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那些屢敗屢戰仍堅持創業的年輕人

學問君 人氣:2.8W

1988年出生的熊超沒有想到,以往只是在小說、電視劇中出現的橋段,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易主,創業夥伴分道揚鑣,自己被“趕出”公司。這是熊超的第二次創業。

那些屢敗屢戰仍堅持創業的年輕人

今年,熊超開始了第三次創業。

近年來,一大批80後、90後加入創業大軍,他們中很多人屢敗屢戰,仍然在執着地堅持着。

 熊超:被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開除

如今,各種打車軟件風生水起,其實,早在熊超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後,就萌生了以打車軟件爲產品創業的想法。然而,僅僅3個月時間,他就敗下陣來。

2010年大學畢業後,熊超留在西安,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他沒有駕照,平時打車也很多。2012年,熊超萌生了做一個“點點易招 車”軟件的想法。當時,熊超偶遇一個學計算機專業的高中同學,兩個人很快有了創業的共識。爲此,這個同學放棄了到北京工作的機會,熊超正式辭職,兩人在租 來的一間兩室一廳的老房子裏開始了創業。熊超寫文案做設計圖,他的同學寫程序。

創業,兩人沒有任何的經驗積累。熊超抽空去旁聽了一個創業培訓班的課,結識了一位做互聯網創業的導師。他告訴老師,自己想做一個手機打車的 APP。老師看完熊超的方案說,出租車司機的文化程度良莠不齊,智能手機還沒普及,“建議你再想想”。現在想來,熊超覺得初次創業最缺的不是技術和資金, “站的高度更重要”。

後來,熊超又去參加了一次投融資宣講會,投資人的意見是,這個市場體量太小。

這是發生在2012年9月到12月之間的事情。兩邊的聲音讓熊超猶豫了。

2013年年初,熊超從新聞上看到,杭州和北京出現招車軟件,拿到千萬美元的投資。這時熊超和同學才下定決心做自己的招車軟件,可3個月的先機已經失去了。兩人邊學邊做,一個bug一個bug地改。5月,他們做出了安卓APP。

有一天,熊超在坐出租車時跟司機聊天,才發現“狼已經來了”。那時,打車軟件在西安的推銷方式是:推銷APP的人員在汽車加油站手把手教出 租車司機下載APP,還送50元手機話費充值卡和手機支架。熊超算下來,這家公司每個月的遞推成本就是300萬元。當時,他正在接洽一個風投,他所能獲得 的整個營銷投資不超過500萬元。“這是不對等的戰爭”。

在一次投融資現場,勞累過度的熊超突然暈倒,被送進醫院。因心動過速,他在醫院治療了8天,被要求強制休息。第一次創業,就這樣草草收場。

2013年9月,熊超身體逐漸恢復。他和技術夥伴決定開始新的項目。這個時候,這個微型創業團隊又多了一個程序員。爲了生存,他們開始做一 些互聯網的.外包,“比如幫商家建微信網店、互聯網商城等”。熊超騎着摩托車一家一家地去拜訪客戶,接到了不少訂單,大多交易額在兩萬元左右。他們還招聘了 正式的美術設計、營銷人員。

2014年三四月,熊超團隊承接了一家旅行社的訂單。訂單做完,旅行社負責人找到熊超,希望能合作做在線旅遊方面的項目。藉此,熊超團隊正式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在這個過程中,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因爲年紀輕、經驗不足,不注重法務和協議簽署。”熊超總結當年的失敗原因,聲音哽咽。2014 年8月,產品進行測試階段,熊超回安康老家不過一週的時間,公司就發生變動,所有人員工資翻倍,管理人員換人,合作伙伴也換了人。

按照先前的約定,熊超與旅行社新成立的公司中,熊超佔70%的股份,對方佔30%。就公司的變動熊超質問合作伙伴,對方說,他們之間沒有簽署任何檔案,甚至公司都因爲各種藉口遲遲沒有成立。熊超無奈離開。

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開除,對於熊超來說,事業一下跌到谷底。當年的合作伙伴,已經是那個公司的技術高管了,“他們已經成家,不可能放棄現在穩定的環境再跟我離開。我不僅失掉了項目,也失掉了他們”。

消沉了一段時間,熊超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新夥伴,還是做互聯網項目。4個創始人商定,在拿到第一筆投資前,不拿工資。他們的產品今年4月即將上線。這一次,熊超更加用心地尋找投資人,“這次選擇會比上次更聰明、謹慎”。

 徐紅虎:5次失敗之後再出發

徐紅虎,暨南大學2003級廣告系畢業生。如今,距離他第一次創業,已經10多年時間過去了。這期間,他6次創業。

2004年,徐紅虎開始做關於電腦桌面的廣告投放系統。“當時,大概控制了包括大學、網吧在內的6萬餘家電腦桌面,說起來這個成績還算是不錯的。”但是,也正是這個成績,讓徐紅虎放鬆了警惕,“處在大二這個腦洞大開的年紀,想法自然特別多”。

在做廣告投放系統的過程中,徐紅虎又發現了比這“更大”的事業。於是,他轉戰到玩圖當中,所涉及的領域從電腦桌面延伸到了網頁、手機、體恤衫、DIY定製……

“產業鏈拉得太長,資源需求就越來越大,最後只能是望洋興嘆。如果當時只專心去做電腦桌面這一方面的開發,對這一領域的掌控也就越來越有把握。”徐紅虎將第一次創業失敗總結爲對商業模式的認知不足。

徐紅虎的第二次創業失敗,與熊超的第一次失敗有點類似。

“2006年,發現很多人不會寫博客裏長篇大論的文章,而qq個性簽名卻很火。於是就想做一個既有文字又可配圖、跟現在的微博一樣性質的 ‘短博客’。然而,投資方說沒價值,老師同學也說沒價值。於是在這樣一種外界太多聲音不認可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懷疑,可能我們的東西真的沒有市場前 景。”徐紅虎選擇了放棄。

“3年後,新浪微博橫空出世,自己心裏難免悔恨,如果我們堅持做下去,極有可能獲得成功。”直到現在回想起來,徐紅虎都覺得這是一次“尷尬的失敗”。

此後,徐紅虎又做了幾個項目,幾乎都以失敗告終。

經歷了幾次失敗後,徐紅虎漸漸領悟到,自己對於社會駕馭能力和資源把控的能力太有限,對於商業模式、互聯網運營技術也都不是很清楚。於是,他在總結整理經驗教訓的同時,又開始了第五次創業。

第五次創業,徐紅虎想要建立一個面向大學生的互聯網自行車交易平臺。“因爲有前幾次創業積累下來的經驗教訓,所以網站的推廣運營都比較順 利”,然而新的問題找上門來。“梅雨季節的廣東幾乎天天下雨,而我們當時的倉庫又是那種租金很低的平房,結果自行車全部生鏽了”。

第五次失敗的經歷讓徐紅虎領悟到,原來創業過程中的每一節點都是有學問的,“本以爲什麼方面都考慮到了,偏偏倉儲管理不在我的知識範疇之內”。因爲創業失敗,徐紅虎負債累累。他暗下決心,3年之內不再創業。

“隨後,經過兩三年的成長積累,社會人脈和資源也都統籌得不錯,這個時候發覺自己儘管狀態越來越好,崗位越來越高,但是離互聯網創業的夢想 卻越來越遠”。於是,幾個有夢想的青年再次聚到了一起,“我們發現社會公共服務這個領域還未被大型互聯網公司介入,那麼這個領域將來必定是一片藍海,這是 個很值得我們去做的一項事業”。徐紅虎再度迎來創業的春天——在團廣州市委與南方都市報社共同幫助下開啓了新的事業——全國首家公益社交平臺志願時。

 毛陳:太過自信讓我們沿錯誤方向走得很遠

同樣是在2012年,南方醫科大學大四學生毛陳開始第一次創業。

身爲學生會主席的毛陳,把學校裏擅長攝影、平面設計等的同學聚到一起,建立了一個針對校園的文化傳媒工作室。“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得到了學校老師的支援,還給我們投了10萬元,讓我們買設備、租場地”。

但是,“因爲當時還是學生,需要上課,對創業也不是很懂,所以項目整體的運作比較鬆散。”毛陳回憶,整個項目執行了一年後,團隊受到了一個 致命性的打擊,“我們團隊裏面基本上都是學醫學的學生,到了大三之後學業壓力非常重,再加上來自父母的壓力——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去創業,更多的是希望 讓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所以這個時候有些隊員開始提出退出團隊”。

隨後,毛陳的整個團隊出現了很大的震動。一個接一個的人提出退出,在這種破窗效應的影響下,團隊成員所剩無幾。“大家都是醫學專業的學生, 所以各方面人才的配備都不是很到位,對於公司化的運作沒有經驗。僅僅只是幾個同學,有創業的興趣,然後爲了掙錢,就湊到一起,甚至連創業的決心也不堅 定”。

透過第一次創業,讓毛陳明白創業決心、團隊和商業化管理非常重要。這時,他自己也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中:“到底自己是適合創業還是就業?”後來,在找實習工作的過程中,面試官鼓勵他去創業,這讓他很受鼓舞。“在那之後我很認真地想了幾天,然後下定了創業的決心”。

第二次創業,是與同學一起做避孕丁字褲的項目。“當時這個項目做出來,還登上了廣州《羊城晚報》的頭版,陸續還有許多網絡媒體來採訪我們。 我們當時也參加了第一屆廣州青年文化創意創業大賽,團廣州市委覺得我們這個創意不錯,給我們對接了一個投資方,並且給予我們200萬元的投資”。

然而,令毛陳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問題出在了投資方身上。“我們的投資方以往主要是投資在酒店、房地產這樣的實業上,給我們投資沒多久,就趕 上整個房地產行業不景氣。投資方沒錢了,我們200萬元的投資也就落空了。”毛陳只好另找投資方,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又遇到了問題。“投資方看我們大多是

學醫學專業的學生,沒有什麼管理的經驗,所以都不敢投。再加上當時自己雖然有決心,但是其他的團隊成員決心還是不夠。有些人總想着創業、就業兩頭兼顧,項 目暫時被擱置了”。

但毛陳並沒有放棄。在參加比賽的時候,毛陳發現,很多團隊都是在做移動互聯網項目,受他們的啓發,毛陳將移動互聯網項目與自己所學專業結合,目前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投資方。

毛陳說:“前兩次的創業經歷讓我深刻地明白了團隊的重要性。而要想組建一個專業的團隊,首先必須要具有資源整合的能力和快速學習的能力。其 次你要清楚你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來建立你的團隊,你去哪裏能夠挖到你想要的這些人才。最後你要有一個樂觀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但同時我們也要懷有夢想,不能 爲了創業而創業,太過自信只會讓我們沿着錯誤的方向走得很遠,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