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推薦】成語故事作文集合10篇

學問君 人氣:2.11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成語故事作文集合10篇

成語故事作文 篇1

一天,農民在山上砍完柴準備回家時,發現回家的路上有一排狼的腳印,而且是朝着他家的方向去的。“不好!”農民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來了。

他把柴扔到地上,沿着狼的足跡找到了自己家的羊圈裏。卻發現羊圈上破了個洞,羊圈中少了一隻羊。農民嚇得癱坐在了地上,嘴巴張大得都可以塞進一個西瓜了。他逐漸平靜下來後,心裏想:“還好只少了一隻羊,洞也不大就不補了。”他於是就把柴拿回家裏,然後睡覺去了。

第二天,當他抓魚上岸後又發現了狼的腳印,但是這次他看起來平靜多了,可能是因爲他已經經歷了一次。但是他還是很緊張,生怕羊都被狼吃光了。他爬到岸上,拿着裝着魚的桶跑回了家。這次他緊張的連汗都一直在向下滴。回到了家,又少了一隻羊,但是農民的想法又不一樣了:“都少了兩隻羊了,狼應該不會再來了吧,洞就不補了。”

但是這次其他的村民都來勸他,想讓他把羊圈的洞補上,但是農民根本不聽他們的意見。

到了第三天凌晨的時候,那隻來過了兩次的狼帶着狼羣來了,他們紛紛涌入羊圈,把羊全部都吃光了。

第二天早上,農民爲了以防萬一去了羊圈,卻看到了一地都是羊血,羊一隻都不剩,這次農民才把羊圈補上,以後羊一隻也沒有少過。

成語故事作文 篇2

在這個假期裏學了兩個成語,是守株待兔和塞翁失馬這兩個成語。守株待兔的意思就是守着樹樁等兔子自己撞上來。形容不努力,只想不勞而獲,也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

守株待兔有一個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懶的農夫,但是他一直很快樂。有好幾天在偷懶,正好有一天他正坐在一棵又高又大的樹下,樹旁邊還有一筐蘋果。這個農夫一邊吃蘋果一邊休息。突然,一隻小白兔看見蘋果就想吃蘋果了,可是兔子沒看路,所以一不小心撞到了樹樁上。農夫轉過頭看見了一隻兔子,兔子的脖子都撞斷了,蹬了兩下腿就死翹翹的了。

農夫看到這一幕,高興極了,他馬上衝上去撿起兔子心裏美滋滋的“哈哈,沒費一點勁兒就撿到一隻肥美的兔子,看來是我交了好運啊!還種什麼田呢?我以後就坐在這個樹樁旁,等兔子撞上來好了!”

第二天,農夫沒心思幹活了。他把鋤頭和沒耕好的田擱在一邊,一心守着那個樹樁,等着兔子撞上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可他還是不罷休,心想“也許明天就有兔子撞上來了!”

就這樣,農夫在樹樁旁等了一天又一天,田地裏的莊稼都枯死了,他也不關心。不過,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兔子撞上那個樹樁了。

這個故事講完了,還有塞翁失馬的故事,意思是:比喻雖然一時收到挫折,也許以後會因此得到好處。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

故事是:在古時候,邊塞地區住着一位老翁,他見多識廣,遇事沉着冷靜,而且很有遠見。

有一天,塞翁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跑到了塞外去了。左鄰右舍聽說了這間事,紛紛跑來安慰他,勸他不要傷心。塞翁不以爲然地笑了笑,對大家說:“丟了匹馬未必是壞事啊,爲什麼大家斷定這件事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過了幾個月,好事果然發生了。那匹逃跑的馬居然從塞外跑回來了,還帶回來幾匹胡人的駿馬。於是,大家又紛紛跑來祝賀塞翁,誇他有遠見。

看着大家,塞翁卻搖了搖頭,憂慮地說:“不能高興得太早,這件事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禍呀!”

家中添了幾匹駿馬之後,塞翁的兒子很好奇。他騎上駿馬,試着跑了跑。駿馬看見新主人,便不聽話,就把塞翁的兒子的腳摔傷了。

大家聽說後紛紛來安慰他,塞翁又一次不以爲然地笑了笑,對大家說:“我兒子的腳摔傷了,也未必是壞事,或許是好事呢?”

又過了幾天,戰爭來了。好多人爲了國家犧牲了性命,可是塞翁的兒子腳傷了所以在家裏沒去充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成語故事作文 篇3

在《中華成語故事》中,這個成語——“程門立雪”是一個值得大家去深刻體會的成語之一。宋朝時,有一位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敬,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學習的一段小故事。楊時在青年時代非常用功。後來中了進士,他不願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鑽研學問。當時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爲老師,學到不少知識。四年後,程顥逝世了,爲了繼續學習,他有拜程頤爲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四十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謙虛.恭敬。一天,天空濃雲密佈,眼看一場大雪要到。午飯後,楊時爲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一起去程頤家。守門人說程頤正在睡覺。他們不願打擾,便在門口守着。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的他們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口守着。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了,這才知道楊時他們在門完雪地裏等了很久,便。趕快叫他們進去。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厚了。楊時這種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這個成語所表達的意義已經非產明顯,就是要讓人們知道——學習的優異,需要汗水的付出,纔有回報。然而,現在的這個時代,由於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刻苦努力的精神,越來越少,希望透過這個成語,能讓大家找會這種精神。

成語故事作文 篇4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隻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爲七顆。

於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爲怎麼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爲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羣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爲自己取得了勝利。

成語故事作文 篇5

南陽三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琅琊(今山東臨沂北)的諸葛亮兄弟遷居南陽。

後來劉備來訪諸葛亮,27歲的諸葛亮預言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後出任蜀國丞相,建立了不朽的功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國當南郡太守。當劉備東下進攻吳國時,諸葛瑾給劉備寫信,說明吳蜀聯盟的重要性,有人對孫權說諸葛瑾裏通外國,孫權很生氣,說:“我和子瑜(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交情,子瑜不會背叛我,就象我不會背叛子瑜一樣!”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也很了不起,他在魏國當刺史,常常爲魏國領兵出征。

當時人說:“(諸葛三兄弟,)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成語故事作文 篇6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麼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爲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

有一次,孫陽路過一個地方,忽見一匹拖着鹽車的老馬衝他叫個不停,走近一看,原來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着車艱難地走着,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於疆場,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在卻默默無聞地拖着鹽車,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裏,難過得落下淚來。

爲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千里馬不再被埋沒,也爲了自己一身絕技不至於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爲相馬很容易,就拿着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着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出處】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釋讀】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成語故事作文 篇7

記得在《中華成語故事》中有一則---按圖索驥的成語故事,它講的是春秋的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並寫了一本《相馬經》。但他有一個兒子卻資質很差,但他很想繼承父親的事業,於是,就將《相馬經》讀得滾瓜爛熟。有一天,他按照書上所寫的特徵去找千里馬,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象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並將它捉回去,父親看了,長嘆一聲說道:“你這樣按圖索驥是不行的,要學好相馬的本領,必須多多去看馬,養馬。”這則成語比喻做事死板,不能靈活變通。

讀了這則成語後,它深深印在我的腦子裏。理解了這則成語的喻意,我在以後的學習上要多動腦筋,多注重實踐,不生搬硬套。在做數學題目時要靈活巧妙的運算,這樣才能找出最好的答案。在語文閱讀時,要認真的找出重點的詞句和文章的中心,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成語故事作文 篇8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爲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後來有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爲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鍾室。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爲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成語故事作文 篇9

死而不朽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爲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御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儲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

成語故事作文 篇10

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爲,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TAGS: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