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海歸期盼創業從業路更寬

學問君 人氣:2.13W

新華報業網訊 10月下旬在南京舉行的第三屆留交會上,記者接觸了一些海歸和欲做海歸的海外留學人員。談起回國創業的難處,很多人感嘆不已:自己在世界先進的實驗室做技術遊刃有餘,而在國內商海撲騰卻捉襟見肘。他們期待,歸國創業之路更寬暢。

海歸期盼創業從業路更寬

創業融資,國內要比國外難

海歸創業,第一難就是融資難。從美國回到南京創辦志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陳天蛋深有體會。2009年初他打定主意回國,4月份開始融資,直到今年1月份才籌到啓動資金。他感嘆,都說國內資本充裕,但創業人員融資,國內要比美國艱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有中小企業局服務於創業者。一旦專家認定創業者的技術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市場價值,中小企業局就會爲創業者提供政府貸款擔保,創業者憑此可到任何銀行獲得一定的貸款。如果經營失敗,無法還貸,則由國家履行還貸義務。

幾位留學人員期盼,政府組建能夠爲海歸的技術進行把關的專家團隊,將扶持政策延伸到企業初創期。

當然,創業者本身也要有承擔風險的創業決心。10多年前就成了海歸的張中,有感於海歸創業融資難,曾經做過風險投資家,專門投資海歸企業。“創業的.海歸,很多年紀都在四十五歲以上,他們在海外有安逸的生活。企業出現問題時,他們不容易堅持,一張機票就飛走了。另一方面,海歸往往只負責技術,沒有任何投入,投資者認爲你都不願擔風險,他哪會捨得把真金白銀給你。”

要企業支援你的自主研發,很不易

留交會上,在硅谷多年的凌正說,10年前就想做海歸,因爲和本土企業理念難靠攏而一直“被滯留”在國外。當年和凌正談合作的是國內南北兩大著名家電企業,“他們寧願拿錢在央視上砸廣告,也不願投錢搞研發。”凌正說,合作談崩兩年後,其中一家企業被跨國公司告創意侵權,而這正是當年凌正和企業談合作研發的內容。

情況在改變,現在不少企業想用新技術佔領市場。“中國的民企太急功近利,他們見你第一句話就是‘你做過沒有’。”凌正說,民企需要的是成熟的技術,殊不知,高新技術最賺錢的就在第一波,別人都做過了市場已經有限。而且,海歸一般擁有在國外大企業大機構的從業經歷,把“做過的”帶回來,存在知識產權的風險。

“民企不管,他只要儘快‘變現’,哪管技術是‘水貨’、‘行貨’。他甚至願意給錢讓你去‘偷技術’,而不願掏錢自己研發。”卞波說他正在積累資金,如果辦企業一定要實現自己控股。

歸來從業之路應該更寬些更多些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09)》顯示,海歸企業存在明顯的“三三現象”即1/3能有發展,1/3勉強維持生存,1/3處於破產或半破產狀態。多位海外留學人員表示,創業並非所有海歸強項,希望在創業之外,歸來從業的路更多一些。

“身在海外,我們時刻關注國內的發展,從心底裏爲‘中國速度’而自豪,也對中國未來充滿信心。”尹玉嶺說他的看法代表大部分海外留學人員的心聲。

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出現過三波浪潮。最早在上世紀50年代;接着是上世紀90年代,現在是第三波回國浪潮。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止到2009年底,已有49.7萬留學人員歸國,接近總留學人數的1/3。

“海歸的長處在於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能跟蹤世界前沿技術動態,國內創業的瑣碎具體事務會消耗我們的核心優勢。”尹玉嶺說,既然高校科研機構難以消化這麼多的海歸,那麼,企業的技術管理崗位可以考慮讓海歸擔當。

歷屆留交會上也不乏本土企業攬才,但仍侷限於具體項目的研發。張中說,海歸畢竟有在世界先進企業和機構工作的經歷,他們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更體現在理念,用好了,他們就能在技術理念上爲國內架起通往世界前沿的橋樑。這需要政府和企業轉變觀念,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