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孩子的獨立是由什麼開始的呢

學問君 人氣:3.13W

你家的孩子獨立嗎?其實孩子的獨立是由什麼開始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孩子的獨立是由什麼開始的呢。

孩子的獨立是由什麼開始的呢

邊界不清的表現

1、控制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人生軌跡發展,小心翼翼的按照自己的經驗與模式去安排孩子的生活與學習。

孩子將來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家長就像編寫程序一樣寫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並且期望獲得自己預想的運算結果。一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偏差,家長的焦慮感就出現了。他們總是害怕孩子犯錯,害怕孩子走彎路,因爲犯錯就是對他這個總設計師的一種否定。控制孩子的人生是讓自己的人生不再失控,不讓自己的希望落空。

當孩子情竇初開時,家長怕耽誤孩子學習而阻止孩子與異性交往;當孩子成年後馬上催促孩子結婚生子。孩子在青春年少時從沒感受到浪漫愛情的滋味,也沒學會如何與異性交往,成年後父母卻急不可耐的讓他們進入婚姻生活。

你的婚姻你不能做主,你要找一個讓我滿意的對象,否則我就一哭二鬧三上吊,讓你必須顧及我對你多年的養育之恩,依從我的要求,這樣纔是我給你設計好的完美人生。潛臺詞是,你的人生也是我的人生的一部分,你的失敗是我無法接受的,那不僅是我的失敗,還是對我整個人的否定。

表面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父母對孩子確實付出了許多,他們省吃儉用供孩子上課外班,犧牲自己的工作休息時間陪着孩子在各種興趣班中趕場,他們覺得自己欠缺的能力需要在孩子身上去彌補,他們的生活重心就是圍着孩子轉,他們爲孩子的成功而洋洋得意,潛意識卻將這種成就歸功於自己的付出;他們爲孩子的失敗而懊惱,潛意識是自己的無能造成的後果,在外面所表現的卻是對孩子的苛責與不滿。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投射”,當一個父母對孩子有過度的不滿時,他實際上是對自己有太多的不滿意,對自己有太多的不接納,他只是將這種不滿意與不接納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罷了。

這類現象在由單親母親撫養的家庭中更爲突出。母親會擺出一副犧牲者的姿態讓孩子甘於這樣的控制,如果我不順着母親,我就是不孝的,我就會有內疚感。

你看,母親的人生已經這麼悽慘,我要努力讓母親滿意,讓母親放心,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要麼是極度順從的乖乖女,要麼是極度叛逆視母親爲敵人的逆子,他的內心會有着憤怒與仇恨,我的人生因爲你給毀了。

在控制與被控制者之間不斷的進行力量的較量,極大的消耗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能量,讓控制者在捍衛控制者地位的過程中身心疲憊,讓被控制者懦弱無能缺乏生命力量。

2、拯救

孩子在嬰兒期,生活無法自理,必須依靠母親才能存活。母親需要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滿足孩子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在母親的照顧中,會出現一種全能感。也就是我有需要,我就哭,我一哭,母親就會滿足我的需要,而母親則在母嬰的互動中充當拯救者的角色:只有我來滿足你的需要,你才能夠活下去。

在母嬰關係早期,這樣的關係模式是健康的,這種互動讓孩子獲得了安全感,那個強大的母親是嬰兒的全世界,如果被母親拋棄,孩子的世界就會坍塌。但隨着孩子的逐步成長,孩子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身體,開始向除了母親以外的外部世界探索的時候,母親仍然沿用早期的母嬰互動的模式,在孩子的生命中充當拯救者的角色,幫助孩子做很多本應他們自己獨立去做的事情。

作爲拯救者的母親,她會認爲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潛意識裏給出的信號就是“你不行”,你必須依靠我才能完成你的目標。沒有我的拯救,孩子會犯錯誤,會失敗,會不幸福,我必須行使我的拯救的責任,否則既對不起孩子也對不起自己。

一旦母親將自己放在了拯救者的位置,她在做出自我犧牲時是有崇高的道德感的,她會理所當然的侵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用的最多的語言就是“我都是爲了你好”,讓母愛顯得更加崇高。

但作爲拯救者的母親,是否想過,她給予孩子的是孩子最想要的嗎?這種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已成年子女,她給予孩子的是真正的愛嗎?

3、依賴

當你有一個控制或拯救者的父母時,孩子要配合父母必然表現出來的是依賴。孩子越依賴,父母越能獲得心理滿足。你不依靠我,你就不能做好你的事情,你就不能完成你的目標;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做,你就不會幸福。

孩子如果想從父母這裏獲得資源,他必須順從父母,越要扮演弱者的角色,以獲得父母的同情與施捨。你或許會發現,對待那些“啃老族”,父母也很頭痛呀,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成了一個無用之人。父母萬萬不會承認是自己一手把孩子塑造成了今天這個樣子,而只會去指責孩子的懦弱無能。

父母從來沒有給孩子獨立的機會,沒有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如何讓孩子在成年以後不再依附父母成爲一個寄生蟲呢?

4、分離

最成熟的親子之愛是分離,父母會隨着孩子的成長而逐漸放手。邊界不清的父母會在應該跟孩子分牀睡時不願意分開,美其名曰是爲了跟孩子關係更親密。在孩子青春期時,孩子追求獨立的意識與父母不願意分離之間的矛盾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嚴重衝突。

當父母的價值感都建立在孩子身上時,孩子的離開會給父母造成嚴重的分離焦慮。

有一位母親一直盡心盡責的陪伴孩子,孩子就是她的全世界。當孩子離開家去寄宿高中讀書後,這位媽媽感覺到非常的不適應,她感覺到做什麼都毫無意義,整天打不起精神,每天總是有意無意的跑到孩子學校門口,實在控制不住還會把孩子叫出來陪她說幾句話。孩子嘗試獨立時,母親還死死的不肯放手,就如孩子還與自己是一體的,你離開我,我就很難存活。

這種分離焦慮更可以說是一種反依賴:孩子依賴我,我是安全的;當孩子離開時,我會非常焦慮。我會去爲了重新獲得這種安全感,再反過來依賴孩子,保持與孩子的共生狀態。

邊界不清,讓我們看到人際互動模式中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是我的一部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要跟我劃清界限時,你就是不孝,你就是不愛我。父母對孩子世界無節制的野蠻侵入,是以愛的名義拒絕孩子的獨立與成長。

建立邊界,我們應該這麼做

1、培養說不的能力

拒絕是一種能力,當我們不敢說“不”是因爲我們內在的恐懼,害怕因拒絕而破壞關係,沒有能力把控這段關係。對待養育自己的父母,拒絕需要勇氣和智慧。當父母以愛的名義對我們的生活過多幹預時,我們應該讓父母明白,我們已經成年,我們有足夠的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應付生活中的困難與問題,我們可以用巧妙而幽默的方式化解與父母在理念上的衝突,我們可以接納、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我們同時也有不採納父母意見的勇氣。當孩子溫柔而堅定的拒絕父母過度捲入自己的生活,父母終究會學會放手,而將目光轉向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後半段。

2、用獨立意識建立邊界

當我們還不夠強大時,我們需要依賴父母,當我們已經成年,需要爲自己的人生負責時,我們開始尋求獨立,包括經濟的獨立和人格的獨立。當我們的經濟不能獨立時,就無法擺脫父母的過度控制,因爲在父母的面前你仍是個不成熟的孩子,你離開父母幾乎無法生存。當我們經濟上已經獨立,而人格上不獨立時,對父母的情感依賴過重,父母怎麼放心讓你獨自行走?因爲你還不具備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情商。

3、用愛替代控制與拯救

每個人都希望活出自己的人生,成爲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按照他人設計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使這條道路顯得無比正確。而很多父母卻並不明白這個道理。孩子總是想掙脫父母的控制,而父母卻遲遲不肯放手,這種矛盾的產生,恰恰是父母情感需求的外在體現。當孩子能夠給予父母更多的關愛,讓他們看到孩子的成熟、理智、懂事,父母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放下控制的慾望,退回到自己的邊界以內,而不再去過多的打擾孩子的生活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