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上海大學生 創業政策

學問君 人氣:2.79W

上海大學生 創業政策

2015年的上海,創業潮涌。

上海大學生 創業政策

有人激動於創業咖啡館裏一個個金點子的誕生,也有人眼巴巴盼着扶持政策能多點再多點。

網絡上對上海創業的討論同樣五花八門。有人說:北京有百度、深圳有騰訊、杭州有阿里巴巴,而上海還沒有一家影響足夠大的本土互聯網企業。也有人說:別急,下一個發生奇蹟的地方,就是上海。

撇開這些簡單的定性,上海的創業環境有哪些特徵?創業機會和動力在哪裏?怎樣的上海更適於創業?帶着這些問題,記者走近上海那些最普通、最具活力的創業者,傾聽他們在這座城市創業過程中的所思所問。

一問:上海人性格不適合創業?

週四晚,長寧區安化路上的德必易園裏,一場創業者們的交流會正在進行。主持人設定的話題很有意思——假設你是市長,你會爲創業做些什麼?

一位戴着眼鏡的青年走上臺,強調自己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他看來,許多上海人從小的職業夢想,就是有一天在外企上班,而不是創業。

“我在證券公司工作,收入可以,爸媽也比較滿意。3年前我想辭職創業,但我絲毫不敢和父母商量。因爲我知道,只要一提辭職,這個職肯定辭不了。我採取的方法是先斬後奏。記得那天是2012年9月19日,我爸生日。我說爸,送你一個生日禮物,我辭職了。我爸驚呆了。只有當我失去工作後,父母纔會全力支援我創業的想法。事實果然如此。”

他說的話讓臺下的人頻頻點頭。此前就有言論說,上海是一座物質豐富、生活安逸的城市,這本來是好事,但生活舒適的上海人會不會因此貪圖安逸,失去冒險創業的勇氣了?

答案是未必。上世紀90年代,外企曾是很多上海人的就業首選。但現在外企已經不再是神祕的地方、高薪的保障。有人認爲,當今天的上海人看到越來越多草根創業成功、企業高管來自外地、外企裁員等現象時,危機意識會被激發出來。

楊浦科技創業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副總經理朱江也認爲,上海人的創業意識正在改變。2005年,作爲知名的孵化器,中心前往上海各大高校挑選創業項目,報名的人中90%來自外地。但是到了10年後的今天,上海大學生報名的比例已經提升到60%。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心實行的“苗圃”計劃,願意免費給報名的大學生提供6個月的創業試驗期,創業失敗的損失不大,於是許多上海人抱着試一試的心態來了。但不管怎樣,這個數據都表明只要有條件、有引導,願意創業的上海人並不少。

但城市的文化基因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這條漸變之路,或許還有待一個發酵的過程。就拿德必易園來說,當天晚上參加討論會的創業者大約有50名,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南至珠海,北到哈爾濱,而上海人只有8人。

這其中或許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上海本土創業者比例確實少,另一種是上海人的性格比較“宅”,喜歡待在家裏不出門。所以上海的`創業氛圍看上去總是沒有其他城市那麼熱鬧,這或許無關創業,而是相關上海人的處事風格。

有人說,愛創業的人性格中天生帶着“不安分”的特性,他們討厭重複相同的工作,對未知充滿好奇。今天的90後年輕人越來越符合這種特質,已經無關地域範圍。也許當不久後的某個時間點到來,上海的年輕人中,敢拼敢想敢闖的創業者會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安分”。

二問:上海創業成本太高?

幾乎所有創業者,初期都會面臨兩個難題:租不起房、僱不起人。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一名創業者回憶,他當時想招一位互聯網工程師,月薪16000元在上海依然招不到合適的人,他提出贈送期權,結果也未果。另外一名80後創業者則說,2009年他在北京與老外合夥創業。一年後,老外決定撤離中國市場,但他希望繼續做下去,於是2012年來到了上海。春節時,他一個人坐在徐家彙麥當勞裏開始寫創業項目方案,2個月以後,他順利拿到了第一筆風投,但是一年後這家公司就倒閉了。

“你猜原因是什麼?當時我找了一間150平方米的辦公室。可是發現那個地段非常難招人,大學生不願意來,有工作經驗的更不願意來。而我拿到的第一筆錢,光是租金就燒完了。”他說。

在德必易園的討論會上,有創業者“大膽設想”:“如果我是市長,我就先把空置的產業園區整理出來,給小型創業團隊免費入駐!如果我是市長,但凡大學生到互聯網、醫療等領域的創業公司實習,政府願意補貼一半工資!”這話說完,臺下掌聲響起。

然而孵化了許多創業項目的朱江,並不贊同“一切都是成本的錯”,他覺得很可能這只是個人能力問題。

隨着上海的扶持政策增多,許多大學生創業者跑到朱江這,一開口就會問成本上有哪些優惠。“沒有優惠,難道你就不創業了?”每當這時,朱江都會反問,“90年代下海的那批創業者,當初政府給他們優惠了嗎?真正的創業不在於扶持!”

朱江分析,比起2005年,上海的創業環境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那時候大多數人連“風投”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而現在作爲金融中心,上海的資本高度集聚,風投多成爲上海創業的一大優勢。有種說法是上海風投總量相當於深圳的2-3倍、北京的2倍。這是因爲互聯網風投很多是美元投資人,他們認可上海,往往以上海爲入口進入中國。

退一步說,假設上海的創業成本真的比北京、深圳高一點點,但是市場也自有解決之道。

本月20日,上海首個“聯合辦公”場地正式開張。運作人是早年從財經媒體辭職的萬里江,他辭職後一直在做文化產業園區,孵化創業者社羣。而今年他創辦了Founder創業社區,專門扶持一些“初創”的互聯網企業。

初創企業普遍面臨租金壓力,於是萬里江分別在中山公園、虹口足球場、閘北大寧三個地段開闢特別的辦公場所——幾家小企業共同在敞開的環境裏一起辦公。這些企業可能本來就處在同一條生態鏈上。他們可以直接拎包入住,基礎設施、會議室和前臺大家共用,租金按照格子一間間收取。沒想到,“聯合辦公”在 Founder創業社區裏一推出,幾天之內就已經滿租,幾乎可以用“秒殺”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