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如何認清一個人的本質

學問君 人氣:2.24W

對於一個人,我們應該怎麼認清他的本質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如何認清一個人的本質,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如何認清一個人的本質

  

有一句衆所周知的俗語,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

但但凡是有足夠生活閱歷與眼界的人想必都清楚,浪子回頭這種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個在婚姻中經常出軌的人能變得忠貞,一個嗜賭的人能戒掉毒癮,一個強調選專業要看重經濟回報的父親能夠理解熱愛鋼琴的女兒,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往往小到——只會在電視劇和小說裏上演。

在這裏,我們要討論的不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類的關乎人的本性的問題,而是我透過觀察和思考發現的,一個導致人很難改變,導致人與人之間很難相互理解的根本因素,我將其稱爲——「本位價值標準」。

(在這裏我先要建議你將這篇文章收藏起來,因爲後面講的內容領會和理解起來會比較艱澀,你可能需要將這篇文章反覆閱讀四五遍才能讀懂我想教給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但我強烈建議你不要因爲怕麻煩而錯過了這個稍微有些繁瑣的學習過程,因爲哪怕你只領會了後面我所提到的一種思維方法,那麼從現在起你看到的世界就會是和以前不一樣的。)

我發現這個概念的起因是,在一個商場裏,我看到一對母女在買衣服。

母親說:你買這個粉紅色的吧,粉色的好看。

女兒說:我喜歡那個白色的,款式很洋氣。

然後她們兩個就陷入了爭執之中,母親強調這個顏色好看,女兒強調那個款式洋氣。

透過對這對母女的觀察我迅速理解到了一個關鍵點,他們兩個對買衣服這件事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母親的標準是:衣服的顏色漂不漂亮。

女兒的標準是:衣服的款式好不好看。

重點就在於這個評判標準上。

對於這個概念稍一推敲你會發現,人的很多評判標準和價值傾向通常是固定不變的。

比如你在街上看美女的時候總傾向於看那些腿長的,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會下意識的想先尋找有沒有什麼捷徑,那些嗜賭和出軌的人傾向於優先讓自身慾望得到滿足。

那麼這種在一個人身上固定下來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傾向,就是我所說的「本位價值標準」——一個人在處理同類問題時總是按照這個標準去評判,一個人在做出選擇時總是帶有這一種價值傾向。

所以認清一個人的本質的關鍵,就在於摸清楚這個人的「本位價值標準」究竟是什麼。

通常而言,從五個維度上對一個人的本位價值標準做出分析之後,基本你就能夠對這個做出大致的判斷了。

這五個維度是:

自我&他人

慾望&責任

理性&感性

未來&現在

真實&虛僞

傾向於「自我」是指將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人際交往中通常都能很好的去保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

傾向於「他人」的通常比較擅長照顧他人和爲他人付出,能很好的協調人際關係,並擁有不錯的人緣;

傾向於「慾望」的人通常會有些冷血,並且在追求自身慾望的滿足時會很投入。嗜賭的人在賭博時、追求權力的人整夜不成眠的算計時、有名校情結的人用功讀書時,這些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

傾向於「責任」的人通常都會是很不錯的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領導/下屬。這一種傾向的人一般會心智比較成熟,但如果是那種從小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過度負責的話,則是比較悲哀的;

傾向於「理性」的人會更務實,有着縝密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缺陷也很可能在於,他們很難體會和理解到情感世界中的細節和過程;

傾向於「感性」的人會更加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和自身的感受,他們通常會很敏感,對生活體驗會有着更爲強烈的反應;

傾向於「未來」的人看問題會目光長遠或是好高騖遠,他們通常都有些浪漫主義,他們會因爲對未來美好的期待而熱愛生活,或是因爲對未來的悲觀預測而消沉失落;

傾向於「現在」的人能心安的活在當下或是及時行樂,他們通常會偏向現實主義,他們能充分的享受當下生活的每一秒,或是限於一時的困境而灰心喪氣;

傾向於「真實」的人通常都會直率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類往往都是值得信任的,並且做事都比較的腳踏實地,但他們的直率有很多時候也會很容易傷人;

傾向於「虛僞」的人往往會更加靈活,他們思路活躍,不淤泥阻滯,但通常可能會不夠沉穩,且好鑽營,反而往往會捨本逐末,或是隻會做些表面功夫;

但在用這五個維度試圖去分析一個人之前,還要先確定的一個前提是:這個人在這一維度上是「成熟」的還是「幼稚」的。

比如:

成熟的「自我傾向」是指這個人能很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與尊嚴,他能明確自己的邊界所在;

幼稚的「自我傾向」則是自私自利,以自我爲世界中心的全能自戀。

成熟的「虛僞傾向」是指這個人不滯於物,手腕靈活,能分清現實,隨機應變;

幼稚的「虛僞傾向」是指這個人浮於表面,毫無真才實學,而熱衷於鑽空子,走捷徑;

所以,這五個維度中的每一部分都只是一種客觀的描述,雖然在用詞上“真實”“虛僞”這樣的表達會由於我們的溝通習慣而令很多人認爲過度的自我就是自負,過度的爲別人負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感,過度的理性就體會不到情緒層面的美好,過度的感性就脫離了現實,且脆而易傷。真實的特質就是好的,虛僞的特質就是不好的。

但事實上每一種傾向本身都是沒有好壞優劣之分的,關鍵在於這種傾向本身的程度,和不同傾向組合後的最終後果。

「物無美惡,過則爲災。」

所以這五個維度中的兩個部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都有着不同的「程度」。適度的自我和極端的自我,這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同時,每一維度的兩部分其實也都不是對立的。並不是說這個人有着「自我」傾向他就在所有的情況中都是這樣的,他就完全不會爲他人考慮了。

而是每一個人的本位價值標準都是非常複雜的,並且都具備着一定的「綜合性」和「具體情境性」。

我想我有必要好好解釋一下這種「複雜性」。

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只能思考「簡單」的.問題。

這個簡單是指,問題框架內的所有存在因素都能夠清楚的被看到,處理這個問題的規則也顯而易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們只需要簡單粗暴的做加減乘除的運算就可以了。

而真正「複雜」的問題是那些規則沒那麼清晰,框架內的問題因素也不清晰,需要你真正用腦子去「思考」的問題。

不回你短信的就是渣男,接收難民就是聖母癌,抵制樂天就是民粹,這種給事物貼上粗暴的標籤,並以一個並不嚴謹的規則進行推導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非常常見。

「複雜」的思考方式首先是不要先入爲主的給事物貼上標籤,A可能的確很理性,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就不會被感情所打動。

B的確通常比較自私,但現在所處的情境是他的孩子正身處危難之中。

C在自身的慾望層面上是偏成熟的,但在情感層面上卻是幼稚的。

所以這就是爲什麼說複雜的思考方式是困難的,因爲他要考慮和處理的資訊因素非常多,同時還要考慮到問題的「綜合性」——即多方因素組合在一起的對衝或疊加效果,比如:「理性」「責任」「他人」傾向的人可能會在一個將他的「慾望」傾向勾引到極致的情境中而喪失理智,做出背叛妻子的事。

所以這又涉及到了「具體情境性」,在不同的情景框架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情境會對人有不同的抑制或激活。

所以這就是我想講的「複雜」的思維方式:先理清情景框架,確定執行規則,再分析這個框架下的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對衝,疊加,或刺激釋放。

這種思維方式的本質,是一種“編碼”思維。

即將客觀的現實世界中的所有因素分析,整理,篩選,確定所有相關的有效因子,推理這些因子在當下這一情景下是按照怎樣一種規則運作的,那麼根據這樣一種規則運轉下去後,會導致一種怎樣的結果。

比如:在我前面這桌有三個女生,她們三個已經聊了一個多小時,一個女生坐在一邊,身體後傾,穿職業裝,氣度自如,對面兩個女生看起來更年輕,其中一個在玩手機,另一個女生在和對面的職業裝女生交談。

那麼我首先要思考的是,在“咖啡館”“三人會談”“看起來有些陌生”“可能是商務會談”“一人玩手機不參與的”“一方成熟且職業”這樣一種情境是由什麼樣的因素支撐起來的?

在這樣一種三方關係裏她們的相互作用的規則是怎樣的?

在這樣的三個人中,其中一個參與者在低頭玩手機卻無影響這意味着什麼?

坦白講,我的這些思考當然不可能得出什麼樣的結果,我也不可能分析清楚這些人的會談會有一個怎樣的結果,而且她們在聊什麼也和我沒有關係,即便我把她們分析的清清楚楚對於我也並沒有絲毫的意義。

但關鍵在於這種思維的方式逐漸令我體驗到一種“與上帝同在”的感覺(當然是誇張的),我想一些程序員朋友們可能偶爾也會體驗到這樣的感覺,制定規則,添加因子,就能令一個“世界”運轉起來。

那麼回到我們前面所講的「本位價值標準」,這一點和“編碼”思維結合起來的給我帶來最直觀的一個好處就是,我幾乎能夠在半天左右的時間裏就對一個人有一個大致的掌握,甚至在一些非特殊情境裏能對他的行動和反應做出準確地預測。

另一方面,這種思維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方式。

比如當我嘗試給我自己編碼分析時,會發現我的一些固化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傾向其實在不斷地限制我。

其中最主要的兩點,一個是我過度的「慾望」傾向,導致我缺乏自制力,逃避責任,容易成癮,追求即時反饋,無法推遲自己的滿足感。

一個是過度的「虛僞」傾向,我會下意識地希望不勞而獲,好走捷徑,不夠踏實,擅長表演和包裝,有些時候無法承受生命的實相。

這種自我分析,其實也是令我能夠真切的意識到,「本位價值標準」對一個人的影響的原因。

這也是爲什麼我在一開始就能那麼迅速的理解到「本位價值標準」的存在的原因。

因爲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瀰漫着一種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幾乎在處理所有問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我喜不喜歡,我舒不舒服,我想不想做,這件事會不會令我痛苦。

我始終都是在追求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由此所導致的就是,我對痛苦的承受能力弱的可怕,內心有些過度的脆弱,而且幾乎本能地會逃避所有的責任。

最關鍵的是,由於我過於的“聰明”(這種聰明是指一種小聰明),所以我非常「合理」的將我的這種過度的逃避責任,追求慾望享受「偷換概念」爲做自己、自我實現、成爲我自己等等。

但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物無美惡,過則爲災。」適度的追求讓自己舒服,這對那些過度爲別人而活、缺乏生命體驗的人而言,當然是對口的良藥。

但過分的追求慾望的滿足,實質上只是在令我非常淺顯的遊移於世界的邊緣。

「擁有承擔責任的心態,擁有面對挑戰和困難的基本素質」之後的<做自己>,和「追求自身的慾望滿足,害怕痛苦,逃避責任」的<做自己>完全是不同的兩碼事情。

所以我之所以能夠真切的意識到「本位價值標準」的重要性是因爲,我透過這樣一個角度血淋淋的看到了自己是多麼的醜陋,幼稚,和脆弱。

我時常對來訪者說的一句話是,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就意味着你發現了自己的行爲模式和思維模式是怎樣的,當你“看見”“自己的”“模式”時,其實就意味着,“你”已經和這種模式“分離”了。

接下來甚至不需要你刻意做什麼,你只需要努力的保持覺察,你就能夠逐漸從這種模式中脫離出來。

就像很多人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客體關係模式後,他會清楚地意識到,他之所以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是因爲他內在的那個父母會在與他發生衝突時打他,罵他,否定他。

也就是說,他害怕的其實並不是在他眼前的這個人,產生害怕感受的也不是現在的他,而只是童年時給他留下過創傷的那種情境在當下這一刻被重新體驗了而已。

所以如果這個人能夠逐漸分清楚過去和現在,模式和現實,他就能夠從創傷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然,覺察畢竟只是改變的開始,而不能完全等同於改變。

覺察的意義在於,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你會停止之前的做法,並嘗試和以前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

一個意識到他內在客體關係模式的人不可能僅憑覺察就從過去的模式中完全走出來,而是需要他嘗試着和別人發生了幾次衝突之後他纔會發現,果然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他所本能的設想的那些最壞的結果並沒有發生,他才能從那種模式中走出來;

我覺察到我過度的「慾望」傾向後,我會嘗試着去承擔起我應該付的責任,我開始變得小心和慎重,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會再隨意的許諾。

總結而言,本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概念:本位價值標準。這個概念可以用於分析別人與自我反省。

兩種思維方式。

一種是“編碼”思維:確定情景框架,理清執行規則,找出這個情景下所有的有效因子,即可對這一情景做出分析和推理。

還有一種思維方式貫穿於本文的主線中,即“適度”思維:「過度」的和「適度」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所以不要簡單的給事物貼上標籤,而是要去分辨清楚這件事的「程度」。

最後,以我的親身經歷而言,改變與成長几乎總是要伴隨着痛苦的。

認清自己,看到並承認自己的陰暗面與醜陋面是痛苦的。

放棄過去那種獲得安全感和意義感的生活方式是痛苦的。

開始做一些自己很抗拒的事情是痛苦的。

不再用藉口和自我安慰保護自己也是痛苦的。

這種痛苦也許會持續的時間很久,也許即便你經歷了很多次這種痛苦你還是無法走出去,還是無法獲得徹底的轉變,你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無數次想躲開,想停止,想逃避,想讓自己歇一歇。

但是相信我,在你認清自身之後的改變所帶來的痛苦都是值得的,在這個改變完成之後生命給你的回報也會是豐厚的。

只有不斷的邁向成熟,我們纔有能力去體驗到更大,更廣,更深的世界,我們才能夠有能力去給予和接受愛,我們才能夠體會到生命的實相,我們才能夠獲得存在的意義感。

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你無法拒絕的話,那就是你逐步在邁向的「成熟」。

 


TAGS: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