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作文錦集7篇

學問君 人氣:1.05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故事作文錦集7篇

成語故事作文 篇1

明目張膽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韋仁約,字思謙。因“仁約”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矱之名偕音,爲了避諱,他就廢名用字,稱韋思謙。他爲人剛正,敢於直言。

唐高宗時,韋思謙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對各級官吏的政績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瞭解到中書令褚遂良壓低地價、強買他人土地一事。雖然褚遂良當時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韋思謙毫不畏懼,仗義執言,上書彈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書令的職務,貶爲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懷恨在心。

時隔幾年,褚遂良官復原職,重新擔任中書令。他利用職權對韋思謙打擊報復,把韋思謙貶到外地當一個七品小縣官。

大家對韋思謙的遭遇很同情,勸他以後要圓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權貴了。但是,韋思謙態度堅決地說:“大丈夫要敢於直言,敢作敢爲,遇到損害國家、危害百姓的事,就決不放過,明目張膽地報答國家的恩惠。豈能碌碌無爲,只圖保全妻子兒女呢!”

【釋讀】明目:睜開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形容有膽識,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出處】《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爲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成語故事作文 篇2

道聽途說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個愛說空話的人。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向艾子說:“有一戶人家的一隻鴨一次下了100個蛋。”

“這不可能!”艾子說。

愛說空話的人說:“是兩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

艾子說:“這也不可能。”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大概是3只鴨子吧。”

艾子還是不信。

愛說空話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鴨子的數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說:“你把鴨蛋的數目減少一些不行嗎?”

愛說空話的人說:“那不行!寧增不減。”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又向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有10丈寬,10丈長。”

艾子聽了說:“哪有這事,不可能的。”

愛說空話的人又說:“那大概有20丈長吧。”

艾子忍不住問道:“世上哪有10丈長、10丈寬的肉呢?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掉到什麼地方?你見過嗎?你剛纔說的鴨子又是哪一家的?”

這個愛說空話的人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釋讀】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成語故事作文 篇3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爲“聖人”。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衆,爲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爲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所以稱之爲‘文’。”

所以,虛心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爲可恥,才能更好的進步。

成語故事作文 篇4

不知爲什麼,中國人說到討論到“七十年代”,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笑,是笑那時的崇高或是無知就由那些“說家”了。不知這些後輩爲什麼總是抓住上一輩的不光彩處加以嘲笑,不管隱晦還是直接。

“七十年代”的真相究竟如何,我無法知曉。有次看一個電視節目,幾個(三個)比較會說話的人談起了知青。他們拿一本有關的書,有許多當時知青的故事:背語錄,開大會,在鄉下做手術等。三個人像看一本笑話集一樣談天說地,笑那個時代人的愚昧。開始也覺得有趣,後來心中也不知怎麼笑不出來了,覺得那三個人也太過分吧!狂傲的讓人感覺不舒服。歷史畢竟是沉重的,更何況是上一輩的歷史。他們被無情的剝奪了一樣東西才讓他們有那樣的人性,我們應該深入去理解而不是再去無情批判。現在的人所謂的吸取教訓就是毫無立場般的把史料當笑料?我想如果這一代人這麼沒出息的話,那麼不久將來,這一代人又會成爲下一代人的笑料了吧!這樣不斷循環,中華民族奮鬥史就變成了一股股改朝換代般的言論了:歌頌當代,捨棄上代。

就如現在有文化人笑農民不會先進觀念,先進文化,是民族發展的絆腳石。如果他們翻翻共和國史籍,他們會發現工業化初期農民爲了國家建設城市,搭個大鋼爐付出了多少代價。犧牲了多少。那5000億6000億不算,更重要是農民甘心貢獻爲國家發展,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要求。記得看過一篇新聞是某省的百個博士生組織到貧困農村調查,農民吃着他們帶去的普通年食竟然哭了,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東西。但農民的純真讓人利用了,被冠上了落後的帽子,得到了歧視的下場。這似乎成了時代的悲劇,所謂的先進集團總會大方的毫不客氣地拋棄一代又一代人,向着未來高尚事業。

我們還說是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新型國家,怎容有這種忽視羣體,最終忽視歷史的觀念存在?

其實所謂的崇高未必只屬於未來那些經濟發展指標或國家綜合能力,崇高應該放下他們的:“神仙”位置,迴歸到自然,迴歸到自身。對歷史不離不棄,對周圍的人抱有善念,自己本身生活美好不干涉別人的權利,就是崇高。記得報紙上曾經有人批評中國人五一假期不去爲勞工權益遊行做點表示,說60%的俄羅斯人在衛國戰爭勝利60週年的假日不打算參加什麼紀念活動而只會去外地度度假。他們就是不崇高嗎?勞動節屬於工人,勝利日屬於老兵,其他人跟着虛僞地打打口號說說空話,顯示自己有內涵,比那些關心自己實際生活關心身邊小事的人,更值得批評吧!人是自由的,一些大集體觀念限制並不是什麼高尚崇高。要知道,自由是崇高的土壤啊!

成語故事作文 篇5

餘音繞樑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後,聽衆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闆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哭聲悲傷悽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於韓娥的'歌聲,婉轉動聽,唱完以後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樑間繚繞飄蕩,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爲大家繼續演唱了一次。聽衆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 《列子·湯問》在描寫這一情節時說“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從此,人們稱讚歌聲或音樂的美妙,餘音不絕,就常用“繞樑三日”來比喻。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釋讀】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成語故事作文 篇6

記得在《中華成語故事》中有一則---按圖索驥的成語故事,它講的是春秋的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並寫了一本《相馬經》。但他有一個兒子卻資質很差,但他很想繼承父親的事業,於是,就將《相馬經》讀得滾瓜爛熟。有一天,他按照書上所寫的特徵去找千里馬,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象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並將它捉回去,父親看了,長嘆一聲說道:“你這樣按圖索驥是不行的,要學好相馬的本領,必須多多去看馬,養馬。”這則成語比喻做事死板,不能靈活變通。

讀了這則成語後,它深深印在我的腦子裏。理解了這則成語的喻意,我在以後的學習上要多動腦筋,多注重實踐,不生搬硬套。在做數學題目時要靈活巧妙的運算,這樣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在語文閱讀時,要認真的找出重點的詞句和文章的中心,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成語故事作文 篇7

有一次,楚國在祭祀典禮結束後,只剩下了一壺好酒,有五個僕人無意之中發現了。

他們想着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個人來分的話又不夠喝。怎麼辦呢?於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完,誰畫得最漂亮,這瓶酒就歸誰喝。五個僕人都覺得這個辦法很公平,所以就答應了。

然後,他們找了一塊空地,每人拿了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畫了起來。其中,一個僕人先畫完了,他想去拿酒。當他看到別人都還沒有畫完時,他爲了顯示自己畫畫能力高超,就自作聰明的在蛇的身體下添了幾隻腳,不料,蛇從地面上走了出來。五個僕人全都嚇了一跳,連忙跑走了。他們以爲一跑起來蛇就不追了。可是,蛇依然在他們的身後拼命地追着。

五個僕人躲在草叢裏,商量着做一個簡單的陷阱把蛇捉住,回去吃蛇肉。他們用樹枝編制了一個長長的密集的小陷阱。不一會兒,蛇就追來了。那條蛇只顧追着,一不小心就進了僕人們設計的陷阱,可沒想到的是,但是蛇的身體太滑了,它很快爬了出來。

蛇沒有再追,因爲它又累又渴。它爬回剛纔的地方,把那一瓶酒喝完了,結果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它躺在地上就睡着了。醒了之後,蛇發現自己周圍烏黑烏黑的,它用身子頂也頂不動。原來是僕人們拿了個黑色的盆子蓋住了它,上面還放了一塊磚頭,省得讓它跑掉。

蛇迷迷糊糊的聽到五個僕人商量着怎麼吃它,而且還吵起了架。後來,五個僕人決定把蛇肉烤着吃,他們直接把蛇搽在小樹枝上,在火堆上烤。最終,這隻倒黴的蛇被僕人們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