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紅樓夢有感

學問君 人氣:1.18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紅樓夢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紅樓夢有感

讀紅樓夢有感1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詩了。詩,是對一個女子靈魂最高度的評價。一部紅樓,詩文貫穿其中,成了全書的靈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詩文中的玄機。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譜成了一首“感時花濺淚”的詩。曹公筆下的人物是充滿着詩性美的,我一直覺得,是詩歌讓林黛玉這個形象立體起來。誠然,黛玉如詩。

顰兒的才情帶有詩意美,具有一種獨特的婉轉風流。黛玉自己的詩,有兩種表現。一種風流纏綿,哀婉動人。一種才思無限,引人入勝。在黛玉的每一首詩裏,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華,是讓人那樣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詩韻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潑、最可愛的一面。這纔是一個活生生的瀟湘妃子,而不僅僅是怨天尤人的顰兒。這樣的一詩性女子在表現她的內心的那種莫名的感受時,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給人怎樣的韻致呢?

黛玉的詩每次出場都會讓人驚豔,其中最讓人熟知的莫過於《葬花吟》了,從小我就聽聞“黛玉葬花”這一經典情節,但那時我對黛玉的身世一無所知。而現在,我已長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卻沒變,我想,女詩人是永遠不會變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氣怔,立在寶玉門外,幾番思量,滾下淚來。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在牆邊的花陰之下,慼慼悲悲的嗚咽起來。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顰兒才貌世應希,獨抱幽芳出繡閣”。

隨後,我隨黛玉去了花冢,我親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錦囊,葬入土中。“未若錦囊收豔骨,一剖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她眼裏目睹了花的命運,心中悟透了自己的歸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葬?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她的淚不是爲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訴說。“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這是她對殘酷現實的控訴,對命運給自己安排的漂泊之無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屬於她的那份溫暖,從小寄人籬下,飽嘗無家漂泊的艱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詩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讀到《葬花吟》,我的淚就會止不住的流。她爲花寫詩,我爲她寫詩。

自結詩社以來,黛玉的詩風流別致,拔得頭籌,大放異彩,不愧爲令人敬佩的“詠絮才”。如果說其他人的詩歌是一塊精美絕倫的美玉,那麼林黛玉的那三首詩《詠菊》、《問菊》和《菊夢》就是以這塊美玉爲底的絕世無雙的浮雕。“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黛玉借菊來抒發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懷。她將陶潛引入詩句,既歌頌了菊花的高風亮節,也暗示了自己高潔的品格。整首詩深婉、秀美。只有聰慧靈秀之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詩篇。此外,與《葬花吟》相呼應的《桃花行》,不僅是桃花詩裏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顰兒用強烈的對比寫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爲桃花的命運而悲傷,更爲未來的命運而擔憂。恨卻無力迴天,愛卻不能援手,唯有兩行深情的眼淚。這首詩經過多次換韻,抒發的情感也隨着文字的變換而逐漸推進、深化。這是一個由花人相映過渡到花人交融,達到景爲情設、情爲景觸的藝術效果,最後一氣呵成達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黛玉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雖然是一首詩,卻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種人生,既是悽美的吟詠,也是真誠感情的流淌和激盪。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詩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詩人的獨特稟賦。她的故事,葬花、奪魁、焚稿……都在我腦海裏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邊,那麼真實,比我的鄰居還要真實,還要親切。

恰是這樣美麗而才華橫溢的一位詩人,爲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和純潔的愛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這無疑是讓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無關乎其它,我確早已沉淪在她那些沁潤心靈的詩句當中了!

讀紅樓夢有感2

回憶飛至六年級時,我初讀《紅樓夢》,除了滿盡的悲痛,最大的就是對林黛玉的不滿,一個比較高貴的女子,出身高貴,竟總是在流淌着眼淚、慪氣,沒有堅強的心,沒有樂觀的心態,不論遇到的事情是好是壞,總能勾起心中的悲傷,再一次落淚。

最讓我打動的是這個情節:史湘雲勸賈寶玉讀書作官,被寶玉當場“懟”了回去,這時襲人就忙在旁邊解釋,這個時候寶玉說了這樣一句話:“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帳話不成?若她說過這些混帳話,我早和她生分了”。而這句話就恰好被經過的林黛玉聽到了。當我讀到這裏時,打心眼兒裏對黛玉妹妹高興:這回黛玉一定會十分高興。然而林黛玉聽到這句話後,竟產生了四種感情,又喜又驚,又悲又嘆,她喜的是賈寶玉果然是個知己;驚的是賈寶玉在別人面前竟毫不避諱地誇讚自己;嘆的是自己與他互爲知己,又何必有全玉之說,又何必有薛寶釵;悲的是:父母早逝,無人作主,自己身體又不好,你縱爲我知己,奈何我命薄。她竟又流淚了!

我第一次讀《紅樓夢》時,僅以爲黛玉是一個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心裏不僅充斥着不滿,更有對她的無奈與傷感。

去年,由於學校的要求,我重讀了《紅樓夢》,重讀那個另我心碎的女子林黛玉。

或許是我長大了,或許是心境不一樣了,或許我把她的眼淚看得更真了。我深刻地感受到林黛玉不再是那個愛耍小性子,總是與寶玉吵架而傷心流淚的女子了,不再是那個看到花自飄零,自己就掩面而泣的黛玉。

再次品讀中,我豁然醒悟,她的淚流的不再是沒有意義,而是一個凝聚的過程,是一個靈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個悲劇絕美的體現!

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在一步一步發展的同時,由於要還淚的緣故,伴隨着每一次的哭泣,林黛玉的身體也在一天天地衰弱。縱使林黛玉本身就是一個悲劇的化身,而她自己卻每次都爲其它的悲劇而揮淚如雨。見到她的淚,便不自主地感到紅顏薄命,便不自主地爲她傷心,爲她落淚。

林黛玉,一個神奇的女子。你讓多少人爲你才情讚歎,又讓多少人爲你的悲劇流淚,你又讓多少人爲 《紅樓夢》這本名著而癡迷不已。

林黛玉雖養尊處憂,清高孤傲,但其仍不失天真率性的性格。記得黛玉曾戲稱劉姥姥爲“母蝗蟲”時就有這樣一段描寫:黛玉笑道:“別的草蟲不畫罷了,昨兒’母蝗蟲‘不畫上,豈不缺了典!”衆人聽了,又都笑起來,黛玉一面笑得捂住胸口,一面說道:“你快畫罷,我連題目都有了,起個名字,就叫作《攜蝗大嚼圖》。”從此處可以看出,黛玉亦不全是悲悽哀愁的情緒,她有時亦是幽默風趣的,給人一種樂觀向上的正能量精神感染。

黛玉猜忌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與她的身世有很大聯繫。林家是鐘鼎之家,書香之族,林黛玉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裏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貴族小姐,但其父母早亡,無兄無弟,黛玉小小年紀竟成了個孤兒,家庭的巨大變故嚴重影響到黛玉的性格。再加上黛玉本身多病,就更易於形成猜忌多疑、敏感脆弱的性格。

林黛玉長期生活在寄人籬下的環境裏,由於林黛玉高貴的出身造就了她自尊自強的性格,而又迫於無奈要寄身於外祖母家,油然而生的自卑感是人之常情,而這種深深的自卑感往往需要靠強烈的自尊去掩飾,去遮蓋。由此觀之,我對黛玉的不滿漸漸轉變爲同情、憐憫。

人間有大愛,也有小愛,有大泣,也有小泣。那麼我寧願稱黛玉的愛爲大泣!

讀紅樓夢有感3

目光,碾過的世態百相。安靜,凝固,繁華背後的家族興衰猶如塵土,早已在時光流逝中被風沙抹去,了無蹤跡,昨日的夢囈隱約中透露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初讀《紅樓夢》時我不過是幾歲大的黃毛丫頭,肚中墨汁淺,很快便被書中深奧的語言搞得頭暈腦漲,不打算能夠繼續深入研究下去,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華與喧鬧似乎就成了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多愁善感,寶釵的知書達理,賈母的慈祥和藹,賈政的正直,其他人物的刻薄,自私自利……於當時年少無知的我而言,《紅樓夢》只不過是一本記錄明末清初一戶富人家的興衰榮辱史罷了。

再品《紅樓夢》,隨着閱歷的豐富,視野的開拓,這本書於我,不再僅僅是隻意味着一個純粹的平凡故事,它開始有了更加深遠的寓意,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領悟那背後所蘊含的真正含義,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位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賈府,這是當時集財富,權勢於一身的大家族,正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家族的一切都是如此風光美好,府中那此黑暗腐朽又有誰知曉。寶玉,黛玉,寶釵,湘雲等人,整日待在大觀園中,吟詩作畫,捕蝶賞花,多麼的快活!多麼的風雅!但是這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禮節限制,看似活人又非活人般生活,宛如一隻只牽線木偶,在這種長期的壓抑之下,感情越壓抑便積累的越多,一旦爆發便難以遏制住。

開啟時間的百寶箱,回首那一段纏綿悱惻的戀情,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過去了卻又過不去,初見黛玉,楚楚動人,紅脣皓齒,純真浪漫。相見時的似曾相識,寶黛之間的緣分,在相見的那一剎那似乎早已註定。在大觀園中的,一段情投意合由愛戀由此開始,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上天註定的緣分,卻怎麼也拗不過賈母的一段話。

大喜之日,佳人卻香消玉殞,誰可知當時一怒摔玉只爲伊人。焚稿時,又有誰明白黛玉心中的無盡的苦楚,淚如那斷線的珠子般滴落,而寶玉卻被矇在鼓裏,爲他和黛玉的婚事歡喜不已,兩處氣氛雖有天地之差,卻能異曲同工地表現出兩人之間的愛意。最後,那個眼含淚水的女子隨着詩稿燒燬一同逝去,知曉了一切的寶玉,悲痛欲絕,一夜成長,不再是那純真無知的少年郎,看破紅塵,不久就隨着一僧一道而去,了無蹤跡,而寶釵呢?她雖成了賈府少奶奶,卻失去了情愛,一輩子孤苦悲寂地守在府中,何其悲涼!這裏的一切的一切都結束了……

賈府中國大家族不僅僅是一家族的沒落,更代表着時代沒落與社會風氣的腐敗,代表了作者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脫與悲傷,而寶黛之間的戀情更是對封建禮教的反抗與衝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合上書本,放在心上的《紅樓夢》,喜憂之間盡是魂牽夢吟,聚散過往皆爲沉浮幻境。它孕育着智慧,積蓄着文化;它,展現着藝術魅力;它,透散着醉人的感傷。

讀紅樓夢有感4

淡淡的月光下,一股淒厲的風飄過,幽靈在賈府徘徊,似乎永無寧日。

初讀《紅樓夢》,總覺得它如一瀉千里的月光,淡淡地灑在大自然中,輕輕地、幽幽地,細細品味之後,就漸漸能欣賞出這美妙的月景了。

林黛玉,正如淡淡月光下的小湖一般幽靜、明澈。她嬌弱清麗,總是憂鬱哀婉、孤標傲世,同時她又有着十分敏感、細膩的感情世界。由於父母早亡,她孤身一人投靠到賈府中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這就使她養成了強烈的自尊意識。她得到了賈寶玉的傾心愛戀,不過,這也促使她的悲慘命運了釀成。由於在當時的社會中賈寶玉的祖母、母親爲了家族的利益和寶玉的前途,於是就促成寶玉和寶釵成親。這一切黛玉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到了最後,癡情的黛玉無奈在憂傷中死去。月光還是淡淡的,小湖還是平靜又柔軟,只是籠罩着無比幽怨的氣息。

賈寶玉,像月光靜瀉下的叢林。總想用自己的軀體來接住直瀉而下的月光,但卻留下了昏暗的黑影。他追求隨心所欲的率性生活,雖然幼稚,卻有很執着的清高脫俗。正因爲如此,他傾心憐愛才情洋溢、孤標傲世的林黛玉。他們思想情趣相通,相互引爲知己,但在家長們的周密安排和不知底細的情況下,寶玉與寶釵成了親。終於,寶玉也在悲與恨中選擇了離家出走……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這是何等的悲痛!當時的社會竟然是如此的殘酷!月光還是淡淡的,叢林還是勇敢地接住月光,是那麼的堅決,那麼的執着……

王熙鳳,自然似月光盡情地灑在山川裏,那樣的直率,瀟灑。她是賈璉之妻,有着出衆的才幹並精通權術,也因此成爲榮國府的管家媳婦;她是一個爽朗大度的人,以其談笑風生贏得老少尊卑的喜悅;又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以陰險狡詐的方法逼死尤二姐。但就是這麼一個精明幹練的女人,也有其艱難窘迫之時,她不僅曾遭到罩衣孃的暗算,更經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氣,在賈府捉襟見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體恃強支撐,終於因辛勞力拙而死去。可悲,似淡月朗照山川!

我站在月光下,漫步於賈府之中,思緒也隨月光一同靜瀉:爲什麼是拆離而不是成全呢?爲什麼是屈服而不是抗爭呢?爲什麼是殘忍而不是博愛呢?……太多的爲什麼了,纔會釀成如此悲劇,讓你心無寧日啊!正是這不完美的情節和結構的安排,才凸現出它鮮明的個性、飛揚的靈彩,使它成爲不朽的傑作。

月光還是輕輕地,靜靜地,淡淡的……

讀紅樓夢有感5

疫情期間,我宅在家裏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原著。

《紅樓夢》講述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兩位青梅竹馬的少年,在大觀園中悲悲喜喜數十年的事。賈元春嫁給了皇帝,賈珠死了,賈元春省親,造海棠詩社,寶釵嫁給賈寶玉,林黛玉身亡……。

林黛玉一生一肚子文章,博學多才。她爲了還賈寶玉的恩情,每天都哭數十次。因爲病總隨身,不常出去走動。聽丫頭說,寶玉要娶寶釵,一時心急,吐血身亡。

賈寶玉,因爲出生時嘴裏含着一塊寶玉,所以取名爲賈寶玉。他一生不好學,只要一有空就非得去黛玉那兒不可。

《紅樓夢》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十三回:賈政因聽寶玉最近做了這麼多壞事,很是氣憤,說:“拿寶玉,拿木棍,拿索子捆上!”便叫丫頭找寶玉。這時寶玉可着急了,找不到一個丫頭,突然只見一個老婆子來了,便跑來跟她說:“老爺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緊!要緊!”可這老婆子卻聽成了:”老爺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跳井跳井!”寶玉見她耳聾,就失望起來。只見賈政來打寶玉了。寶玉咬着牙忍着痛,過了一會面白氣弱,身上全是血。王夫人和賈母都痛哭起來。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知道在古代的小孩是怎麼讀書,看哪些文章,還有家裏平常的穿着……。我感受到了古代人,富人的歡樂與窮人的痛苦,也感受到古代科技發展和現代科技發展的區別。

讀紅樓夢有感6

小時候,在家的影響和我的下,我對中國古典名著已瞭解一二,卻惟獨沒有看過《紅樓夢》,至今,我對它的好奇心還仍舊存在。

爲此,我便開始瞭解《紅樓夢》。在我的理解中,我認爲林黛玉的性格孤僻內向,說話心直口快,有時雖然會逗得大家哈哈一笑,但也有讓人現醜的時候。她的性格使別人對他的看法不好,以爲她小氣,愛打小報告之類的。但薛寶釵和襲人就不一樣了,薛寶釵爲人豪爽、大方,不斤斤計較,有小姐之風範。襲人雖然是寶玉的侍人,但也不失禮儀,她爲人善良,在丫環之中像姐姐一樣。黛玉與她們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後來我在詢問朋友後得知,黛玉性格內向,是因爲父母雙亡,寄人籬下,感到很失自尊,也非常寂寞無助。所以,她整天都鬱鬱寡歡。薛寶釵和襲人對人好,是因爲她們聯盟,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很瞭解別人的心思。再加上她們的純樸善良,使別人更加寵愛她們了。

賈寶玉就像是一個呆子,雖然長得俊俏,但是沒有讀過書,外清而內濁,整天只與女孩們玩耍,缺乏大夫風範。

現在看來,我的看法是與賈府上下的人一樣,沒有站在林黛玉的立場上想一起,只是盲目地做出判斷。從此,我便開始同情林黛玉了。但她那一肚子的文章卻是別人無可否認的,如果她生爲男子,便可以考取功名,爲家人爭光添彩了。

《紅樓夢》真不愧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好書啊!

讀紅樓夢有感7

時過境遷,追憶過往。千百滋味,皆涌心頭。

紅樓一夢,夢賈府興衰過往。凡事物必有枯榮之劫。元妃之死,致使賈府失寵,加速了賈府的衰敗過程。猶憶曾經的賈府璀璨奪目,衆人皆以邁入賈府爲幸。殊不知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曾經烜赫一時的賈府早已步入垂暮之年,最終只落得人去樓空,一片淒涼之景。

紅樓一夢,夢金陵十二釵。世人皆知金陵十二釵傾國傾城,才華橫溢,卻很少有人提及十二釵的結局——黛玉葬花,元春暴病,探春遠嫁,湘雲貧病,妙玉失蹤,迎春虐死,惜春爲尼,熙鳳慘死,巧姐成婢,李紈守寡,可兒早夭,寶釵埋雪。紅樓女子們的悲慘又有誰知?

紅樓一夢,夢降姝神瑛悽美慘劇。前世,你爲絳珠仙草,他是神瑛侍者。爲報灌溉之恩,你立誓要將一生的眼淚還於他。今生,你是林黛玉,他是賈寶玉,本是天人眷侶,卻硬生生被封建官僚主義所謂的“金玉良緣”拆開,從此天人兩隔。

紅樓一夢,夢怡紅公子——賈寶玉。銜玉而生,故名寶玉。在你眼裏,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的劃分。你憎惡和蔑視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於受壓迫地位的弱質女流。記得你說過“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你排斥舊社會封建主義的黑暗,一心向往自由平等,可見你並不如那般書生樣的軟弱無能;然,卻想問你一句:倘若你,不能保護羣芳,當初爲何要糾纏不清,任由她們風吹雨打?倘若你,不能保全她們,卻爲何要和她們失了禮數、尊卑,無辜遭難呢?

紅樓一夢,夢瀟湘妃子——林黛玉。千紅一窟,萬豔同悲。你多愁善感,美人如淚。雖然最後你還是悽慘死去,但在世人心中你永遠都沒有輸!你沒有像當時的社會而屈服,想起你《葬花吟》中“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你高潔的來,便是高潔的.離去。一首簡簡單單的《葬花吟》訴出多少情愫?忽記起,你曾坐在涼亭,望着遠方。你,在望什麼?望雙親,望愛郎,還是在望這個陌生的世界。可能,上蒼讓你這時走,是憐惜你的,等你看到紅樓最後物是人非、悽悽蕭瑟的景象,你的淚豈不流得更多,更多?

……

紅樓一夢,夢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紅樓一夢,夢癡男怨女、情比金堅;紅樓一夢,夢功名利祿、過眼雲煙。此書中刻畫的人物恍若就在你我身邊,怡紅公子的才貌雙全,瀟湘妃子的多愁善感,蘅芙君子的渾厚婉轉,風姐的威懾玲瓏,史湘雲的開朗豁達,妙玉的孤傲高潔……串聯着故事,演繹着人生。

紅樓一夢,夢醒時分,面對着這個浮躁的世界,憂喜參半的世界,奈何?

讀紅樓夢有感8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這是中國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開篇詞與結尾詞。說來也是可悲,一本紅樓夢,盡顯人間的心酸。

紅樓夢中真的是一部人間“奇”書。

說它奇,也非是,說它俗,也不然。這本書把人世間的庸俗與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結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這兩者很完美的給攪和在了一起。卻又找不着破綻。

他究竟是從那個地方入手來把這兩者混合的呢?說來很簡單:夢。

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飲了仙茶“千紅一窟”(千紅一哭)喝了仙酒“萬豔同杯”(萬豔同悲)。還聽了仙曲《紅樓夢》。一曲紅樓,暗示了賈府與十二金釵的結局。只有看完全書再返回此章一讀,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讀到這裏,我都不禁感嘆,人生的結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預料的。

而夢醒之後,賈寶玉還是那個賈寶玉,那個任性的少年。並沒有因爲一夢改變自己。此處又從夢中的奇轉爲現實的俗。

另外,很多的夢是託夢。秦可卿託夢鳳姐要小心“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晴雯託夢賈寶玉說她要死了等等。

其實,除了寫出來的夢,還有一些隱藏着的夢。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麼美好的生活!結果到了紅樓夢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淚盡而逝;薛寶釵終身誤,孤身至終。王熙鳳聰明誤,機關算盡。十二金釵,沒有人有好下場。

人生一世,離開後不終是一無所有嗎?人離世後,終究和來到這個世界那時候一樣,什麼都帶不走。一切,純潔如初。

虛幻一世,夢醒之時,萬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讀紅樓夢有感9

說到紅樓夢,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並被列爲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這本書主要記敘了賈、史、林、薜四大家族的興衰。林黛玉和薛寶釵可以並稱紅樓夢中的“絕代雙驕”,她們一個是主人公賈寶玉的兩姨表妹,一個是賈寶玉的姑舅表妹,一個與賈寶玉有“金玉良緣”,一個與賈寶玉有“木石前盟”。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王熙鳳,賈府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她在管。她從小當男孩養,沒讀過書,也不識字,可見她的教育不在於詩書文章,在於管家理事。我記得這樣一句話是描述王熙鳳的:“模樣又極標緻,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竟是個男人萬不及一。”真可謂八面玲瓏。

服侍賈寶玉的女子花襲人也是一個我較爲喜歡的人物。她處事細緻,把寶玉照顧得特別周到,對寶玉是百分之百的忠心,像個大姐姐一樣處處護着他。

大家應該還記得,書中還有個叫史湘雲的人物,她正直、善良,善解人意又樂觀,使得許多人都很喜歡她。在賈府,湘雲的人際關係特別好,她和寶釵一樣寬容、有涵養,和黛玉一樣靈秀,而且她特別愛笑,這一點倒和我有些相像。

我不喜歡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她是一個佛教徒,她想努力做一個賢妻良母,但她把家庭治理得並不怎麼樣,對賈母有欺騙之過,把寶玉喜歡的丫鬟晴雯趕出門後,撒謊說她變壞了。而且,王夫人總怕漂亮的女孩會奪走她的兒子。金釧兒是王夫人的心腹丫環,王夫人剛一發現寶玉和金釧兒說了幾句話,就覺得是大事,把金釧兒趕了出去,致使金釧兒含辱投井而死,後來又用同樣方法讓晴雯抱屈夭亡,逼死了許多無辜丫鬟。王夫人這位母親做得太差。

總之,紅樓夢的人物可謂千姿百態,往深一層含義說,反映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我們可以從小說中清晰的看出社會問題,我們要正確對待、處理這些問題,纔不至於像賈府一樣,到最後“榮華富貴一場夢”。

讀紅樓夢有感10

這尤三姐何等剛烈人,在這回中可着實體會到了。

先是之前,賈璉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賈玲,誰知尤三姐壓根不吃這一套,跳起來站到炕上指着賈璉就是一通大罵,還不帶髒字的那種,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個明白,也不避諱,叫那賈璉嚇得酒都醒了大半——因爲根本想不到是這麼個“潑辣戶兒”。

“這三姐索性卸了妝飾,脫了大衣服,鬆鬆的挽個纂兒,身上只穿着大紅襖兒,半掩半開,故意露出蔥綠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綠褲紅鞋,鮮豔奪目。”又說那一雙秋水眼,再吃了幾杯酒,越發橫波入鬢,轉盼流光。“這描寫的尤三姐可真是風情萬種。她是少有的潑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結合,讓那賈珍賈璉看得欲進不敢,欲遠不捨,真是被尤三姐握於掌中,動彈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興盡後她便攆了賈兄弟二人,自己關門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緣的柳湘蓮。“他是那萍蹤浪跡,輕易不見人影。“可尤三姐說了,這人一年不來,她等一年;十年不來,等十年;若這人死了,再不來了,她情願剃了頭當姑子去,吃常齋唸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這般癡情,爲一段可能永遠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說到做到。

但可惜,癡情兒最終等來的是個悲劇。

柳湘蓮有願定要一個絕色的女子,雖然他後面又說“任憑定奪,我無不從命“,但他到底心裏始終有這個念想的。賈璉讓他留下個定禮,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個心不定的人。柳湘蓮答應得爽快,將他傳代之寶”鴛鴦劍“交去做定禮。”弟縱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斷不捨此劍。“這番誠意,看起來貌似挺信得過。三姐看到此劍”冷颼颼,明亮亮,如兩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來得如此突然,連忙收了,掛在自己繡房牀上,每日望着劍,自喜終身有靠。尤三姐喜這把好劍,更喜她終於找到了依靠、哪怕還並不瞭解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柳湘蓮後來從寶玉那兒得知賈璉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猶豫了起來,他說:“路上忙忙的就那樣再三要求定下,難道女家反趕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來,後悔不該留下這劍作定。所以後來想起你來,可以細細問了底纔好。”看起來柳這番話有點渣,但仔細想他說出這些話也情有可原。對於這樁“天降的婚事”,他總不能傻樂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賈璉不會無緣無故來給他張羅這些。他一個平日常不見影兒的人,怎會隨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後的去處。但他是現在又後悔起來,只能說爲人處世還有些青澀,輕易就應下了,還交出了傳家寶。又比較天真,想着去要回鴛鴦劍,以一個“家姑母於四月訂了弟婦”的看起來就知道是藉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裏聽不出來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來,今忽見反悔,又覺得他可能在賈府中聽了什麼話來,把她當成了淫奔無恥之流,不屑爲妻。

若真是這樣,尤三姐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便將鴛鴦劍親自交還給柳湘蓮,交付一瞬間竟用那鴛鴦劍的雌劍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蓮嗎?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五年的盼望以爲終於要開花結果,可到了卻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誤會成淫奔無恥之流,既然這一朵癡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來紀念,也要叫那柳湘蓮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那柳湘蓮見此,驚得大哭,萬萬想不到是這等絕色、這等剛烈的女子。連哭幾場,昏昏默默,告辭而去了。

最後是一個有些“傳奇”的結局:柳湘蓮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鴛鴦劍,一手捧着一卷冊子向他哭道:“妾癡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報此癡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虛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別,故來一會,從此再不能相見矣。“柳湘蓮不捨,忙於上來拉住問時,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蓮驚醒,似夢非夢。睜眼看是一座破廟,旁邊坐一道士。柳湘蓮掣出那股雄劍,將萬根煩惱絲一揮而盡,便隨那道士去了。

或許是對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對情的困惑,柳湘蓮,這個本是萍蹤浪跡的人,在爲尤三姐的癡情所震撼之後,又消失於天地之中,飄然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