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湖北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5.59K

今天是4月16日,星期六。這是省委開展“三萬”活動以來,我第五次進村入戶。與前四次相同的是不打招呼、不要陪同,走進農村、進入農戶訪民情;不同的是前四次都是坐小車進鄉村,這次則是坐公共汽車先到紅安縣城,再轉乘中巴車去七裏坪鎮鄭必高村。茲將所見所聞所思記錄如下。

湖北三萬活動民情日記

公共汽車裏的對話

我在長途汽車站買了今天下午2:30由黃州開往紅安的車票,票價40元。我提前10分鐘上車,找到座位後將行李放在旅行架上。司機韓師傅和售票員吳女士都是紅安人,韓師傅是個熱心腸的人,也是一個快言快語的人。在開車前的間隙,韓師傅一邊吆喝去紅安的旅客趕快上車,一邊不時地打量着我,並對我說,好面熟,似乎在哪裏見過我。我們的對話由此開始,有時我問他答,有時他問我答。售票員吳女士也不時插插話。

我問:“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跑長途的?”

他說:“我是從1995年開始跑長途客運的。”

我又問:“跑長途客運年收入多少?”

他沒有直接告訴我,而是說:“小本生意,養家餬口。” “買一輛車要花25萬元,要跑4年多才能回本,再跑三四年後,又要換新車,一輛車只能跑8年時間,到手的錢沒捂熱又要全投進去,手頭緊、壓力大。” 接着他又說:“現在跑長途客運有兩難,客源很少難賺錢,油價上漲難賺錢。”

到了2:30,韓師傅準時發車。車出黃州城沒有走高速公路,而是走老路。

我不解地問:“爲啥不走高速?”

他答道:“走高速要收費,成本太高,要賠本。在平時淡季裏,有時一趟車只拉一兩個人,就是走老路也根本顧不到成本;有時爲了多拉一個客人,常常轉到新洲城裏去找旅客。”

我前邊坐着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在我與韓師傅的對話中,她認出了我是市委書記。韓師傅一聽說我是市委書記,便說:“難怪喲,我怎麼覺得這麼面熟,原來是在電視裏經常見到你。”我和韓師傅的對話從油價談到票價,從撤除公路收費站談到爲民謀利。雖然他知道我的真實身份,也不顯拘謹。在我和韓師傅的對話中,不時穿插着我與年輕姑娘的對話。

我問她:“你們學校怎麼樣?”

她回答道:“還行。就是缺少音樂老師和運動場所。”她接着說:“我們學校初中還沒有開音樂課,全校有1400多名學生,還沒有學生活動的操場。希望劉書記多關心二程中學。”

交談中得知,她也姓劉,和我是本家,是紅安二程中學的英語老師,畢業於華科大武昌分院,充滿着朝氣。儘管學校當前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她總是一臉的笑容,似乎擅長用笑聲說話。我從她的笑聲中,看到了80後的生機與活力,看到了黃岡老區的希望與未來。

車子一路前行,我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沉思。這是我當上市級領導幹部以後第一次坐公汽下鄉,我似乎找到了年輕時代騎自行車、坐“狗跳”下鄉的感覺。坐公汽的感覺真好!在歡笑中瞭解民情,在平等對話中掌握民意,直截了當,沒有“向您彙報”、“向領導彙報”之類的粉飾與拘謹。如果不是有今天乘公汽下鄉的經歷,我怎麼知道跑長途客運有“兩難”?我又怎麼知道像二程中學這樣的學校還缺乏音樂老師和運動場所?這次公共汽車裏的對話,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真話在老百姓的心中。一句“在電視裏經常見到你”,讓我反思。這說明我平日與老百姓面對面接觸的時間少了,如果能把這句話變成“在田間地頭、在羣衆最需要的地方經常見到你”,該多給力啊!我會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在農戶袁桂滿家中嘮家常

經過三個半小時的行程後,下午6時許,我來到了重點貧困村鄭必高村。

鄭必高村位於紅安縣七裏坪鎮東部,全村1517人,331戶,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60元,被列爲全省貧困村整村推進的重點村。

進入鄭必高村,落日的晚霞浸染着裊裊炊煙,村前的池塘倒映着農家院舍,給寂靜的山村增添了幾分動感美。

我沿着“回”字型池塘走進了村民袁桂滿家中,她正在收拾桌子,等老伴回來吃飯,大兒媳在廚房忙着做飯。

“老鄉,咱倆嘮嘮家常!”我拉着袁桂滿的手,與她一起坐在一條長板凳上。

袁桂滿老人今年62歲,滿頭的白髮見證着歲月的滄桑。

我問袁桂滿老人:“您的孩子多大?”

袁桂滿老人答道:“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長大成人了。大兒子和兒媳在東莞開了一家美容美髮院,小兒子在縣城打工,小兒媳在縣城照顧孫子上學,女兒和女婿都在縣城打工。”

我又問袁桂滿老人:“您的身體怎樣?”

袁桂滿老人答道:“我的身體不好,患有多種病,得了糖尿病、冠心病和腎積水,經常頭暈,做不了事。”接着她又說:“我的身體不好,我怕拖累孩子,就扛扛算了,不去住院。”“我不能給孩子們有什麼幫助,但我不能拖累孩子呀,孩子們找一分錢都難啊!大兒子雖然好點,但那也是他們的辛苦錢。小兒子生活有點困難,女兒的生活就更加困難了,至今還沒有自己的房子,是靠租屋結婚過日子。我又怎麼忍心花他們的錢診病呢。”

我說:“不是有新型合作醫療嗎?”

她說:“合作醫療報一部分,自己住院還要出一部分。我沒有什麼給子女的,就不忍心用他們的辛苦錢。用他們的辛苦錢,哪怕是用一分錢,都是割我的心頭肉呀!這不,大兒媳聽說我生病了,專門從東莞回來照顧我。我幫不了他們,反而拖累了他們,心不甘啦!”

多麼樸實的語言,多麼偉大的母愛!

我聽後一陣酸楚,連忙從荷包裏掏出500元錢送到袁桂滿老人的手中,並告訴她爲響應這次全省開展“三萬”活動,市中心醫院派來了最好的醫生爲村民義診,免費檢查,免費送藥。袁桂滿老人高興地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我在廣播裏聽到了,明天就去看醫生。”

接着我又問:“您當前在生活上存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袁桂滿老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水。我們村最缺水,吃水要到2裏以外的河裏去挑。現在孩子們都外出了,家裏只剩下兩個老人,到外挑水吃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