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集合11篇)

學問君 人氣:2.4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集合11篇)

弟子規讀後感1

中國經典國學《弟子規》,蘊含着千百年來人們的道德經驗的結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寶貴財富。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多多誦讀,汲取精華,傳承其中精神。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要發揚《弟子規》中“泛愛衆”篇所表達的博愛精神。正如中華民族偉大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一生都在發展和推廣着“博愛”這一中華美德,就連孫中山先生陵墓中山陵,主牌坊的正中央高高掛着一塊題有“博愛”二字的牌匾。在前年“5.12”我國汶川發生了大地震,牽動了全國13億人的心。可愛勝過一切,溫總理那斬釘截鐵的話語,時刻迴盪在子弟兵們的心中:“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大家自願紛紛募捐,一元,二元,一百元,一千元?源源不斷的捐款送往災區。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愛:愛是支援!愛是希望!只要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次雖然汶川發生了大地震,但是有我們的祖國做堅實的後盾。我們中華民族是強大的,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從身邊點滴的小事做起,發揚這種“博愛”精神。學校組織我們少先隊員去敬老院看望長輩們,這也是一種博愛,也是一種集體的關愛。這些孤寡老人平日裏住在院內,十分冷清。沒有親人的照顧,沒有朋友的支援,可以說這些老人是無依無靠。爲了使這些老人獲得集體的溫暖,我們小學生也應該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經常去敬老院看望他們,帶去親切的慰問和精彩的表演,讓這些老人們融入到這個集體中,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看完了我的《弟子規-泛愛衆》讀後感,希望同學們也能和我一樣,去好好研讀這本書《弟子規》,感悟人生的哲理,傳承人間的美德。

弟子規讀後感2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啓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弟子規》讀後感。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爲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爲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纔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小學生作文《《弟子規》讀後感》。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着他們的誇獎,我心裏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爲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爲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爲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爲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爲《弟子規》。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後人際關係,夫妻關係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後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萬事以孝爲先。《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教育我們每一個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虛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項意見,並積極改正錯誤,聽從父母的指揮,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只有這樣做,纔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爲,覺得非常慚愧。調皮的我,個性倔強,不聽父母的教導,做了很多錯事,令老師和父母傷透腦筋,令他們傷心,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後,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規》裏的各項準則衡量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教導,各方面要求進步。

我覺得這本《弟子規》很值得我們去看去讀去做,如果一個rén dà部分的日常行爲規範都依照《弟子規》裏面的做,將來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閒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風。

弟子規讀後感4

我認爲,《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敘》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說把孝說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衆所認爲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事實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爲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說養兒防老,我認爲這是可笑的,因爲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所以說父母的愛,是爲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爲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爲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讀後感5

這幾天,教師讓我們背了《弟子規》,我從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下頭我就說幾句吧。

背了《入則孝》,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前面我做的很好,從小爸媽就教育我:不僅僅是父母叫要答應,其他長輩、同學、朋友只要叫我要立即答應,那是對別人的尊重;後面我就做的不太好了。

爸爸媽媽有時想讓我幫着打掃家裏的衛生,可我總認爲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總對媽媽說:“自我的事情自我做,我不管。”背了《入則孝》,我身上的懶蟲去掉了很多,不等媽媽命令,就主動幫着乾點家務活,比如掃地拖地啦,雖然活很小,媽媽總是開心地笑。

還有一句,我也會牢牢記在心裏,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爸媽教導我時,我總以爲自我什麼都懂,爸媽太嘮叨,老是捂住耳朵,大聲說:“不聽、不聽!”爸媽責怪我時,我比他們聲音好大,惹得媽媽很生氣,乾脆給我來個“主板炒肉絲”,媽媽揍完我又悲痛有心疼。想想以前自我的種種行爲,我覺得自我那麼做真不對。

爸爸媽媽把我從小養大多不容易呀!手把手教我認字,深夜抱着我去看病,變着法子給我做好吃的,我爲什麼要頂嘴惹他們生氣呢!這一段時間我表現得很好,低眉順耳,特溫順。嘿!還真好,爸媽見我不頂嘴,說上兩句就算了,過後還笑眯眯地誇我懂事了,我心裏想喝了蜜一樣甜。

《弟子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我會牢記在心,讓他伴隨着這我成長,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6

我們聊到了很晚,這時,有人把電開了,不過,我們都很累,睡了!400字作文要是早晨霧大,站在陽臺上,不但不見湖水,連蘇堤也消失在濃霧中,茂密的綠樹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父親,如果你還在世,我該是多麼幸福啊。我等得不耐煩了:“快點墊報紙呀?晚上,哥哥早早的吃完飯去偷青瓜皮了,我們7點鐘才吃完。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爲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爲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爲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 ,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麼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爲雙親溫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爲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爲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爲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百事孝爲先,這是先人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應繼承這種優良的傳統!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爲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啓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爲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爲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默默地開導着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着。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開啟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着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讀後感8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裏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想到這裏,我就回憶起那件事。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

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麼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杆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

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杆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裏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杆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說:“小純,爸爸媽媽說過的話以後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爲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我們一邊背誦《弟子規》,一邊表演舞蹈。表演完時,下面一陣鼓掌聲,我爲《弟子規》而驕傲!可我並不知道我的行爲離《弟子規》還差的很遠。早晨,我正在背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媽媽過來跟我講:“吃早飯了!”我根本不理她,可看到這幾行字時,我臉紅了,我這才知道:我沒有真正領會到《弟子規》帶給我的用處。從那以後,我便努力做到。說說簡單,其實很難,比如:我在看書,看得津津有味時,媽媽叫我吃中飯,我有時會聽不見;還有一次,爸爸叫我讀英語一小時,可是我讀了一會兒口就幹了,我不想讀那麼長時間,可沒辦法,《弟子規》上是這麼說呀,我只能繼續讀書了……,我最恨得是外公每天至少有一次要來煩我,千忍萬忍還是忍不住,只好背地裏大罵外公一頓。因爲我做得很辛苦,所以最後人家好好表揚了我,我心裏舒暢了許多,好像一身疲憊的我一下子精神了。

《弟子規》不但給我帶來提示,還給我帶來很多快樂,比如《弟子規》裏每句話都藏着一個小故事,來典故我的童年。《弟子規》這本書一直陪伴在我的童年,而它不是我的負擔,我也很喜歡它,它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我們經常會“碰面”!

《弟子規》它是一本好書,它能給我們大家帶來一個快樂的童年!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弟子規》的每一點的話,全家將會笑哈哈,將不會再有警察,將不會有品德課……這些剩餘出來的時間,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你看,就一本《弟子規》就會有那麼多道理,如果你懂得,那並不難,難得是要去做好,纔會變成第二位“孔子”!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 ,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每當我翻開《弟子規》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中國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珍寶:《大學》、《中庸》、《論語》……早已聞名遐邇。《弟子規》雖然不太出名,但是它卻給我很多啓示,也是我最感興趣,感悟最深的一本書。《弟子規》,顧名思義,是孔子平時用來約束他的弟子們的一些規定,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前者比後者更加全面、細緻。《弟子規》在大到一個人的思想,小到一個人如何走路說話,都有一個詳細的規範。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段話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說:當長輩站着時,你不能坐着,長輩坐着時,讓你坐你才能坐下。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但是又不能太低,以剛好聽到爲宜。長輩讓你進去時,你得快一點,讓你出去時,你要等他事情吩咐完再慢慢退出。長輩問你話時,你要站起來回答,並且眼睛要看着他。孔子如此教育自己的學生,一定是別有用意,他要讓學生懂得尊敬長輩,這也是報答長輩的最好的方法。並且走上社會後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爲他人着想。

而現在的一些孩子在家裏是“小皇帝”“小太陽”,天天要家人圍着轉,只知道自己過得舒服,爲所欲爲,尊敬長輩又何從談起,長大以後又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呢?不尊重他人,也是不會得到他人尊重的。我希望大家都能讀讀《弟子規》,它簡單易懂,其中又蘊含很多爲人處事的方法。是一本很實用的書藉。

弟子規讀後感11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啓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爲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爲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纔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着他們的誇獎,我心裏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爲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爲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