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有深意的成語故事三則

學問君 人氣:1.24W

大家都學習過哪些比較有深意的歷史成語故事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有深意的成語故事三則

有深意的成語故事一

【成語】: 李代桃僵

【拼音】: lǐ dài táo jiāng

【解釋】: 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成語故事】:

“李代桃僵”這句成語,出自一首樂府詩。詩的開頭第一句是:“雞鳴高樹巔,……”因此,在《樂府詩集》中,這首詩就以《雞鳴》爲篇名。

這首詩的末後兩節,原文是:兄弟四五人,皆爲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熲熲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這兩節的大意是說,:一家四五個兄弟,都是高官,每隔5天休假的日子,他們同來相聚的時候,路旁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瞧他們的服飾打扮,多麼華麗,連馬嚼子和繮繩都有黃金裝飾,光燦燦地,漂亮極了!接着說:井邊有一株桃樹,桃樹旁一邊有一株李樹。害蟲來咬桃樹的根,李樹雖然沒有遭到蟲害,卻也替桃樹着急、難受,而至於僵死了。桃李這樣的樹木,竟能同情互愛、以身相代,而同胞兄弟卻還有把手足之情忘得一乾二淨的呢!

這是一首暗寓諷刺的詩。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往往因爭權奪利,而勾心鬥角,互相殘殺;兄弟之間,表面上虛僞應付,暗底裏彼此嫉妒,設若一人有難,其餘的人不但不肯相助,還要幸災樂禍,或者乘機打擊。這首詩,就是諷刺這類“兄弟”的,說他們不如樹木。

“李代桃僵”這句成語,就是由這首詩而來。但是,我們運用這句成語的時候,只用它來比喻“代替”、“頂替”。例如以甲代乙、以此代彼的意思,同什麼兄弟手足之情完全無關。《聊齋志異·胭脂》中說:“彼逾牆鑽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誠難消其冤氣。”“僵李代桃”,意同“李代桃僵”。

有深意的成語故事二

【成語】: 力不從心

【拼音】: lì bù cóng xīn

【解釋】: 心裏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成語故事】:

東漢的時候,班超因爲明帝的派遣,就率領數十人到西域出使,立下很多的功勞。但是,在西域住了二十七年的班超,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很想回家,於是就寫了封信,叫他的兒子寄回漢朝,請和帝把他調回來,可是班超一直沒有接到答覆。所以,他的妹妹班昭又上書給皇帝,說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幾句這樣的話:“班超在和他一起去西域的人當中,年齡最大,現在已經過了花甲之年,體弱多病,頭髮斑白,兩手不太靈活,耳朵也聽不清楚,眼睛不再像以前明亮,要撐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突然的動亂髮生,恐怕班超也不能順着心裏的意願替國家賣力。這樣一來,對上會損害國家治理邊疆的成果,對下會破壞忠臣好不容易立下的功勞,讓人感到難過啊。”被感動的漢和帝,馬上下令讓班超調回漢朝。等到班超回到洛陽,過不了一個月,就因爲胸肋病加重而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有深意的成語故事三

【成語】: 利令智昏

【拼音】: lì lìng zhì hūn

【解釋】: 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爲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爲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爲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爲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援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爲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爲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爲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爲是“利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