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工作總結>

語文朗讀教學工作總結

學問君 人氣:3.2W

朗讀是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課堂上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是校園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看看下面的語文朗讀教學工作總結吧!

語文朗讀教學工作總結

語文朗讀教學工作總結【1】

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好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提高他們的朗讀技巧,有利於發展其語言,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並且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受到品德和審美教育。現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訓練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通讀課文,瞭解大意

教師在進行新課前,一般對課文題目進行分析,或者介紹本文作者,時代背景等,有的還播放錄音,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提高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

通讀課文可以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通讀課文前,事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通讀,這有利於幫助學生讀懂課文。

二、嘗試朗讀,理解課文

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講解和朗讀,老師讀和學生讀,讀句和讀段的有機結合,要注意指導學生研究朗讀的規律,並強調基本要求:不錯、不添、不丟字、不減、不重複。對高年級學生要求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不應當看一個字讀一個字,而是應當看一句話,透過瞬時的記憶或思維,讀這句話,做到眼先到,腦思考,口讀好。在學生理解了解課文內容,對文字的運用、內容的描述、感情的表達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再要求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

三、咀嚼課文,細品佳句

在學生學習了課文後,爲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中心,學習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段尤其是膾炙人口的佳句進行細細品讀與欣賞。教師可以提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爲什麼這樣讀?反覆試讀、體會感情。這是培養學生審美感的途徑。

四、反覆朗讀,激情增趣

對於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應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把作者的情感美滿地讀出來。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用的很多文章,詞藻優美,內容豐富,應讓學生反覆讀,讀中體會、讀中領悟、讀中昇華。如《黃果樹瀑布》一文僅用了300多字,就描繪出了黃果樹瀑布景觀的壯美。讀了這篇課文,我們彷彿到了祖國南部貴州省的大山裏,在黃果樹風景區裏徜徉,流連其間,爲大自然的雄奇與優美而心動神搖。越讀這篇課文,越讓人感到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傑作﹗越讀這篇課文,越讓人感到文中詞句運用恰當,生動逼真,使人感到美的享受。

五、示範朗讀,注重語感

小學生的知識面較窄,特別是山區的學生,由於地方方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想把課文朗讀好是有困難的,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因爲小學生的語言模仿能力都很強。因此只要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注重語感,做好範讀和指導。教師在範瀆和指導學生朗讀時,都應把握課文的體裁和背景、語句特點,重視朗讀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讀語句時哪些字應該讀重,哪些應該讀輕,哪裏該停頓,哪裏該延長。做到朗讀時句句讀得抑揚頓挫,或是振振有力。

總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刻苦自研,多方取經,給學生上好每一堂朗讀訓練課。

語文朗讀教學工作總結【2】

所以,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琅琅讀書聲賽琴聲”。朗讀,就是要用規範的普通話,聲音清楚、響亮地把課本中的書面語言轉化爲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它是閱讀的一項重要技能。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

英國有位文學家說過:“書寫的藝術,哪怕在文法上修飾得再好,在表達語調時卻是無能爲力的。”可見,朗讀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學作品作爲語言的橋樑,利用標準的普通話表達出來,繪聲繪色地傳達給聽衆,就能達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境界。

(一)、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透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一般來說,愛好朗讀的學生口語發展比較快,說起話來條理清晰,自然流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召之即不來,呼之欲出。

(二)、朗讀有助於學生分辨善、惡、美、醜,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如: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描寫自然風光景物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描繪了山川河流的秀麗柔美,有的描繪了事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味道等,有的描繪了事物的姿態,動靜特點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透過朗讀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較好的習作能力。

朗讀不僅有利於學生積累發展,發展語言,而且有利於學生提高寫作能力。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朗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文中內容的寫作技巧轉化爲自己的技巧,從摹仿到內化到自創,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來”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後對小時候爛熟於心的名家名篇,回憶起來仍然能夠記憶猶新,達到“妙筆生花”的境界。

“一羣小鳥在枝頭歡唱,清脆的聲音,聲聲悅耳,讓人陶醉。晨風從人們耳邊輕輕拂過,讓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我班上的王昆同學在他的習作《最美是春天》中這樣表達他的感受,從他的這段描繪中讓我們讀懂了快樂,讀懂了欣賞。正是因爲該同學平時常誦讀優美文章,常領略自然風光,才能描繪得如此美麗動人。

好的朗讀,可以達到聲情並茂,意味悠遠的效果;可以攝人魂魄,耐人尋味;可以把人帶到一幅幅優美畫卷中去,一首首動聽的歌中去;可以讓人領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亦可以讓人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說:“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述;斯時不知古人爲我,我爲古人,但覺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後動筆輒合,在已亦不知何來。”

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如何抓好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從而受到美的薰陶,有美的欣賞能力,能生成美,創造美呢?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一、 讓學生明白朗讀的好處,從而激發學生良好的朗讀慾望。

1、首先要樹立學生講好普通話的信心,爲朗讀作初步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通話讀音準確、規範就會爲朗讀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抓好讀音這一關。

2、教師自己範讀課文,經過自己精心的準備,深入地體會作品的豐富的內涵後,教師爲學生範讀,給學生樹立一個愛讀書、愛朗讀的好榜樣,學生會十分喜歡模仿教師的朗讀語氣、語調、表情、手勢等。

、播放錄音,讓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作品”,從而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有了朗讀的衝動。

二、創設情境,設計各具特色的朗讀形式。“課堂教學要多讀精講,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練習朗讀;指導朗讀,不要單純從朗讀技巧上指導,使朗讀和理解密切相結合,在理解的基礎上,透過朗讀準確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是啊,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朗讀能領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了。

1、默讀是重要的閱讀基本功,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在獨立閱讀和思考中培養閱讀能力。因此,能在短時間內默讀課文顯得十分重要。

2、朗讀形式常見的有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配樂讀、小組比賽讀、表演讀等等。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一課《燕子》一文,可以透過配樂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春天萬物甦醒、生機勃勃,感受小燕子的活潑機靈、矯健敏捷,從而讓學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草原》一文,文中那藍藍的天,綠綠的草,白白的雲和羊羣,熱情好客的蒙古同胞,課前讓學生做好頭飾、道具等,課堂上表演讀,體會草原的大、綠、動和美,體會喝奶茶,吃手抓羊肉的愜意,從而深深地喜歡上了朗讀,喜歡上了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