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青年變窮”論 10年後變窮的是大學生?

學問君 人氣:3.17W

貧困的不是作爲整體的“年輕人”,而是其中的舊人、笨人和懶人。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青年變窮”論 10年後變窮的是大學生?,更多創業項目歡迎訪問()。

“青年變窮”論 10年後變窮的是大學生?

“青年變窮”的觀點提出者主要引述了兩組數據,國家統計局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月薪(2005年和2015年),北京大學課題的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數據的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

根據這兩組數據,作者得出結論:2005年,大學畢業生月薪是城鎮職工的104%;10年後的2015年,大學畢業生只有城鎮職工月薪水平的83%,大學生相對來講是變窮了!

如果光從數據模型來解釋,或許如此。可事實真是這樣嗎?不要忘了,數據經常會騙人。科學地講,無論是誰提供的數據,都只能反映局部的事實,哪怕數據調研極其嚴謹無摻假,數據仍然只是現實的參考,更何況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有關部門的有些數據,早已無力吐槽。

數據的真相有時還在數據之外,而這被掩藏的真相,如果不深入數據的生產機制,是無從發現的。舉例說,上述數據只統計了上班族的月薪,可它既不能統計自主創業以及自由職業者的收入,更無法統計在職的公務員、業務員等特殊人羣的灰色收入。比如,有些公務員工薪收入很一般,可福利分房會讓他們的實際財產大幅增值。業務員的.銷售提成,通常都在10%上下。

數據的採集往往掛一而漏萬,且數據的解讀更需要一套社會學統計方法,平均值只是很淺的一種解讀。有關統計結果的分析,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以及離中趨勢分析,都能更好地反映事實,而民衆卻總只是“被平均”。不僅統計局喜歡這麼幹,麻煩的是,知識人也喜歡這麼幹。統計若不公佈其科學程序,得出來的數據其實只是一堆垃圾,危險在於,這些垃圾還會時不時被“科學”地用於社會病症的診治。可無論從中醫還是西醫角度,如果把脈不準、血液指標測算不實,先不說會不會把人治死,至少都不能算是良醫吧?

就算數據準確無誤,在討論社會問題的時候,也要謹防“量化巫術化”。這是青年社會學研究者張天潘歸納的一個新詞,指的是利用準確的數字,以“事實說話”,但是這裏的準確和事實,其實是一種脫離現實,違背常識和大衆認識的障眼法,自言自語卻義正言辭,試圖讓所有人都要相信。

在“青年變窮”論裏,哪怕數據準確無誤,至少也忽視了一個大的時代背景,那就是2005年的時候,找工作是畢業生的主潮,而在2015年“互聯網+”強勢來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已成新時尚,大學還沒畢業就拿到創業融資的年輕人並不鮮見。

社會上,開“滴滴”月入2萬元的大有人在,淘寶店和微店的微商,其營業額很可能一點都不“微”。我的一個表妹,上大學期間在朋友圈賣面膜,也頗能補貼生活費。這些都是技術賦權時代的新福利。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句話雖然表面誇張,卻很好地說出了時代的真相。

這個世界上最容易世襲的永遠是權力和金錢這種硬通貨,而這也常常引人吐槽“階層固化了”,而技術在這裏面撕開了一個大口。以大學畢業爲界,受教育期間的教育不公理應嚴肅對待,權力的世襲更應警惕和嚴防,但金錢的世襲卻是合理合法的,公民有自由支配財產的權利。像勤勞、勇敢、強壯、智慧和耐心這些東西,基本上沒法世襲;像移動互聯和芯片化的滾滾潮流,更可以因利乘便,而這些恰恰構成了自由競爭市場裏面向上流動的力量。“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平行遊動”一樣,每天都在發生,何必大驚小怪。

在今天這個時代,貧困的不是作爲整體的“年輕人”,而是其中的舊人、笨人和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