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18W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1

暑假,我讀啦一本書叫《駱駝祥子》主要內容是以一個人力車伕爲主,描寫啦當時舊中國的黑暗,祥子18歲失去啦父母,只好去城裏工作,因爲生活需要,她不得不去做人力車伕,最後他還有了自己的新車,他都預測好啦,以後他會開工廠,有很多很多的車,他每一天都很努力,即使有戰爭的時候他也會出去載人,但不幸的是他遇到啦,一些可惡的士兵,他被士兵抓去,給他們喂牲畜。幫他們哪一些沉重的東西,祥子恨透啦,那些士兵,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

我感覺世界太黑暗,這個有理想有鬥志的少年,最終的下場是如此的慘,整本書,揭示啦那時候的時代是如此的黑暗。

第一章,主要講了祥子攢錢買車的曲折經歷。展現了一個正直,熱愛生活、敢於追求、有骨氣的祥子,寫出了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讚美和鼓勵。在這個黑暗的舊社會的情境下,更能突出那些勞動人民的純潔善良、勤勞刻苦、勇敢正直的良好品質。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道不必這樣嗎?我們應該學習祥子的這種對願望堅持不懈的精神。把這種精神帶到生活中、帶到我們的學習中,我們的學習成績一定會取得非常大的進步。非常優異的成績,讓我們現在就學習祥子的精神吧。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2

祥子實在是一個苦命的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並不是一個完全的真理。在那昏暗的年代,作爲一名車伕,縱有一身的力氣,縱有要強的性格,縱有買車的願望,仍然無法避免地失敗。好不容易用自己的實力賺錢攢了輛新車,卻毫無理由地被大兵擡了走;在曹先生家,就要買車了,卻又被孫無賴搶了走……這些事情都怪誰呢?面對無賴,特別是在法律也救不了你的時候,你又找誰理論?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個人默默地傷心,憤怒。

而祥子還僅僅是那風雨漂搖的動亂年代中的衆多犧牲品,受害者中的一個。這羣像泥土一般樸實,簡單,而又必不可少的人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竇蛾冤》。人類最大的不幸就是學會了顛倒黑白的能力。那些披着崇高外衣的無賴把黑說成白,還那麼振振有辭。是的,這就是命,一個平平常常的車伕的命。在灰暗的統制下,無賴可以橫行霸道。最終的受害者還是像祥子一樣的爲衣食而發愁的基礎人民。

祥子最終變了,變得如此的卑劣,讓人難以置信。但這不全怪他。是的,在年老體弱的時候一個 不留神摔在冷冰冰的地上再也爬不起來是每一個拉車人的宿命。這是一個悲劇,一個腐敗統制的悲劇,一個巧取豪奪的悲劇。

《駱駝祥子》一書,借一個有志青年車伕的悲慘生活,人生,諷刺了當時政府的腐敗,同時告慰了當時腐敗統制下的艱苦的人民。

祥子,苦命的人……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3

最近我閱讀了《駱駝祥子》這本書,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講述了北平城裏活生生“吃人”的一幕。祥子,這麼一個像駱駝似的善良老實而又魁梧健壯的年輕人(這個形象描寫是諷刺嗎?),在不幸的命運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的挫折之後,終於絕望沉淪了。祥子是一個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的人,他爲了自己最大的願望——買一輛車去不斷努力、不斷奮鬥,卻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下失去了生命的希望,最後祥子徹底的被命運所拋棄了。

這是大作家老舍先生慣用的悲劇手法,在悲慘的劇情中灌入悲觀的意識,使得我們讀者身臨其境、近乎絕望了。作者在用自己獨特的文字爲社會底層的人民吶喊(但我認爲這種悲劇的主題和無抗爭的麻木思想,放在廣大讀者羣體中,也只能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呻吟而已,何來吶喊可言)。由此我不禁想到作者老舍本人,他似乎也是一個悲觀的人,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悲劇,並且不留一絲希望,每當劇情出現一絲曙光,又總被作者無情掐斷。但是他的這種殘忍卻能在小說中轉變爲社會的殘忍,使得讀者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當時社會的無比黑暗。

整個小說其實講述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描述的是一個社會的黑暗面、一個時代的悲劇,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沒有前途,個人會有什麼前途。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4

祥子原來是一個懷着美好夢想的青年,因爲亂兵搶走了他的車,他就抗爭了,他又做上了車伕,原本生活可能就有了希望,可他作爲一個普通的人力車伕,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社會昏暗的漩渦,他絕望了,墮落了,他爲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祥子就這樣成了一具行屍走肉,最終就成了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說實話,我們不能過多地去責罵駱駝祥子,畢竟能自始至終都與命運不屈抗爭的人是極少數的。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爲什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這纔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他爲什麼會墮落?因爲她絕望了。他對什麼感到絕望?是社會的黑暗。因爲軍閥混戰,不管人民死活,導致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民不聊生。這種時候最容易發生人間慘事,駱駝祥子就是統治階級爭鬥所導致的一個犧牲品。我想這段日子一定會被老一輩人所牢記的。

我們正生活在國泰民安的時代,但我們也應該去了解那段歷史。我們應去正視黑暗的歷史,從悲慘的教訓中獲取寶貴的經驗,這樣我們才知道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纔會好好學習,將來爲祖國繁榮獻上自己的一份力。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5

暑假我看了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深感當時社會的黑暗、正義的沉淪、民族的墮落和人性的扭曲!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悲慘命運。祥子剛來城市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於是他憑着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於如願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黴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覆了三次,祥子徹底墮落爲城市的垃圾。

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對生活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爲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

祥子爲了自己夢想的美好生活,像駱駝一般的得積極和堅韌,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就是因爲他不安於現在自己這樣卑賤的社會地位。

但是,一旦社會的地位有貴賤之分,那麼,處於卑賤地位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成爲擁有尊貴地位的“老爺”!

祥子一生有三次大波瀾,一是自己辛苦買的愛車被亂兵搶走,二是爲了虎妞的喪事不得不把愛車給賣了,三是小福子的自殺。這三次大波瀾,使祥子逐漸地放棄了人生的理想,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否定了自己的價值,開始遊戲自己的人生,開始吃喝嫖賭,他最終的結果也就不得而知。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6

老舍曾稱它爲“自己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它就是《駱駝祥子》。

故事的主人公叫祥子。他來自鄉間,由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來到城市。他習慣於個體勞動,同時又渴望有一輛像土地那樣靠得住的車。買車,做個獨立的勞動者,這是他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給了祥子實現志願的機遇,經過三年奮鬥,他買上了車,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搶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擁有自己的一輛車的夢想,儘管他對自己的追求不無懷疑,但仍然不斷振作,然後再繼續奮鬥。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內容。而這搏鬥的結局,是以祥子的失敗告終的,他終於未能做成擁有自己一輛車的夢。老舍說“他沒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個勤勞善良的農村青年,就這樣被改塑爲一個行屍走肉般的無業遊民。

如果,祥子是知難而退的懦夫,那麼接下來的這位澳洲殘疾人就是幸運勵志之神——力克·胡哲。

胡哲,是一位先天海豹肢症患者,連他的媽媽也在生下他後一度消沉,想把他拋棄。但是他從未自暴自棄,在與病魔抗爭中,他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笑對生活。他學會了游泳。下棋。計算機。衝浪以及寫字等在正常人看來是多麼簡單小事。他的事蹟成爲了人們的勵志的榜樣,成爲了真正的“生命的奇蹟”。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7

說是要寫讀後感,便又挑了《駱駝祥子》來讀。上一次讀它,應該是在初二的時候,這一次讀罷,所獲得的感受與那時的明顯不同。

翻出那時候的作文字,看着自己公正的小字:“祥子好像是我的哥哥,很心疼。”“爲什麼好人沒有好報?”憤憤的文字,滿篇文章都在替祥子抱着不平。“憑什麼命運總在祥子有了盼頭的時候給予他打擊?”小福子,虎妞,曹先生,劉四爺,命好的命壞的,善的惡的,北京的舊社會的黑暗與不公,都落得一個“命”字上。

我那時把一切都推到了“命”對祥子的不公。像文中的祥子,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終是把一切歸結爲“命”,再也不與這強大的敵人相抗爭。好容易攢了的車子,被大兵奪了去;有了合適安逸的工作,卻又因橫禍被騙去了僅有的賣駱駝的錢;想要從頭再來,偏被虎妞糾纏;被拖垮了身體,放任自己沾染從前最不屑的惡習。最後是小福子的死,徹底打破了祥子想要與命運抗爭的決心。經歷過一切的祥子,變得如行屍走肉一般。要不是最後的那句“駱駝”,我一直不敢相信,那個連求生意識都沒有了的人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祥子。

關於《駱駝祥子》的讀後感8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人力車伕祥子年輕健壯,來到了北平。他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能擁有一輛自己的車。他爲了這個目標努力。終於,他買到了屬於自己的車。可他的車不久被一羣大兵給搶走了。可他不氣餒,努力掙,又攢夠了錢,可又被可惡的孫偵探給騙去了。祥子終於對社會產生了懷疑。

感情上,祥子被迫娶了又老又醜的虎妞。婚後,祥子又買了輛車,可不久虎妞難產死了,無奈,祥子只好賣了車,把虎妞給安葬了。這一系列事件使祥子不再相信社會。漸漸地,他變成了一個生不如死的行屍走肉。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爲舊社會時底層人民感到可悲。在這個出了無數英雄的民族裏,爲何還會有如此悲慘的現象。因爲那裏的人們心靈已被麻木要,沒有了人之常情,取而代之的是欺騙、貪婪、懷疑……祥子變成了行屍走肉並不是偶然,導致這件事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人們沒有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想方設法地獲得錢並壓榨下層人民。而下層人民往往手無縛雞之力。上層人民獲得的是錢,而下級人民獲得的卻是對黑暗社會的無奈與嘆息……

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舊社會的不會,實爲好書。《駱駝祥子》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