死的種種苦難,企圖找到解脫之道。有一天,他出東門遇老人,出南門遇病人,出西門遇死人,出北門遇比丘。比丘告訴他:不受生老病死之苦即是比丘。於是,釋迦牟尼29歲時毅然放棄了舒適的宮廷生活,離家苦修。當他35歲時,發現苦行並不能達到解脫之路,於是他來到菩提迦耶一株菩提樹下靜思人生的真諦,而且發誓:不能感悟,誓不離座。終於,一天夜裏,釋迦牟尼禪思之時目睹流星劃過夜空,他的前世今生來世在他眼前一逝而過,釋迦牟尼豁然覺悟,悟出了世界、人生的真諦。

此後,佛祖來到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僑等五人第一次“轉法f輪”。從此,開始了他45年的傳教生涯。當他80歲,行至拘屍那迦忽然病重,於是他來到城外的裟羅林兩棵菩提樹下,右肋而臥,到了深夜從容安詳的涅磐了。

佛祖誕生地藍毗尼花園,得道地菩提迦耶,初轉法f輪地鹿野苑,涅磐地拘屍那迦,也被稱爲佛教四大聖蹟。

據傳,釋迦牟尼還是孩童時,一天見一位姑娘拿着一些青蓮花,於是就買了五枝送給了燃燈佛。這就是借花獻佛的來歷,一次,跟燃燈佛出行,地面泥濘,他就脫下衣服鋪在地上,還把頭髮也鋪上,請佛走過。燃燈佛,就授記說“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

漢地佛教把這一天定爲十二月初八,即“臘八”,這一天寺廟會用“佛粥”——七寶五味粥“供佛”。民間也受佛教寺廟的影響,形成了臘月初八喝“臘八粥”的習俗。

三方佛(橫三世佛)

根據空間區域承包管轄範圍佛又分三方佛,三方佛體現的是淨土信仰。佛教稱世界有穢土(凡人所居)和淨土(聖人所居佛國)之分,每個世界有一佛二菩薩負責教化。世界共有十方淨土,但最著名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東方淨琉璃世界和上方的彌勒淨土。中國佛徒大多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供奉方位:

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 娑婆世界教主 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

正中這位爲娑婆世界(即我們人類現住“穢土”,“娑婆”爲“堪忍”之義)教主釋迦牟尼佛,其左脅侍爲文殊菩薩,其右脅侍爲普賢菩薩,合稱“釋家三尊”。

釋家三尊:

普賢菩薩 釋迦牟尼佛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意譯爲“妙德”、“妙吉祥”。手持寶劍(或寶卷),身騎獅子,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人稱大智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山西五臺山。佛門常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慈悲、方便是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後果,那就是禍害。文殊菩薩,就是教育我們要學習開發自己的智慧,爲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棒,身騎六牙大象(表示六度),人稱大行菩薩。相傳其道場在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代表的是實踐,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應該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普賢菩薩就是告訴我們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釋迦牟尼佛左側爲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其左脅侍爲日光菩薩,其右脅侍爲月光菩薩,合稱“東方三聖”,或稱“藥師三尊”。

東方三聖:

月光菩薩 藥師佛 日光菩薩

釋迦牟尼佛右側爲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其左脅侍爲觀世音菩薩,右脅侍爲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或稱“(阿)彌陀三尊”。

西方三聖:

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也稱爲觀自在、光世音等。爲避唐太守李世民諱,故又稱觀音。其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楊柳枝,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人稱大悲菩薩,相傳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慈就是使他人快樂,悲就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衆生,就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代表的意思就是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爲,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愛護他人,纔是真愛自己。

據《觀無量壽佛》載,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l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爲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衆生,使衆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相傳其道場在江蘇南通的狼山。

大殿周圍這些是羅漢,在大乘佛教裏,根據修行的果位分爲三個階段:最高爲佛,是佛教裏的'最高統治階層;第二等就是菩薩,他們的職責就是作爲佛的助手,用佛的教義、宗旨解救芸芸衆生,將他們度脫到極樂世界,常見的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第三等就是這些羅漢們,他們的任務就是在世間負責流通佛法,一般有十六羅漢或者十八羅漢之說。

佛像後面這組塑像爲《海島觀音圖》,羣塑分爲上中下三層:

最上層是釋迦牟尼的“餓佛像”,描繪的是他尚未成佛時在尼連禪河畔雪山苦修的情形。當時他已經餓的骨瘦如柴,他的誠心終於感動了天地生靈,麋鹿爲他獻乳,白猿爲他獻桃。(這也是爲什麼和尚不能吃葷但能喝奶的緣故)另外還有諸天、菩薩的畫像。

中間一層,爲地藏菩薩。他是新羅國的王子,名叫金喬覺,在中國的九華山修行得道.地藏菩薩曾發大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誓志在釋迦牟尼佛圓寂後,彌勒菩薩成佛前的56億7千萬年間,度盡六道衆生,拯救諸方苦難,直到地獄撤空,自己才願升級成佛,所以人稱大願菩薩。

下層中間便是海島觀音,傳說她能“救苦難衆生”觀音手拿淨瓶,柳枝,淨水可以普渡衆生,脫離苦海到極樂世界的彼岸去。她腳下踩的是鰲魚,鰲魚是傳說中的海中之王,眼睛眨一眨,尾巴搖一搖,都可能引起山崩海嘯、洪水地震,只有觀音才能收服鰲魚,獨佔鰲頭。

海島觀音左右兩邊分別是善財童子和龍女。善財童子:他是福城長者五百童子之首。他出生的時候,有種種珍寶涌現,所以取名“善財”。文殊菩薩路過福生城,看出善財有慧根,就指點他去南遊110城,拜訪53個善知識,最後將會遇到普賢菩薩,得成正果。當善財童子“第27參”遇到觀音菩薩時,得道正果。於是,做了觀音菩薩的脅侍。

龍女:她是二十諸天之一婆竭羅王的女兒,自幼聰明異常,八歲的時候已經智慧通達,善根成熟。她常聽文殊菩薩講說《法華經》,就在法華會上,當衆得成了正果。

在這裏還特別介紹兩位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看左上方,那位側着身手拿破扇子擋住臉的就是濟公和尚。他是南宋時杭州人,俗名李心遠,他在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是高僧瞎堂法師的徒弟,後來到淨慈寺作爲記僧,最後圓寂在虎跑寺。他懲暴惡,護貧弱的故事在民間廣爲流傳,爲人們所喜聞樂見,歷來視爲羅漢的化身,但是他去羅漢堂報到的時候遲到了,再加上輩分不高,所以只好讓他坐在樑上了。再瞧右臂中間,手執掃帚,身黑如墨的就是瘋僧。相傳當年秦檜害死岳飛後,也到靈隱寺求籤,這位瘋僧就用破掃帚照着秦檜沒頭沒腦地掃去,掃得秦檜失魂而逃。人們對這位伸張正義的瘋僧非常敬佩,就在羣塑中加一個席位,讓他享受人間香火。

我們按照佛教的級別:佛——菩薩——羅漢從上到下的順序看,最下面這兩個持寶珠和金鍊的羅漢便是降龍和伏虎羅漢了。

法堂(亦稱講堂)

一般在大殿之後。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法常內除一般性安置佛像外,另設法座、講臺、鐘鼓。

羅漢堂

自唐代l開始,一些大型寺院就修建五百羅漢堂。全國現存具有成組五百羅漢像的寺院在30所以上,其中著名的有:北京碧雲寺羅漢堂,蘇州西園羅漢堂,蘇州寒山寺左右配殿(存有宋代樟木雕刻五百羅漢,爲雕塑中佳品),五臺山殊像寺文殊閣(爲懸塑五百羅漢),成都寶光寺羅漢堂,武漢歸元寺羅漢堂,昆明筇竹寺天台來閣(爲清民間雕塑藝術佳作),北京雍和宮法f輪殿(系用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鑄造的),四川烏龍寺五百羅漢堂。

方丈室

佛寺住持(方丈)居住、說法與接客之處,有的叫華林丈室(淨土宗佛寺),有的叫般若丈室(禪宗寺院)。

藏經樓

盛放佛教經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