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

學問君 人氣:1.9W

我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堅持到底,決不退縮,下面是本站挑選較好的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範文,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

一、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

《老人與海》雖然故事簡短卻寓意深刻,寫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在第85天的時候發現了一條重量超過1500磅的麻哈魚,並開始了長達3天3夜的搏鬥,大魚才終於筋疲力盡浮上水面,被他殺死,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這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一部英雄主義的交響曲。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故事描寫的老人聖地亞哥是個倒黴的人,84天沒捕到魚,而別的漁夫都把他看做失敗者。但這似乎預示着一場戰鬥的開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發現了一條1500磅大馬哈魚,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鬥到底。他對大魚說:“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後終獲勝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魚之後,考驗卻並沒有結束。魚因爲又大又長,他只好將魚綁在船的一邊。回航時,大魚的血腥味引來了鯊魚一次又一次的襲擊。於是,他用盡一切個人手段來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丟了,他外用舵把來打。儘管結果魚肉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意志。上天似乎會憐惜過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他將厄運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終他的頑強意志卻並沒能得到好的結果,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爲什麼海明威不讓老人最後獲得勝利呢?這樣不是更加能體現英雄的偉大、嗎?老人的故事不僅象徵着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象徵着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在現實中,他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搏擊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貴和尊嚴。遍顧所有的人生,誰沒有經歷過失敗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敗的原因可以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失敗總是一個讓你難以承受的打擊。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希望。我想,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和這種堅韌的人生態度,正是這部作品越來越吸引人的原因,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故事中老人曾說:“不過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讓我想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貝多芬曾經說過:“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征服。”他們說明了英雄的含義,生命的意義。而文中的這句話也點明瞭文章的思想: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從這個方面看,這本書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話,而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勝利在這部小說裏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老人敢於挑戰極限,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不得不讓我們敬佩,他所帶給人類的是一種自信,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老人與海》給予我很多人生啓示。什麼是失敗,失敗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氣爬起來,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遠不要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夢想。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敢於面對挫折,挑戰挫折,戰勝自己,戰勝挫折的人,他們有勇氣完成自己也許失敗了很多次的夢想,這纔算得上是英雄。很喜歡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也瞭解到海明威的生平也有諸多坎坷,經歷了戰爭,經歷了疾病和精神的折磨,其實他一次又一次地勇敢過了,可惜最後,他還是選擇了以自殺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許他有自己的理由,但是他卻違背了《老人與海》中對失敗和英雄的闡述,這是一個遺憾。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對失敗屈服,一旦屈服,那麼所有夢想都不會實現,這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義,我覺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魚一樣,會出現那樣勇敢地去面對,即使沒有成功,也不會因爲沒有努力而給人生留下遺憾,我們也會是生活的強者,我們的生命也會因爲我們付出了努力而精彩。

讀《老人與海》這本書,我感到我渾身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無論是今後的教育道路有多少荊棘,多少挫折,我相信只有有老人那般不服輸的品質,我一定會是生活的強者。

《老人與海》是一本值得去仔細品味的一本書,就象高爾基的《海燕》,能讓我們在暴風雨來臨前獲得勇氣,獲取力量。能讓我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堅持到底,決不退縮,向全世界大喊“我就是英雄!”

二、老人與海讀後感1000字

從讀完《老人與海》開始,我就感覺有一種隱隱的衝動堵在胸口,卻無從辨認它的構成元素,也無法爲它找到釋放的出口。最終得到的卻只是些零散的思想碎片,就讓我將它們一一羅列吧。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上一條大馬哈魚,但魚實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並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到岸上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有人說,《老人與海》的故事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作者借它道出了全書的主題---“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

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誠然,小說中,作者借地亞哥的言行舉止體現了對英雄主義的歌頌,比如聖地亞哥不懼挫折,永不言敗的精神(undefeated spirit),比如他與大馬哈魚的殊死搏鬥,比如他對偉大的迪馬喬的狂熱崇拜。可是到了小說的結局,老人透過搏鬥所得到的結果被鯊魚搶劫一空,只留給他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從老人的話語中我只能感受到消極,無奈和落寞的淒涼,這樣的情節安排,還能說作者僅僅是在歌頌英雄主義的偉大嗎?這是否可以看作對英雄主義的某種反思?書中的英雄主義始於驚歎號,卻終止於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我看來,《老人與海》的故事是一場老人命運使然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也許正是所謂的英雄主義。書中寫到,聖地亞哥把大海看作自己的家,他對大海懷着原始,樸素而深沉的愛,他不僅僅是一個以打漁爲生的漁人,而且是一個把自己的.生命與大海相系的老人。他熱愛海里的每一條魚,每一朵浪花,甚至對海上的飛鳥都有一種出於愛的同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海不僅僅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靈魂的棲息之所。在沒有捕到魚的八十四天裏,他是愉快而不屑認輸的,即便生活再困苦窘迫,他也從不絕望,而是滿懷信心地去面對。然而,在出海的第八十五天,當那條十八英尺長的大馬哈魚出現點燃老人征服的慾望時,他就開始一步步走進自己導演的悲劇。

在與大馬哈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心態是複雜的。他對大魚是有感情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懷有同情的惻隱之心。可是出於職業習慣和自尊心,他又不得不殺死大魚---“我跟你奉陪到死。因爲當漁夫正是我生來該乾的行當。”兩種彼此矛盾的心態源於聖地亞哥一人---一種出於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則是人的社會性。所以,在與大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內心深處正與自己進行着更加激烈和殘酷的心理鬥爭。當然,隨着故事的發展,老人戰勝大魚,這在更深層次上暗示着人的社會性最終征服了本性。

此時,雖然老人在體力,精神和心理上都受到極大折磨,但他終究依靠他的力量戰勝了大魚。可以說,作者對英雄主義的渲染在此時到達了一個高點。然而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作者開始了對英雄主義的反思。大魚的腥味引來成羣鯊魚的攻擊,老人爲了保護自己的戰利品,開始了與鯊魚羣的新一輪殊死搏鬥,悲劇就此發展到高潮。此時,老人的信心已不像之前與大魚搏鬥時那樣堅定,他不斷重複着這樣一句話“我出海太遠了。我把你和我都毀了。”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鯊魚的不斷侵襲,老人最終選擇了放棄——“僅僅希望能夠平安地回到岸上,回到家裏,美美地睡上一覺,和孩子聊會兒天。”那麼,他只是爲了保住自己的戰利品而與鯊魚搏鬥嗎?恐怕不盡如此,他的目的還在於透過捕到大魚證明自己的能力,回擊人們對於他的種種質疑。公共輿論是每個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無法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那麼,作者是藉此歌頌英雄主義的偉大,還是暗含有某種諷喻的意味呢?我認爲是後者。老人以生命爲代價,去換取英雄主義的實現,只不過是爲了滿足得到社會認可的虛榮心。這是英雄主義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