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 該不該支援大學生創業

學問君 人氣:3.21W

2009年年初,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專業研究生李波和兩名大學同學,在重慶合夥創辦了一家英語培訓機構。但由於種種原因,李波的創業之路在今年初走到了盡頭。

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 該不該支援大學生創業

時下,像李波這樣創業失敗的大學生不在少數。據人民網今年1月報道,全國大學生創業平均成功率僅爲3%。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廣東省成功率只有1%。

創業失敗的經歷對大學生的成長到底是利是弊?上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透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的調查顯示(3132人蔘加,其中“80後”佔50.6%,“70後”佔31.6%),47.0%的人認爲,大學生創業失敗的經歷對以後成長會有“好的影響”,僅7.6%的人認爲會有“壞的影響”,45.4%的人覺得“不好說”。受訪者中,42.3%的人有過創業經歷,57.7%的人沒有創業經歷。

“很多大學生不會主動了解、領會相關的優惠政策”

在創業初始階段,李波信心十足。他告訴記者,自己對機構執行管理有一定了解,在沒有任何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該機構首批學員數就達到30多人。“但是,創業最艱難的並不是開始,而是維持和發展。”李波說,由於對運營成本估計不足,導致機構收費過低,資金難以週轉。本以爲很容易解決的培訓教室問題,到最後也成了絆腳石。

在此期間,李波還四處尋求天使投資商幫助,希望獲得融資。但對方均以“沒有一定規模的`穩定團隊”爲由,將其拒之門外。最後,創業合夥人也相繼離開,另謀生路。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但李波坦言,青年創業主要以小本經營爲主,比如開網店。他們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自己和家人、朋友,並不需要貸款或融資,也不會太考慮稅費優惠等政策,“註冊公司的時候,也沒人問我們是否是大學生創業,沒人給我們提供政策指導。”他建議,國家應該在創業培訓方面給大學生更多支援,比如在高校設立“創業課程”。

調查顯示,75.9%的人認爲,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的原因在於“自身能力和經驗不足”;57.9%的人認爲原因是“現行教育體制無法大量培養創業型人才”;52.9%的人覺得是因爲“創業環境不理想”。

接下來還有:“缺少創業教育”(45.0%)、“市場惡性競爭”(42.7%)、“政策扶持力度不夠”(41.3%)、“創業融資難”(41.2%)、“創業優惠政策沒能充分落實”(39.7%)。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曾指導學生獲得過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他指出,大學生創業之所以成功率低,首先在於大學生自身的知識能力儲備不足,沒有接受充分的社會訓練就匆忙上陣創業。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於,當前的大學教育不能給學生提供創業所需要的能力與素質。

廖成林還表示,目前的大學生創業政策還有完善和提高的空間。首先是政策配套性不強,例如小額貸款政策,現在還沒有專門針對創業大學生的審批、擔保等配套制度。其次,政策執行力還不夠,一些政策執行還停留在口號上。“很多大學生也不會主動了解、領會相關的優惠政策,有了政策也不去用。”

 76.0%的人認爲創業帶來的最大收穫是認識社會

去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院畢業生戴璞前往清華大學,聽了一場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主任的講座。戴璞至今記得講座上的一句話:“一名優秀的建築師,不僅要能設計出好的建築,還要能洞悉民情。”戴璞認爲,創業是讓自己增長社會實踐、洞悉民情的最好方法。

今年年初,戴璞與同學合夥在北京創辦了大章建築事務所。透過與師兄師姐以及同行建立緊密關係,他獲得了不少項目招標的消息,並主動聯繫招標方,表達競標投標的意願。如今,戴璞已拿到了幾個項目的競標資格。

“競標對手都很強,我沒想過一定會成功。但這已經不重要了。”戴璞說,在創業過程中,最讓他欣喜的,是看到自己不斷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逐漸擴大的“人脈關係網”,“一些拿到美國著名大學錄取通知的學長告訴我,要申請他們的建築學學位,是否有人脈關係十分重要。可見人脈關係的重要性。”戴璞認爲,這些意識都是透過創業經商獲得的。

創業經歷會給大學生帶來什麼收穫?本次調查中,76.0%的人選擇的是“加深對社會的認識”;71.6%的人認爲是“豐富社會閱歷”;67.8%的人覺得收穫在於“鍛鍊人際交往能力”。此外還有“開闊視野”(46.8%)、“提高管理能力”(44.2%)、“提升職業能力”(40.6%)、“積累人脈”(33.8%)。

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的賀新翔,在2007年畢業時註冊了北京賀氏天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創立初期,由於沒有潛在客戶,遲遲拿不到訂單,創業幾近夭折。但如今,他的公司實現了上百萬元的年營業額。

賀新翔反覆強調,創業的艱辛帶給他的最大收穫,並不是經濟利益,而是在社會上與人打交道時必備的素質,例如自信、誠實、責任等等。

“如何評價影響,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創業成功’。”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譚蘭英說,如果急功近利地用一兩年的成敗,作爲衡量創業成功與否的標準,那麼現在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確過低。“但是,但凡創業成功人士,都有過多次創業失敗的經歷。對於創業大學生而言,初期一兩年的失敗,只是積累經驗的過程,不會是最終的結果。”

廖成林也認爲,我們需要給大學生創業一個新的定義。如果單純把大學生創業視爲以盈利水平爲目的的企業行爲,會使很多懷揣創業夢想的大學生望而卻步。如果我們能將大學生創業視爲“教育的延伸”,允許並鼓勵大學生嘗試,從長期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只要整個社會形成了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氛圍與機制,可以預見,未來社會將會出現一個由創業成長起來的精英羣體。這個羣體將會成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廖成林說。

本次調查顯示,面對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的現狀,仍有67.9%的人支援大學生創業,其中31.5%的人表示“非常支援”。僅8.9%的人表示“不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