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綜合指導>

大學生就業方向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8W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方向的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大學生就業方向的論文

大學生就業方向的論文一

【摘要】

職業對於幾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找到真正合適自己的職業,對於個體的自我實現以及未來的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熊工程,首先要建立有關職業生涯的基本概念,知曉職業的特性、要素、功能、瞭解職業與專業的關係,職業規劃與未來生活的關係,大學生說對於未來的職業生涯的影響。

【關鍵詞】職業職業規劃自身素養職業目標與實際計劃

一、如何理解職業

以我目前的個人閱歷和學歷來說,是不可能完全理解職業的具體含義的,所以在此借用書中的一句話:職業是指具備勞動能力的個體,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能與態度從事社會生產或服務,爲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並獲取合理的個人報酬以滿足自身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的持續性活動。

社會中有着各式各樣的職業,職業又是人們謀生的手段,所以人的一生離不開職業,也就是說,人的一生中,將有大部分時間在職場中度過,除了少部分自由職業者,大多數人會在各自的職業環境中生存。就是這種必然的生活環境的影響,產生了迥然不同的個性發展,每種職業都有獨特的活動結構,對從事着的個性與心理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參與職業活動,完善者屬於自己的個性。又因人的一生大多隻能從事一到兩種職業,這就表明了人不可能能一個人照顧到生活的全部勞動成果,人們將自己專屬的職業勞動成果與他人交換,達到填充個人物質以及精神的目的。

二、職業生涯規劃

規劃之前必須瞭解生涯的含義,它是指個人透過從事工作所創造出的一個有目的、延續一定時間的生涯模式。既然這個職業規劃是貫徹在生涯之中的,所以我們就按部就班的來分析如何完善的建立這個規劃。

首先說這個延續一定時間的概念,這裏的時間沒有侷限於具體明確的幾年幾月,而是考慮到職業對於個人一生的內外在影響力,這個時間也包含了對個人工作的某個特定的環境和生活結構的變化發展歷程。所以規劃時必須考慮到自身在將近40年的工作歷程大致會發生的過程。從職業前期的學會適應職場的環境,學會如何工作,以及第一次獲得在現實中成功或失敗的真實體驗,成爲一名可以獨立工作的合格員工的歷程;期間對職業的選擇,對職業發展目標的確立和自我心態的調整都是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一種挑戰。步入職業中期的階段時,容易造成職業中期危機,這時的年齡段,基本已經在職場造成了一定的成績,而面對更深一層次的挑戰時,就可能翻一下抉擇上的錯誤,這錯誤很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中年職場要抗住壓力,肩負責任,作出最優的判斷;到了職業後期,基本上已經距離退休不遠了,這時已經經歷過了大風大浪,總體來說在職場是元老級別的人物,多年來的經驗也使處事變得穩重得體,有掌握全局的判斷力,所以只要不出現大的變故,穩定的走完自己的職業生涯是信手拈來的事了 。

三、自我素質評價

認識自己的性格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重要原因。性格是一個人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造成的較爲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的行爲特徵。

有一句話在哪都適用,就是態度決定一切。而態度又是由性格決定的,雖然性格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心理構成物,但只要合理分析自己的內心,認識自己的性格,把握性的的基本特徵,就能客觀全面的瞭解自己真正屬於怎麼樣的人。

首先我對自己進行了一個大致的性格評定,經過多份性格測試報告的結論得出,我是一種活潑型的人,活潑型的人喜歡說,喜歡與人交往,害怕孤獨,熱情助人,不會算計別人,一般比較單純,別人喜歡與之交往,情感外露,情緒化,有孩子氣。熱愛與人打交道的崗位或者是富於變化的工作,入銷售、公關、記者、教師等。測試結果還說這類人着眼於工作的面而不是工作的點,如果要讓他們在某一個點持久停留,入座研究分析或機械重複則缺少耐心或毅力。

這個測驗報告個人認爲大致是符合我個人性格的,我對自己的客觀評價是,在某些道德方面比較注重他們的評價,所以道德約束感很好,會經常反思個人的行爲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所以人緣關係不錯。喜歡新鮮的事物,對新鮮的環境和周圍的人沒有很強的排斥感,但也沒有很好的融合感。個人爲人處事相對被動,因爲我個人比較獨立,所以很少會要求別人幫助我什麼,能自己解決的事儘量自己克服,所以面對新同學或是新同事時,不會主動搭訕,但要是他們能主動開口向我表示友好,我定會熱情無比。個人有個人的朋友交際準則,對不適合自己性格的人還是會慢慢淡出,對適合自己性格的人又會時時相處,即便分離,也不會減淡那份友誼。個人有競爭好勝心,但僅侷限於自己有能力特長的範圍內,如打籃球。而超出自己喜好範圍的事物,都抱着可有可無的態度面對,因爲即便在自己得到時,都會回頭考慮考慮自己失去時該如何面對,所以沒有很強的控制慾。

將性格與自己個人目前的專業相結合分析,自己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作爲軟件程序的一名學員,需要的是自學能力,以及面對困難有一顆鑽研的有毅力的心。而自己喜好新鮮事,面對重重代碼的壓力,並不能很好的調整心態,利用各種途徑查找資料去解決問題,往往面對困難要是沒有同學或者老師的點播幫助,就會陷入學習的僵局。這原因主要是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結果,是太在意自己的成果的表現。所以目前的自己時刻告誡自己,付出的過程是艱辛的,很有可能是少有回報的,但也只有付出過,纔有一天會得到輝煌的成果。

四、職業目標與實際計劃

從2010年數據顯示的android操作系統超越十年霸主諾基亞的Symbian系統後,互聯網的發展之路越來越向移動客戶端靠近,所以IT行業的人員普遍認爲之後幾年的互聯網發展路線將大力推進手機端移動通信。

結合自己的專業來看,就業前景相對其他專業來看,還是比較樂觀,而且在收入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到大二目前爲止,基本對將來的職業定位是從程序員做起,所以現在全力學習程序開發的知識。堅信只要自己能有一手程序開發穩定的能力,便能給自己一個步入職場的金鑰匙。雖說在真正的職場裏並不能用編程能力在站穩腳跟,與之對應的是人際關係處理,企業管理方面的知識,這些並不能在大學期間窺探到什麼,必須等進入職場後,有過磕磕絆絆,自己實打實的增長經驗才能將這類事處理好。而且現在身邊的同學有創業計劃,我也參與其中。創業又與入職是不同的概念了。

在這不能將創業的計劃細說,只能從自身的準備定論,就是學好編程語言,組織身邊有能力的同學,帶着自己的技術,開發自己的項目。這個目標可以再之後兩年內完全確立,只要團隊成熟,便繼續創業;要是項目開發失敗,也不耽誤自己開發程序能力的訓練,還是有機會入職軟件公司,找到自己就業的一片天地的。

這裏還有大學的學業與職業目標相互衝突的問題,大學開設的學科,有幾門是與自己將來的就業沒什麼聯繫的,如何處理好學習時間的分配,也是個人目前要做出的計劃。暫定是與互聯網行業完全不着邊際的學科只求透過,不細鑽研。與個人未來發展方向有幫助的科目,將細心研究。這個決定必會影響自己在大學的成績,會錯失各種獎項的評定和淡化個人在老師心中的形象。但不妨礙自己朝着心中目標計劃的前進。

【總結】

對自己生涯前期的規劃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並堅定不移的實施着。對職場中期及後期,還得之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計劃伴隨着自己的一生,也隨着一生的變化而變化。做好當下,爲自己的人生拼搏一次,是我目前該做的,也是廣大大學生應該做的。

大學生就業方向的論文二

一、職業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1.擇業心態普遍偏高。隨着高校擴招,越來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成爲社會新增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大學生定位爲普通勞動者”是目前新形勢下對大學生就業中的定位,但受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這一現狀仍然不認同。數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現實生活的壓力也使得家庭及學生個人對未來就業提出了物質和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較高的心理期望與現實的工作環境之間找不到契合點,這也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方面。同時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也存在着不平衡,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就業壓力遠高於西部欠發達地區。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在西部爲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就業的機會,但受社會複雜風氣的影響,很多畢業生產生了“就高不就低、就東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業心態。畢業生更多看重從業環境、薪資待遇等外部職業條件,而忽視了自身職業素質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度。

2.對就業簽約的嚴肅性認識不夠。筆者在就業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簽署過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剛簽完協議書就後悔,甚至有部分畢業生認爲可以同時簽署幾份就業協議書,特別是山東省實施網上籤約以來,很多畢業生已完成網絡簽約過程,但內心又不認可簽約的實效性,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簽訂就業協議雖不同於勞動合同,但同樣具有合同的嚴肅性,畢業生對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認知。伴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畢業生往往在招聘會一開始,就黑壓壓地撲向招聘單位,有就業機會就牢牢抓住,滿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經歷一番求職之後,慢慢對自己的求職意向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於是,在每年5、6月份畢業之前首批簽約者紛紛開始毀約。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表示,希望學校對畢業生加強誠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來約束那些簽了約的畢業生。

3.就業後的跳槽率高。國內高教領域權威調查機構發佈的《2012年就業藍皮書》顯示,有38%的2011屆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半年內離職,其中近九成是主動離職,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雖然與高校“先就業,後擇業”的思想引導有關,但更多是因爲大學生在就業前對就業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職業心理轉變。畢業生的短期離職不僅消耗企業的人力資源,對於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也是極爲不利的。很多人力資源經理表示,現在的就業難不光是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方的招聘工作也變得愈發困難,招聘畢業生的過程難,招聘後的穩定更難。現在的大學生缺乏職業精神,沒有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心理轉變,沒有團隊意識、責任意識,更談不上對企業發展的奉獻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識,常常把公司對自己的培養看作是跳槽的資本。

二、加強職業心理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的消極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現象均表明,大學生的職業心理教育工作沒有做到位。高校要運用職業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更好地服務於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

1.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事先規劃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以及從事何種職業,擔當何種角色的行爲。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人生目標規劃的實驗,結果發現目標決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決定了結果。目前各個高校雖然也慢慢開始重視關於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和教育工作,但由於起步較晚,從課程體系、課程設定、教授人員的層次等各個方面來看較歐美髮達國家而言還是非常不夠的。高校要抓住大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從心理層面意識到上大學是爲了走上社會求職就業、成爲一個真正的社會人而做知識儲備的,同時指導學生根據社會環境需求與自身條件的特點確立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並在以後的學習成長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透過構建豐富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不僅是爲高校四年後的就業工作打好基礎,更重要的是滿足了學生個體心理成長、生涯發展的需要。

2.開展職業意識、職業興趣教育。職業意識是指個人在求職擇業中所造成與實現的同職業有關的自我認知的整體。職業興趣是指個人對所從事職業的主觀偏好,是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工作的適應能力,表現爲有從事相關工作的願望和興趣,它的造成與個人的個性、自身能力、實踐活動、客觀環境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有着密切的關係。根據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的理論,職業興趣分爲六種類型:常規型、藝術型、實踐型、研究型、社會型、管理型。職業興趣與職業類型之間呈正相關的關係,兩者的匹配度越高,職業的自我滿意度、職業的成就也就越高。職業意識和職業興趣是職業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認知和自我發展的關鍵點,對大學畢業生進行職業心理教育時,要結合心理規律,根據他們的職業心理特點、人格類型、職業興趣加以幫助指導,做好大學生的職業意識教育和職業興趣教育,引導大學生更加客觀、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爲將來的職業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開展專業素質教育,提高專業認同。素質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趨勢和主流,素質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體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當然對於大學生而言,專業素質是高校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生未來就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大學生中非第一志願錄取的學生佔比較大,就算是第一志願錄取,入校之後,發現專業不適合進而產生厭學情緒的也不在少數。學生在高考選專業時,多是根據父母的社會經驗,對專業所學缺乏客觀瞭解,對專業與未來職業之間的關係更缺乏理性認知,導致一部分學生在上大學之後對專業提不起興趣,喪失學習動力。隨着考研熱的持續升溫,一部分畢業生選擇了繼續考研,而考研複習的關鍵階段正是各高校專業課的開設階段,很多考研的學生是以犧牲掉專業課的學習來保證考研科目的學習。對高校而言,出於對考研率的顧慮對學生專業的學習也放鬆了要求。加之在“專業所學與實際工作脫節”等社會輿論的影響下,大學生普遍專業能力平平,在就業過程中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多看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換言之,用人單位需要的是既具有紮實理論功底又具有專業素質的人,特別是後者,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更爲用人單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樣示範作用,讓學生能夠從這些校友身上發現專業的重要性,並樹立專業爲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透過實習實踐增加職業的認知度和適應力。社會實踐、專業實習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徑,透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認識社會。透過社會實踐,可以鍛鍊大學生的溝通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大學生整理、表達能力的造成和提高,而這些能力和素質是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方面。透過專業實習實踐,一方面有利於大學生對於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同時對於自身在職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達到了實習演練的目的,爲將來的就業做好職業分析和職業定位。不難發現許多用人單位對有實習實踐經歷的學生格外青睞,有實習經歷的學生在就業過程會表現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觀做出職業定位,同時就業後的穩定度也比較高。目前高校雖然都存在實習實踐的環節,但因地域經濟問題、學生規模問題等原因,實習實踐基本上採取“走馬觀花”的形式進行,這對於學生職業認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種社會資源和高校資源來做好學生的實習實踐工作,高校和企業都要在這一方面繼續做出努力和貢獻。

5.開展人才測評等職業心理諮詢服務。所謂人才測評,就是以現代心理學和行爲科學爲基礎,透過心理測驗、面試、情景模擬等技術手段對人員素質狀況、個性特點、職業興趣等心理特徵進行客觀、科學地評價,以期幫助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職業成就感取決於“職業環境”與“人格特質”這兩個方面的適配性,適配性越高,則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及職業成就感越高。透過人才測評可以幫助自我更加科學、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這是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工作中也紛紛利用“霍蘭德的職業類型量表”“一般能力傾向成套測驗”等一系列量表來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但測評後的解釋、輔導工作因師生比例懸殊而很難做到對學生羣體的全面覆蓋,這就使得測評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這些測評工具的同時,必須要結合心理輔導,針對不同個體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來給出專業性的建議。在此基礎上還要充分利用好網絡、電視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平臺做好職業心理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

6.開展求職技能培訓等輔助性就業服務活動。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求職技巧、求職技能低下也是導致畢業生職業心理不成熟、求職困難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輔助就業類活動,如就業專家報告會。這些報告會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邀請行業協會的專家,做好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的報告,讓學生對所從事的行業背景有一個清楚的認知;二是要邀請知名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爲學生作如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何以立足企業、如何在企業中快速成長成才的報告,爲畢業生從“校園人”轉變爲“職場人”做好指導;三是要邀請就業指導專家,爲學生作如何成功求職、如何順利就業的就業指導類報告,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應聘技巧,提高就業成功率。這些報告會要穿插在大學生四年的培養教育過程中進行,有利於大學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確定未來的職業方向。除此之外,還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輔導學生撰寫求職信、面試技巧、模擬招聘、就業個案分析等。大學生經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式的職業輔導必然會促進其職業心理的成長與成熟,進而提升學生就業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成功就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在大學生的培養教育過程中,要把職業心理教育引入大學生教育體系,從課程設定和心理輔導兩個層面全方位遞進式地進行職業心理的培養。從大學生入校之初抓起,從職業意識、職業規劃、生涯規劃等各個方面對大學生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這是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原因,也希望透過職業心理的教育和塑造,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有效改善就業難的現實狀況。做好了大學生的就業工作,順暢了大學生的生涯發展,從深層次的意義上來講,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