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開學恐懼症心理干預

學問君 人氣:1.41W

長假過後就要上學了,而許多學生都會有開學恐懼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開學恐懼症心理干預吧!

開學恐懼症心理干預

四類學生易患“開學恐懼症”

新生及畢業班學生,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較差以及處理人際關係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批評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過於追求完美的優秀生,這四類學生是“開學恐懼症”的易發羣體。他們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就是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進而產生焦慮、恐懼等情緒。

從易感人羣類別分析,處於轉折階段的小學、初中新生以及畢業班的學生,在面對未知的新環境時,部分人會產生與父母、舊同學的分離性焦慮。而對新環境、新同學的不可預期性,則會導致其學習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等。從個體性格差異分析,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較差以及人際關係不好的學生,因開學這個特殊的事情,可能誘發對學校生活的焦慮和恐懼,加之自身人格缺陷,就更容易產生緊張情緒、敏感情緒。從社會大環境分析,目前我國的教育方式更多以“填鴨式”爲主,對孩子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加上學習壓力、升學壓力,孩子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從校園學習經歷分析,部分學生在學校可能有過某些不愉快的經歷,心靈受到過創傷,因此對學校的環境和人感到害怕。從孩子心理需求層面分析,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和其他學生的稱讚,缺乏認同感,家長又沒能及時發現、引導和鼓勵,致使孩子在內心深處對開學產生牴觸和恐懼的情緒。

另外,“尖子生”也會出現“開學恐懼症”。很多平時成績優異的孩子,因對自己要求過高,過於追求完美,同樣會在開學初期出現負面情緒。

開學第一週是“發病”高峯期

其實,孩子出現“開學恐懼症”是正常現象。據調查,75%~80%的學生在開學前,都會有“不想開學,害怕開學”的念頭。還有很多孩子一想到開學,就會出現頭痛、失眠、焦慮,甚至嘔吐、噁心等症狀。

雖然是正常現象,但若不及時加以正確引導、積極調節,也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這是因爲任何負面情緒長時間存在,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在我的諮詢個案中,就有一名初升高學生,起初提到或想到“開學、上學”,就會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後在凝重的學習氛圍及父母的過度緊逼中,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家長和老師又沒有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干預,發展爲不願意出門,不敢去學校,只要提及與上學有關的話題就心慌氣短,甚至出現自我封閉、睡眠障礙、焦慮等症狀,嚴重損害了身心健康,最終只能休學在家。

開學後第一週是出現“開學恐懼症”的高峯期,也是心理干預最關鍵的一週。家長和老師在此階段都應積極關注孩子的心理動態,並及時幫助他們排解不良情緒。

老師、家長聯手引導效果更好

通常,多數“開學恐懼症”經過一段時間後,便可自然化解。但在這個特殊時期,若老師能與家長聯起手來,加以正確引導和干預,不但能縮短適應時間,還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老師應和家長建立聯繫,採用協同觀察、共同鼓勵的引導方式,隨時關注學生動態,互通有無,積極配合。

其次,要搭建學生間的互動。可多安排一些學生互動遊戲,調動學生間的互幫互助,充分建立學生間的親密友好關係。

第三,調動積極心態。老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回想上學期的收穫,確立新學期的計劃,同時與學生聊一些愉快的新鮮事,幫助學生放鬆緊張心情。還可以有意識地說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話,從正面角度給學生以信心。家長也要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的狀態,表現得淡定些,平和樂觀些,切忌過分關注、事無鉅細。

第四,減輕學習壓力。開學之初,老師應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不要一味地安排緊張的功課,讓孩子有一個逐步適應新學期的過程。家長也要剋制攀比之心,以免把壓力及不安情緒傳遞給孩子。特別是小學新生家長,擔心孩子從幼兒園到學校不能適應;初三、高三家長面對考學壓力,尤爲着急。這個時候就更需要以一顆平常心,給孩子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多把精力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良好作息時間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

第五,老師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們把舊書捐給貧困地區或失學兒童,這樣不但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還能快速建立起與同學、朋友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收穫不一樣的快樂。

此外,對於學生自己來說,也要有意識地調整心態,給自己進行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告訴自己開學後會有新生活,會結識很多新朋友,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等。同時不妨對學習、生活等方面制訂一個嶄新的計劃,這樣有利於激發期待心理,抑制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