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同一所大學七個大學生的創業故事

學問君 人氣:2.27W

    2000年8月,家住河南省鄧州市孟樓鎮的何新,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開學那天,父親拿出帶有毛票的4500元學費鄭重地交給他。爲了供姐姐讀師範,家裏已經借了3000多元的外債,這筆錢是賣掉家裏的糧食加上兩頭半大的豬東拼西湊而來的。接過帶着父親體溫的錢,何新的眼睛溼潤了。

同一所大學七個大學生的創業故事

    走進校園,何新才發現,生於貧窮之家的大學生並非自己一人。來自唐河的歐豐霞,父母雙雙下崗,只能靠父親蹬三輪維持生計。來自正陽農村的李揚,家庭條件也十分艱難,爲了圓兒子的大學夢,父親和別人簽了打工五年的“賣身契”。相同的命運使他們成了好朋友,當其他同學意氣風發地暢談美好未來時,他們卻在爲爲眼前的生計發愁。

    幾個年輕人開始尋找突破困境的機會。最初的時候,他們只是幹些家教、推銷之類的短工,這不僅掙不了多少錢,還因此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2000年寒假期間,何新到一家公司打工。工作結束時,老闆卻要用一部分電話卡來抵工資。就在公司員工吵吵嚷嚷的不滿的時候,何新的腦子轉開了:大學生是電話卡的主要消費者,而老闆給他們的電話卡的價格,只是到電信局購買的一半。如果將其拿到學校推銷,肯定能賺錢。

    果然,短短一下午的時間,何新就將自己的電話卡賣了個淨光。嚐到了甜頭,他立即趕到公司,從其他員工手中收購電話卡。這一次,他從電話卡中賺了230多元。雖然收入不多,他心裏還是喜滋滋的,這畢竟是他賺取的第一桶金啊。

    接下來,何新與歐豐霞、李揚等同學組成一個團隊。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很快把電話卡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後來,他們還把生意做到了相鄰的大專院校。

    七個貧困大學生要開公司當老闆

    2002年7月,何新利用打工掙來的錢到北京旅遊。在長城腳下,他看到有人在出售一種特殊的紀念品:用數碼相機現場給人照相,然後透過電腦設計製作,打印出彩色照片,再經過一種機器,把照片烤印到白色的瓷杯上一遠處是彎彎的長城,近處是遊客燦爛的笑臉。儘管做一隻這樣的杯子,需要50元錢,卻卻有許多人排隊等候。

    偶然發現的商機,讓何新樂動起了心思:如果把這項技術引進到鄭州,肯定也毹賺錢。單是在校園裏推廣,就可能有幹不完的活

    回到鄭州,何新印有照片的杯子,得蟄了同學們的喜愛。有人還向他打聽,哪裏瓦以做這樣的杯子。何新當即承諾下來,說E己可以幫他們實現這個心願。

    可是,跑遍鄭州的大街小巷,何新也器有找到能把照片印在瓷杯上的店鋪。鄭州竟然沒有這個項目!自己爲啥不能來填}這個空白呢?何新心中燃燒起創業的激情

    經過調查,何新瞭解到,經營這一項E的公司在上海,技術和設備費用共需2 7多元。單靠自己的力量,顯然無法克服資金方面的難題。爲此,何新決定籌建一個股份制公司,依靠集體的力量向困難挑戰。於是,何新、李揚、歐豐霞、河南職業師範學院的'湯小薄、鄭州工學院的楊炳輝、平頂山工學院的湯攀、河南農業大學的王新娟,七位貧困大學生走到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團隊。

    由於幾個人都是窮學生,他們所有的錢全都加起來,還差3000多元。他們就利用空餘時間打工,掙錢。兩個月後,何新和他的夥伴們,終於從上海買回機器。隨後,他們又根據各人的特長,作了具體的分工:何新和歐豐霞學市場營銷,就負責承攬業務;楊炳輝的電腦技術不錯,就負責產品的後期製作;湯小薄喜歡玩相機,就專門給顧客照相。李揚的氣力大,又喜歡到處跑動,就負責收貨送貨;王新娟辦事認真,就當了大管家。至於遠在平頂山的湯攀,就算公司在平頂山的全權代理吧!就這樣,一家由貧困大學生創辦的公司,有聲有色地開張了。

   但是,生意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火爆。儘管大夥兒都很賣勁,可業務量就是上不去。幾位創業者分析發現,價位高和宣傳不到位,是造成生意清淡的重要原因。大學生雖然喜歡新潮、浪漫,用充滿個性化的物品,來體現自己時尚的一面,可花50元錢做一個帶有自己照片的瓷杯,確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承受力。 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決定採取薄利多銷的策略,並透過張貼海報、製作幻燈片在包場電影上放映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他們又將觸角伸向了校外,將印有校徽的瓷杯,推銷給已經走出校門的師兄師姐。後來,七位創業者又對製作工藝進行改進,開闢了卡通圖案、十二生肖、校院背景、書畫作品等多項新業務。同時,除了瓷杯之外,他們還能將圖案烤制到金屬標牌、盤子、瓷板、玻璃、文化衫、鼠標墊、光盤、手套、掛曆等不同的介質上,全方位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隨着產品的豐富多彩,何新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一些高校門前的禮品店,也要求做他的代理商。到了2003年春天的時候,七個大學生的公司已經初具規模。七位創業者,再也不用伸手向父母要生活費了

    玩轉“魔方”,一身輕鬆去賺錢

    轉眼間,春節到了。大家決定趁機狠賺一把。大年初五那天,何新和歐豐霞、王新娟一起,來到位於旅遊景區的城隍廟。看着來來往往的人流,他們心裏十分高興,急忙把帶來的樣品拿出來,向人們遊說。但是,雖然諮詢的人很多,但他們忙活了一天,卻沒有接到一單生意。

    無情的現實引發了他們的思考:眼看就要畢業了,到那時,大家不能爲做生意而賴在學校不走,可也下能帶着設備到處跑。這可咋辦呢?想來想去,幾個人決定自己動手,研製一種更加簡捷、快速的生產設備,最好連電腦和掃描儀都不要,以便於攜帶。

    終於,何新發現了一種新產品,能把數碼相機裏的照片,直接轉換成烤杯所需的圖片。他們立馬北上京城,購置了這種新設備。經過兩個多月的“閉門造車”,對生產工藝做了進一步改進,成功地將高科技與最簡單的烤印技術嫁接在一起。這種新設備不僅可以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裏造出一個印有自己彩照的瓷杯,更重要的是,原先價值2萬多元的設備一下子降到了8000多元。

    他們給這種新設備起名爲數碼魔幻寶盒,他們企盼着“寶盒”能像傳說中的聚寶盆一樣,給更多的人帶來財富。

    因爲數碼魔幻寶盒,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從高科技向“智能傻瓜”型的轉變。只需幾千元的投資,就可以提着兩個箱子,到校園、公園、超市、車站、鬧市及旅遊景點去掙錢。同時,由於省去了電腦和掃描儀,也降低了對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這些優勢,無疑是大學畢業生、普通打工者和下崗工人小本創業的理想選擇。他們堅信,推廣應用這種新設備,不僅能給人們帶來新的致富門路,自己肯定也有錢賺。

    2003年6月,七個人又在光彩市場開了個店鋪,一方面承接烤杯印相業務,一方面展示他們的數碼魔幻寶盒。

    這一天,何新拜訪了5家客戶,遭到了5次拒絕,自行車不見了,兜裏的錢,也被人偷走了。他強忍着飢餓,步行了20多裏,直到深夜纔回到學校。而其他幾個人也全都空手而歸。

    這天晚上,七個人坐在一起開了個諸葛亮會,尋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天快亮了的時候,歐豐霞的目光被報紙上的一則新聞吸引住了。爲了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鄭州市正在大張旗鼓地開展幫扶工程。她立即提醒大家注意,說利用魔幻寶盒爲顧客提供個性化烤印服務,總投資還不到一萬元錢,是最適合下崗工的創業項目。可以嘗試着與媒體合作,將這個短平快項目,推介給急需小本創業的人們。她的建議得到了大夥的一致贊同,他們覺得,貧困大學生創業,同樣也是值得宣傳的新聞點,媒體肯定也樂意合作。

    第二天,七個大學生和他們的數碼魔幻寶盒得到了當地電視臺的支援,將他們的項目在電視中播出。當天晚上,就有人打來電話,要求與他們共同創業。隨後,當地的報紙也先後對他們的創業故事進行了報道,數碼魔幻寶盒迅速在鄭州開啟了市場。

    到了2004年2月,數碼魔幻寶盒已經推廣到了北京、廣州、合肥等地,發展了20多家連鎖加盟店。

    小小的數碼魔幻寶盒,使何新和他的夥伴們獲得了成功。現在,這家貧困大學生公司的資產已經達到1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