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職場立足最看重的是什麼?

學問君 人氣:6.95K

無論是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立足,還是在平凡瑣碎的生活裏打拼,“看臉”的壓力似乎如影相隨。透過整容獲得高顏值,人生一定可以華麗逆轉嗎?我們該如何看待“整容熱”?上學、就業、升職、婚戀,除了外表,還有哪些素質更值得看重?

職場立足最看重的是什麼?

就業不僅看臉,更要看人

人們透過各種方式追求高顏值、好形象,有人甚至爲了找一份好工作頻繁整容,這樣的“愛美之心”顯然走入了誤區。

“在求職初期,高顏值帶來的第一印象確實能提高求職成功概率,但顏值並不是決定因素。”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石鍵看來,人們透過各種方式追求高顏值、好形象,有人甚至爲了找一份好工作頻繁整容,這樣的“愛美之心”顯然走入了誤區。

石鍵說,用人單位選人、用人時,不僅要“看臉”,更要“看人”。

“以我們的選人理念爲例,會展行業是新興現代服務業,與崗位匹配、有多年運營經驗的人才相對較少,我們在招聘過程中首先看重的是求職者的學習能力。”石鍵說,除了優秀的學習能力外,親和力也尤爲重要。

“對用人單位來說,基於不同行業特點和具體崗位實際需要,對求職者素質需求不盡相同。”石鍵說,部分行業對顏值要求確實較高,比如演員,但這些行業在整個社會就業中所佔比例很小。對大部分行業來說,評價員工的標準不是外在形象,而是適不適合行業特性和崗位需求。“歸根到底,企業需要的是能創造更多價值的人。”

說起就業市場評價標準的變化,石鍵說,隨着大學專業和企業崗位設定細分程度加深,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更多元了,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也能用更多量化標準來評價。儘管在就業市場中,不少求職者和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外在形象,但石鍵認爲,社會評價標準並沒有發生根本轉變——在“看臉時代”,專業水平、個人言行、性格特點等非顏值因素,仍然在就業市場上“唱主角”。

“比如我們招聘的展會策劃、運營統籌、技術管理人才,都將專業技能作爲更重要的評價標尺,即使是在會場引導、禮儀服務等對顏值要求較高的崗位招聘中,外在形象也不是我們的首要標準。”石鍵解釋說,每個人對美的判斷標準不同,外在形象肯定不是全部。“服務業追求的是客戶體驗的.滿意度,這來自服務人員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親和力,這些能力遠比外在形象重要得多。”

盲目跟風整容,只會失去自我,讓價值排序錯位

整形美容只是一種醫學技術手段,不能一味追求其魔術效果。

“‘拼顏值’不能隨波逐流,不能丟掉淡定和從容。”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歸來,從法國回國後一直在整形醫院工作。上世紀80年代以前,他接觸的大部分手術患者都是顱頜面長包、長瘤,或是畸形需要矯正的患者,他稱這部分人羣爲需要整形治療的人羣。“80年代以後,隨着人們收入水平提高,美容的人羣逐漸超過整形的人羣,比如做雙頜骨弧形截骨術的人增多,即人們常說的削成瓜子臉的美容手術。”

歸來認爲,對美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並和經濟條件密切相關,條件越好,越希望透過美容改變自身形象。但是追求美不等於盲目求美,很多人分不清醫學美容和生活美容的區別,一味聽信美容院的宣傳,去美容院做整形美容手術,比如注射美容針、祛斑等等,造成不少風險。還有很多人一味追求明星效果,結果失敗而歸,甚至造成整容事故。

調查發現,在很多整形醫院門診中,不少前來諮詢整形美容的人並非有明顯的外貌缺陷,而是看周圍人整形後變漂亮了,便想搭上整形美容這趟時髦車,追求更高的顏值、更完美的外貌。不少年輕人還拿着照片“模板”,希望整成和某位明星一樣的眼睛或下巴,甚至把幾位明星的某些面部特徵“組合”到自己臉上。一些整容醫院發佈的整形美容前後對比照片,讓很多想變美的人士心潮澎湃。有的人整容成癮,三天兩頭往醫院跑,一會兒覺得這種樣子好看,過幾天又覺得已經過時了,總是要想方設法趕上最新潮流。

熱衷整容,折射的是社會的浮躁心態,反映出價值排序的錯位。盲目跟風和模仿只會失去自我。歸來認爲,整形美容只是一種醫學技術手段,不能一味追求其魔術效果。特別是青少年發育尚未成熟,臉部輪廓和體型都沒有完全定型,此時做整形手術很可能對身體器官的進一步發育產生負面影響。任何整容都會留下一定的烙印和創傷。如果身體沒有明顯缺陷,一味模仿明星效果的整容是缺少自信的表現,這樣的整容大可不必。

由內而外的美不可或缺

在家庭教育中要多引導年輕人注重內在修養,讓他們學會以誠待人,遇事坦然處之,從心底自信起來。

“都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現在社會對美容整形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了,但如果女兒要在臉上削骨動刀,聽起來還是有點嚇人。”在江西九江某企業當會計的吳菁說,爲了打消女兒去美容院“墊下巴”的念頭,她頗費了一番口舌。

吳菁的女兒在江蘇南京讀大學,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吳菁曾主動帶着女兒去醫院做了激光去胎記的小手術。“由於脖子上有一塊青色的遺傳性胎記,女兒一直害怕同學會嘲笑她,穿衣服也總是能遮就遮,手術後她比以前自信多了。”吳菁說。

“現在流行‘錐子臉’,女兒有幾個同學已經透過手術改變了臉型,她想去‘墊下巴’大概是受了周圍人的影響。”吳菁說, “如果爲了彌補自己的一些小缺陷去美容整形,我是不反對的,但如果爲了迎合社會流行的審美而改變自己,那就沒有必要了。”

“關於美的標準是什麼,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種答案。”吳菁說,爲了說服女兒放棄“墊下巴”,她爲女兒買了不少時尚雜誌。“變美的方法有很多種,學學化妝和服裝搭配,閒暇時間多鍛鍊身體,同樣能讓自己的外在形象改觀不少。”

人與人打交道,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吳菁說,在這個講究社會交際的大環境下,不管是談戀愛、實習還是找工作,相貌出衆的人無疑會多一些優勢和機會,但深入交往後,更多是看個人的人格魅力,相貌反而成了其次。

“要想在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僅靠臉是不夠的,內在修養不可或缺。”吳菁說,我們可以追求美,但更應該追求的是心靈美。

吳菁認爲,年輕人過度在意自己的容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社會過度宣揚外貌之美,造成以貌取人的風氣。“如果家長一味支援孩子單純追求外貌美,子女就容易誤入歧途,成爲華而不實的‘花瓶’,在家庭教育中要多引導年輕人注重內在修養,讓他們學會以誠待人,遇事坦然處之,從心底自信起來,不要過多爲自己的外表焦慮。”

TAGS:立足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