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大全>

精選成語典故作文集錦十篇

學問君 人氣:3.18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成語典故作文集錦十篇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管中窺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釋義】從竹管的小孔裏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時跟“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從觀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測全貌。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後他也成爲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

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裏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王獻之所言“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兩句的解釋,古時的荀奉倩,近時的劉真長,我只對這兩個人感到慚愧,不如他們。

王獻之受到卑賤門生評論,深以爲恥,後悔不該接近並插話,所以就有“遠慚”“近愧”這樣的話。

“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

管中窺豹指的是隻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準確的,而可見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測出全貌。從哲學上講可見一斑是透過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窺豹則是隻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沒有進行普遍性的發掘。

成語典故作文 篇2

感恩圖報

解釋:對於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並想辦法報答。圖:謀求。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划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麼樣的船槳那麼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着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裏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麼會來這裏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爲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裏。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着感激的語氣說:「因爲你爸爸救了我,我纔能夠活着當上大將軍。我怎麼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爲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成語典故作文 篇3

鵬程萬里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爲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爲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爲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語典故作文 篇4

樑上君子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陳寔(音:實)。每次別人遇到什麼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爲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饑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爲沒有工作可以做,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準備等陳寔睡覺以後偷東西,這個小偷不知道陳寔發現他躲在屋樑上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裏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着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後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後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纔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樑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樑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老爺,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說:「我看你不象是一個壞人,可能是因爲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的哭着對陳寔說:「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後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爲一個大家都稱讚的好青年!後來,大家就把陳寔說的話變成“樑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成語典故作文 篇5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爲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爲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纔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爲真的。

成語典故作文 篇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飢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麼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爲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爲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典故作文 篇7

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爲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成語典故作文 篇8

舊病復發

薛蟠在酒席上調戲柳湘蓮,遭到柳湘蓮的一頓毒打後,覺得沒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於是想與手下員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請示薛母,母親沒有主意,寶釵認爲應該讓他去試一試,如果舊病復發也沒辦法,如果徹底改變同性戀倒也是好事。

舊病復發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成語典故作文 篇9

半夜雞叫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裏學雞叫,然後把剛剛入睡的長工們喊起來下地幹活。日子一長,長工們對雞叫得這樣早產生了懷疑。小長工小寶爲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裏,他獨自躲在大車後邊觀察院內動靜,不一會兒,只見周扒皮悄悄來到雞窩跟前,伸長脖子學雞叫,隨後又用棍子捅雞窩,直到公雞都叫了起來,他才離開。

小寶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了長工們,大家非常氣憤,都到地裏睡覺去了。天亮後,周扒皮到地裏一看,長工們都在睡覺,他舉起棍子又罵又打。長工們不甘心受壓迫,他們想了個對付周扒皮的辦法:當天夜裏,正當周扒皮在雞窩跟前學雞叫的時候,躲在暗處的小寶喊了聲:“捉賊!”早已準備好的長工們紛紛跑來,對着周扒皮一陣亂打。地主婆聞聲趕來,說明被打的是老東家,大家這才住手,並故意表現出驚訝的樣子。地主婆無可奈何地扶着狼狽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裏去,長工們見狀都高興得笑起來。

成語典故作文 篇10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着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