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工作總結>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

學問君 人氣:2.75W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並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1

在以往的思品課中,教師往往疏忽了學生的自主性,這很大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只有確立起學生的自主權,指導學生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讓他們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鍛鍊,才能培養

學生的責任感,才能增強學生的民主觀念,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尤爲重要。

一、讓學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認識,撥亮學生心靈

小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能對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斷和能力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透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範自我約束能力。

(一)展開討論,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學生應多進行議一議,討論等形式,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自我評價。

(二)判斷正誤,提高學生的識別評價能力

二、自我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爲的形成,光靠個人經驗不行,還必須使學生集體都獲得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情感體驗、行爲體驗,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並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變爲自己的內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學生的情感轉化後,應進一步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爲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爲透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讓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爲方式

當學生提高了道德認識,激發了道德情感,產生了行動動機之後,就要把正確的行爲方式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去。

(二)自我監督,克服不良習慣

學生的良好習慣必須透過反覆訓練才能養成。

四、自我做起,終身受益

我發現許多學生只懂得接受長輩的愛與關懷,不知道關心別人,有的甚至從未想過回報長輩、體貼父母這一傳統美德。於是,我讓學生自己講述父母愛我的故事。學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邊,—精心整理—感受最深,因而發言踊躍,從理性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一片苦心。緊接着我又讓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和自我反悔,讓學生說說平時在家裏是怎樣關心體貼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夠?你今後打算怎麼做?

這樣,讓學生透過自我體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後就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事。受到父母鄰居的表揚,更加堅定了體貼、關心父母的決心,不自覺又強化了自我體驗。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2

本人承擔了二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後換取成功的那種快樂。教學中,我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紮紮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斷反思、總結纔能有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提高,爲此,我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讓學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認識,撥亮學生心靈

小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能對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斷和能力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透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範自我約束能力。

(一)展開討論,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學生應多進行議一議,討論等形式,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自我評價。

(二)判斷正誤,提高學生的識別評價能力

二、自我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爲的形成,光靠個人經驗不行,還必須使學生集體都獲得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情感體驗、行爲體驗,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並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變爲自己的內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學生的情感轉化後,應進一步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爲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爲透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讓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爲方式

當學生提高了道德認識,激發了道德情感,產生了行動動機之後,就要把正確的行爲方式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去。

(二)自我監督,克服不良習慣

學生的良好習慣必須透過反覆訓練才能養成。

四、自我做起,終身受益

我發現許多學生只懂得接受長輩的愛與關懷,不知道關心別人,有的甚至從未想過回報長輩、體貼父母這一傳統美德。於是,我讓學生自己講述父母愛我的故事。學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邊,感受最深,因而發言踊躍,從理性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一片苦心。緊接着我又讓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和自我反悔,讓學生說說平時在家裏是怎樣關心體貼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夠?你今後打算怎麼做?這樣,讓學生透過自我體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後就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事。受到父母鄰居的表揚,更加堅定了體貼、關心父母的決心,不自覺又強化了自我體驗。

總之,透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後我還要繼續學習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之類的指導性文章,進一步理論聯繫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3

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矗這學期,我承擔了二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後換取成功的那種快樂。教學中,我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紮紮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斷反思、總結纔能有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提高,爲此,我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這一學期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我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爲;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我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兒童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於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後我還要繼續學習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之類的指導性文章,進一步理論聯繫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XX年6月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4

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這學期,我承擔了二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後換取成功的那種快樂。

教學中,我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紮紮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斷反思、總結纔能有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提高 。

這一學期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我盡職盡責。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

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爲;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我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兒童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後我還要繼續學習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之類的指導性文章,進一步理論聯繫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5

這個學期很快就接近尾聲了,本期我帶了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現自己的教學情況做簡單總結。

一、取得的成績

1、注重了做兒童教育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

新的課程標準規定了我們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踐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2、注重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

兒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學過程中,我們透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啓蒙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爲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礎,爲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3、注重透過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課程目標

教學活動中,我們注重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更多地是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透過活動的開展,讓同學們瞭解自我,認識自我的價值;瞭解社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周圍的世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

4、注重了創造性、開放性的教學模式

我根據本地兒童的實際,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把課堂拓展到家庭,社會及兒童的各種生活空間,並結合學校的其他活動或有關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伸,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5、活動滲透教育

其實每一次活動都可以對學生進行人格品性教育,我很注重這一點。

二、存在的不足

由於我是包班,教學任務比較重,跟學生交流和玩的機會少,學生很少跟我說心裏話。

三、改進的措施

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品德不僅在課堂,在課堂的教育很多時候對學生來說似乎僅是知識,而生活中對他們的教育是切身的,直接的,效果明顯。

學生品德教育是實實在在的,因此,它存在於學生的瑣事中,存在於學生的周身,而不僅是課堂。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上好這門課。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6

小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努力體現課程標準“三條軸線”“四個方面”的設計思路,並以此確定各單元的目標、內容和教學活動。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小學生活,在各方面都有了進步。與一年級相比,他們參加的集體活動、接觸的人更多,對周圍的事物有更多的興趣。二年級學生戴上了鮮豔的紅領巾,渴望成爲一名好隊員。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教材編寫確定了以下四個單元:1蔽疑活的地方;2比眉以案美好;3笨燉值納儐榷釉保4蔽頤竊誄ご蟆

本冊教材涵蓋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教材特點

本冊教材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由近及遠,建立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繫

本冊教材是低年段的最後一個學期,因而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相對一年級和二年級上冊教材較深、較高。二年級下冊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要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環境教育及自我意識等教育。面廣、量大。在確定單元主題時,我們仍然立足於兒童的生活現實,着眼於兒童的發展可能。

品德與生活二年級培訓資料教材介紹教材編寫關注學生的可接受性,尊重兒童的年齡特徵,挖掘生活對兒童品德形成具有價值的資源,精選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現代社會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尋求課程目標、社會需求和學生髮展間的平衡點,體現出兒童個體與其周圍自然、社會的內在聯繫,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勇於探究,積極地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世界的積極體驗和良好的品德行爲,爲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冊教材所設的四個單元,涵蓋了課程標準提出的內容目標。

(二)以小見大,體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

本冊教材,將熱愛生活、學會生活作爲核心價值追求,因而在教材編寫時特別重視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發展,有意識地將科學教育、生活教育、社會教育有機地融爲一體,讓學生感受生活、參與生活、創造生活,自主地建構自己的態度、品德、知識和能力。

(三)崇尚新穎,設計豐富多彩、易爲兒童接受的教學活動

新課程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教師在實施時,不再是講解教科書,學生也不是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要透過觀察、調查、實驗、探索、服務、製作、創造、表現等活動,實際地去感受、體驗、領悟、發現。根據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教材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

本冊教材的活動形式多達十幾種,有講故事、念兒歌、朗讀小詩、畫畫、跳舞、唱歌、唱戲、寫一寫、收集、採訪、調查、小實驗、服務、自我評價等等,每個活動都富有新意,比如“寫”這一活動,根據主題目標,設計有填空(我的家鄉在______________)、填表格(對生活環境的感受)、寫光榮簿(花草樹木本領大)、寫話語(對戰爭中、貧困中兒童的祝願)、寫金點子、記日記、補寫兒歌、補充小詩、制定計劃等。

豐富多彩的活動透過教材範例和小兔貝貝的話,以及畫面作指引,向教師、學生提供互動的資源。根據教學需要,配合教科書,還編寫了供二年級下學期學生使用的《素質教育新學案》,爲學生自主探究、參與研究性學習創設條件,搭建平臺。

此外,本冊教材的編寫從低年兒童的特點出發,運用了擬人化的形式,如:我們的大地媽媽、森林舞會、大地媽媽哭了、小明和小鳥、長頸鹿媽媽的訴說等,可愛的卡通人物小兔貝貝仍然是小朋友學習的好夥伴。在快樂的少先隊員裏,它還戴上了紅領巾呢。

二、各單元內容介紹

第一單元:我生活的地方

第二單元:讓家園更美好

第三單元:快樂的少先隊員

第四單元:我們在長大

三、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本冊教材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如下。

(一)確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非常重要,它應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所要達到的預想結果,定得過高了,學生達不到,過低了,學生得不到發展。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着眼於建構學生的可能生活,注重理性生活、審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結合,促使學生在技能的掌握、知識的獲得、社會價值和規範的確立、思想方法的形成等方面得到發展。

具體考慮單元和主題教學目標時,應首先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弄清楚教材的呈現方式,更要了解兒童生活的現狀和現有的生活經驗,這樣才能制定出適切的教學目標。

(二)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設計各地區、各學校,甚至各班級都不相同,都可體現其個性。因地制宜地設計出好的'教學活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教師備課時,如花大力氣,精心設計好教學活動,那麼就能有效地達到預想的目標。

教學活動的選擇首先考慮的不是活動的形式和數量,而應該是活動的有效性,活動本身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必要。無意義的活動,進行得再多也不過是“演戲”,對兒童的發展並無幫助。有的活動雖然不用多媒體,但照樣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快樂的少先隊員”這一單元,老師設計了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請孩子們回去讓媽媽爸爸、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回憶一下自己入隊時的情景,說說自己戴紅領巾時的故事。上課時,出乎意料地發現,這一活動得到了孩子全家的支援,他們不僅講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而且拿出了珍藏的東西──紅領巾、離隊證、獎品、獎狀、照片……,孩子們在這一教學活動中,獲得了體驗,增加了對少先隊的認識,在學習能力上也有了提高。當然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組織、參與也是不可少的。

(三)關注生成性的問題

教學中,對於學生學習的關注至關重要,新課程的實施,在擺脫了以往成人化、概念化的弊病後,對於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以及自我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潛力一旦激發出來,就可能產生一些新的疑問,對於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我們不能受教案限制,而不予注意,而應該激發、保護兒童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慾、應讚賞兒童敢於質疑、敢於探索、敢於表達的勇氣,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研究,並嘗試解決,凡是與主題關係密切的、有傾向性的,有啓發性的,都應趁熱打鐵,組織討論,讓更多的人蔘與,如離主題較遠,一時又無法解決的,也要有迴應、有交代,留下空間,以後再來討論。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7

在思品課中,教師往往疏忽了學生的自主性,這很大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只有確立起學生的自主權,指導學生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讓他們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鍛鍊,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才能增強學生的民主觀念,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尤爲重要。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讓學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認識,撥亮學生心靈

小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能對事物作初 步地分析、推理、判斷和能力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透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範自我約束能力。

(一)展開討論,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學生應多進行議一議,討論等形式,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自我評價。

(二)判斷正誤,提高學生的識別評價能力

二、自我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爲的形成,光靠個人經驗不行,還必須使學生集體都獲得經驗,因此, 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 、動手、動口參與情感體驗、行爲體驗,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並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

變爲自己的內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四、提高四個意識

(1)目標意識:即活動的目的性。每一項活動,從確定活動主題、選擇活動內容、採取的活動方法,乃至整個活動過程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是爲活動而活動。作爲綜合性課程,每項活動的目標也是多重的,有的是顯性目標、有的是隱性目標。教師在完成顯性目標的同時,特別要注意蘊含在活動中的隱性目標。

(2)主體意識:兒童是學習的主體, 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建構,改變學生圍着老師轉的局面。

(3)情感意識:以教師的真情實感調動學生的情感,注意透過學習活動挖掘兒童對生活的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對人、對事的正確態度。

(4)診斷意識:即注意對兒童課上生成性問題的指導,以及學生對學習的反饋。

五、做到四個尊重

(1)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兒童對生活有自己的體驗,與大人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理解和認識兒童本身的體驗、感受在他們認識生活,學習做人、做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給學生體驗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對生活的看法。而不是用成人的體驗代替兒童自己的體驗。

(2)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有自己的興趣和選擇,教師應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討論達到目標的最佳學習途徑;同時要給學生一個更寬鬆、更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的、

寬容的課堂學習氣氛,在選擇中提高認識。

(3)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作爲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的人格尊嚴。過去我們不太注意保護兒童的人格尊嚴,在教學活動中有意無意地傷害了兒童的自尊心。這點請老師們注意。

(4)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統一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關注每一個學生,能夠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不同的尺度衡量不同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六、實現四個轉變

(1)由過去的灌輸向積極地引導轉變。過去我們考慮比較多的是教什麼?給學生什麼?重在講道理。教師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考慮最多的是怎樣把要教的東西給學生講清楚。現在應從重在講變爲重在引,教師要研究學生的需求,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給予積極的引導。

(2)由問題的主考官向積極啓發轉變。過去教師在引導學生研討問題時,更多地是充當主考官的角色,即“我問你答”。現在我們更強調啓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由課堂上的主宰者向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合作伙伴、朋友轉變。教師作爲學習的參與者,要能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對於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不加掩飾,與學生一起探討、解決各種問題。

(4)由道德行爲的評判者向輔導者轉變。對一個事物、一種道德行爲不是由教師來評對與錯,而是輔導學生透過比較、研討學着自己判斷。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爲學生提供學習服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道德行爲習慣。

七、體現四個互動

(1)師生資訊互動。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學生間資訊交流和相互勾通的過程。這種交流不是單向的,即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傳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讓大家各抒己見,共同研討,相互啓發。當然,在這裏,教師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要善於透過生動而準確的語言表達,透過自己的眼神、手勢和表情向學生傳遞資訊。同時,要善於發現和捕捉兒童在研討中的閃光點和生成的問題,並給予積極的引導。

(2)教材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現實的互動。教材是範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啓發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來進行研討,不能完全撇開教材。但又不能拘泥於教材,要善於開發教材外的、來自家長、學生、社會方方面面的資源。只有開發教育資源,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更貼近學生生活。

(3)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的互動。低年級重在養成教育,任何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都不能離開反覆的實踐,要注意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要透過實踐強化和鞏固所學的內容。

(4)兒童個體的獨立學習與兒童間合作的互動。要發揮每個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成就感;同時又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在學習中發揮羣體的智慧。對於低年級學生,到底能在多大範圍進行合作,怎樣有效地合作,需要老師們很好研究。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8

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後換取成功的那種快樂。教學中,我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紮紮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在只有不斷反思、總結纔能有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提高,爲此,我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加強理論學習,爲課前備課與課堂教學指明方向。

抓好教學,理論學習是關鍵,我認真學習《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學習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教學理念,我深知備課不但要備學生,更要備教材、備教法,並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經驗出發,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課,認真預設教學,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懂得了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爲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我十分注重對教材情境創設的

創造性改編,對課堂教學練習的重組和創新,使得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和生命意義,力爭課堂40分鐘的教學質量。

二、讀透教材,嚴抓教學,力爭課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第三冊的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爲;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我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兒童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我注重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現象、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作爲教師,我首先是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生有信心,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態度投入到實際教學當中,遠離權威性的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深感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導、帶的重要作用,努力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學最終實現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學有成效的目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三、以鼓勵性評價爲主,講究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應求全,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生活動和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而有針對性和合理性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渠道多樣化,採用教師評、學生小組互評、自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並且評價講究及時、適度,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學習引導,充分地發揮評價的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及時的表揚、激勵。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透過品德與生活課與班級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與生活學習興趣,並養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習慣。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強專業教學水平。

教師的專業即是教師之本,我將在具體的教研活動中在教案編寫、課堂教學、課後反思等方面加強鑽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學水平,並透過聽課加強互相學習,讓品德與生活教學更有趣、有效,更富創新思想,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第二、繼續加強品德與生活學科教學研究,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在課改實驗中,我們實驗教師擔負着承擔教改前沿突破的重擔,新理念下的“教師要有個人學習促成長”的思想,只有學習型的教師才能把教學研究工作做好,纔能有所創新和突破。

因此,今後我還要繼續學習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之類的指導性文章,進一步理論聯繫教 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9

本人承擔了二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後換取成功的那種快樂。教學中,我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紮紮實實抓教學,認認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斷反思、總結纔能有助於今後的教學工作的提高,爲此,我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準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本學期的品德與生活,教學目標是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爲;保護環境,愛惜資源;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我留意掌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兒童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留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熟悉錯誤,熟悉錯誤造成的嚴峻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留意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總之,透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後我還要繼承學習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之類的指導性文章,進一步理論聯繫教材及教學工作實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10

在《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我依據新課標準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參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及《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等資料。爲了創造性地開展好本課的教育活動,我注重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遵循這一目標,在教育活動中我們主要注重了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

一、注重了做兒童教育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

新課標規定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踐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二、注重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

兒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發展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學過程中,我透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啓蒙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爲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礎,爲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

三、注重透過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課程目標

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的活動,而不是單純地講解教科書。在課堂上更多地是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德。透過活動的開展,讓同學們瞭解自我,認識自我的價值;瞭解社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周圍的世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自豪感。透過活動的開展,圍繞教材所設“三條軸線”。注重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培養和內化,即:讓學生們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和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創造性、開放性的教學模式

我能根據本地兒童的實際,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並

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放開手腳,大膽嘗試,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把課堂拓展到家庭,社會及兒童的各種生活空間,並結合學校的其他活動或有關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伸,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還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新的科技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吸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了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想素質,生活能力在多側面、多層次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