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李開復:把世界改變最大的人就是創業者

學問君 人氣:1.51W

這是在剛剛過去的“潘談會”上的一個問題。在這個創業最好的時代,一些人選擇創業,一些創業成功的人選擇服務創業。

李開復:把世界改變最大的人就是創業者

正如潘石屹,正在傾力推廣其SOHO 3Q平臺。根據其官方簡介, SOHO 3Q是SOHO中國發布的最新產品,SOHO 3Q提供了一個現代化的共享辦公空間,與現有的傳統辦公室不同,它是移動時代的辦公。在SOHO 3Q你可以:只租一個星期或一個月,只租一張辦公桌或一間辦公室。你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預約、付款,享用WIFI、複印打印、咖啡等服務,只需要帶着手機和電腦來工作。當然,潘石屹說如果重新創業,他會選擇互聯網教育。

正如李開復,20多歲繼續做工程師,30多歲開始服務創業者。“其實我從年輕的時候一直到今天都對科技抱着特殊的夢想,所以我從小一直確定要做科學家、工程師,這個是一直不改變的。只是年紀大了以後,也許到了35歲以上,我的感覺就是真的有一批人從骨子裏就是創業者,我覺得給世界最大改變的人就是創業者,但我並不覺得我是一個骨子裏就有狼性的創業者,我們這些不見得適合做創業者的人應該做服務創業者。”

而在李開復看來,年輕人創業,要聚焦,要有抗壓能力、學習能力、執行能力,要順勢而爲。

1、年輕人創業,想一起創業非常困難,因爲各有主見,怎麼才能融合到一塊兒?

李開復:其實我覺得是一個夢想,讓一羣人能夠結合在一起。如果這些人有一個最終的理想,就像我們看《中國合夥人》這部電影裏面,幾個創始人,彼此罵、吵,不同意,摔椅子都曾發生,但是他們的理想是中國的強大,還有走下去的必要性,讓他們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創造這個奇蹟。

比較務實談一下,中國創業跟美國創業還是有比較大區別:在美國,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幾個創始人,他們在一起有非常好的平衡;我們國內創業大多數是一個老大,大家跟着老大的魅力、魄力、理想跟着他打拼。

2、對於那些“我做的東西是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做這個事就是爲了改變全世界”的想法,怎麼來做?

李開復: 需要聚焦。我們見到所有的創業者,共同一點就是都非常聰明,但聰明人有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問題想得太大了,還有就是點子太多了,每天上班就是一個新點子,最後小小的團隊無法執行。如果你想走這個方向,最好要挑一個領域,六個月之內能打造出一個原型來,滿足真正用戶的需求,不能是所有的人類,只能是非常狹窄的,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能解決一個問題。這個如果邁出去了重點,慢慢可以滾動成更大的人羣。

3、創業適合所有人嗎?

李開復:首先我們對創業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第一,大部分想的創業就是百度、小魚等等這樣高科技頂尖創業,這種創業對經濟是最有價值的,因爲它一個公司能夠產生一個非線性的爆發成長,也就是十個工程師能夠產生比如一萬塊銷售額,但是20個工程師說不定產生一億的銷售額,30個工程師產生一千億的銷售,恐怖、爆發的增長是經濟帶來最大動力的,也是大家心中最想做,最嚮往的。這一類創業坦誠說,真的不適合每一個人,甚至一千個人裏面只有一個人能夠做。因爲這種創業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獨立、自信,執行力,碰到挫折當做學習的經驗,不斷磨合、不斷學習,不斷成長,能夠碰到有這麼大的抗壓能力、學習能力、執行能力的人真的是千里挑一的,我們認爲這些是最核心的素質,這是其一;第二,對產品、用戶很深刻的理解;第三,能夠學會專注,不要變成一個聰明人把問題想得太大,太多;最後還是有很強的領導力,可以把這個凝聚在一起。

第二,真的不能把每個創業都想成高科技創業,其實整個社會都在變革,都在提升,我們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如果廣義一點把每一個參與共享經濟,每一個個體戶都當做一個創業者,我覺得這個其實就一定程度達到了一個真的是大衆創業的目標,我們要清晰的劃分這種高科技創業跟自己自力更生,賺點錢的區別,甚至可以誇張,也許你可以做得更大。

4、創業要順勢而爲

李開復:我們看到創業者常常會陷入一個挑戰,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灌在自己一定要創業的方向,認爲自己一定具有代表性,能夠突破一些困難。我們看到這種感情流露最常見的就是父母。人做父母,我們人的感受感官被顛覆了,人充滿着愛,所以就想着如何幫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我們看到很多危險的案例就是剛有0-3歲孩子的父母所發生的。所以我建議,所有0-3歲孩子的父母想做創業,先審視一下我們的需求是不是有足夠的人羣。

有時候一件事情我們還是要順勢而爲,而不是逆勢而爲,就像你說我要賣很好喝的茶給每一個去麥當勞的人喝,我就一定要去麥當勞賣,但是這不是你的渠道,有時候逆勢而爲的創業挑戰很大的,有點你給自己找一點麻煩。找一個更順勢的,更有合適渠道的,更能夠做起來的,這還不是一個爆發式的問題。

5、大學畢業生和海歸創業問題

李開復:五年多前寫過一封信,叫做給想創業的青年一封信,我提的概念是先參與創業再主導創業,學習創業最好的方式並不是參加一個學習課程,也不是一個大公司,而是去加入一個越小越好的團隊,比如十來個人,在裏面實際接觸到每一個層面,用戶服務、銷售、生產、製造、產品、技術,學習成長非常快,CEO變成你的典範老師,這樣比加入騰訊學馬化騰容易。

五年多以後,我覺得跟當時的感覺不太一樣,是有存在一批畢業就可以創業的年輕人。我們在創新工廠當中看到越來越年輕的'人,我們覺得30多歲是黃金創業者,有經驗,現在平均年齡從5年前的31歲跌到27歲,27歲是一個平均值,最年輕有21歲的創業者。我覺得今天的大學生,個人應該知道自己是不是符合這個少數的需求,但是我不會再說大學生都不要畢業就創業了,有那麼一小批是有天生的基因跟積累、經驗是可以這麼做的。

海歸其實也在改變,以前海歸是最受歡迎的,後來有一批人不投海歸,覺得他們不接地氣,這個也在慢慢改變。世界的平臺被打通了,一方面在美國的中國人也上着微信、微博,看着這一切,沒有因爲去了美國讀書兩年,就不瞭解中國發生了什麼,互聯網可以嘗試到這一切。那些沒有跟中國斷裂掉的海歸可以回國創業,但如果人脈斷了,就要回來一段時間,接接地氣,去創業公司、大公司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