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

學問君 人氣:4.2K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1

童年是多彩的,是美好的。每個人都喜愛童年,珍惜童年,寫童年數一數二的就是《城南舊事》了。在課本里那個在大樹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可愛的小英子,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也回想其自己的童年。

童年如畫,把點點滴滴的微笑收集起來,放在孩子的白紙上,使它脫離了潔白,變成了一副一生都珍惜的畫卷。童年如流水,從叮咚的泉水,變爲涓涓細流,再進入實踐,成熟的知識的海洋。《城南舊事》生動有趣,雖然不是我們現時代的童年,但卻有着同樣的樂趣。拿起書,沉浸在作者的童年往事中。看着那天真無邪的英子,與惠安館的瘋子做朋友,與衚衕裏的賊相互談笑,也只有一個孩子才能幹出來的事兒。還有蘭姨娘,宋媽,各種景色和人物都是那麼有趣,也讓我體會到不同人的生活和苦衷。爲了供優秀的弟弟讀書而去偷盜的賊,也只有向英子這麼個小女孩纔會說出自己的感想。

城南的舊事也讓我想起幼年時的事,學習金魚嘴巴一張一合的傻事彷彿就是從前的自己。我還想用擀麪杖把一張照片擀成大海報,也只有那時的榆木腦袋纔想得出來。天真和童年成了正比,讓它們倆成好朋友吧,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真無邪的。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本豐富多彩,同時又與衆不同的城南舊事。翻閱人生的書本,讀起那不一樣的城南舊事是每個人的喜愛。那將是一本多麼精彩的童年畫卷啊!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2

假期,我再次閱讀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也再次沉浸在這本書裏了。英子、爸爸、媽媽、宋媽、秀貞、妞兒、草叢裏的小偷、斜着嘴笑的蘭姨娘……這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作家的筆下活靈活現。

我最喜歡《惠安館》這一章。童年雖短暫,卻是充滿了情感。這使英子和他人口中的“瘋子”——惠安館裏的秀貞成爲很要好的朋友。因爲小英子是善良、單純的,她願意接近秀貞,瞭解秀貞。她知道秀貞的經歷,對秀貞產生同情心。

其中還有一個片段,我覺得十分有趣:宋媽是順義縣人,她也說不好北京話,她說成“惠難館”,媽媽說成“灰娃館”,爸爸說成“飛安館”,“我”隨着衚衕裏的孩子說“惠安館”。到底哪一個對?“惠安館”這個名字,在小英子的腦子裏,變得有趣極了。

因爲童年本就是充滿了童趣的。像清澈的溪水、千變萬化的雲朵、樹林裏的鳥兒、盛開的鮮花……

我的童年也有一些有趣的事兒發生。記得我四歲時,一天晚上,一家人去餐廳吃飯。上菜前,服務員給每人端了一份芥末。那芥末擠得很漂亮,看起來像迷你的冰淇淋。我不知道是什麼,就是看了很想吃,就問:“那是什麼,好吃嗎?”

姐姐說:“你拿筷子蘸點試一試先。”姐姐也讓我吃,應該也挺好吃的,貪吃的我就拿筷子蘸了一粒米大小的芥末,塞進了嘴裏。品味了會兒,感覺舌頭一陣刺痛,一股氣從鼻子衝出來。我立馬把筷子扔一邊,然後辣得蹦蹦跳跳,眼淚不自覺地流了出來。大家看了我的“舞姿”,都情不自禁地笑我,我也只好跟着苦笑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會哈哈大笑。

童年,因爲單純,所以快樂。因爲快樂,所以令人難忘。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3

感謝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聽書軟件讓我重溫了一次城南舊事,再一次深陷其中。

我想,妞兒應該就是小桂子的吧,秀貞應該會找到思康的吧,然後秀貞便再也不瘋了,而妞兒也再也不會招她養父的毒打了吧!可是,可是如果思康已經娶妻了呢?

我想,那個蹲在草地裏的厚脣男人,也是個好人吧,他弟弟讀書可厲害了,每次都能考第一呢。他如果讀書的話,肯定也是很厲害的呢,他會聽英子的我們看海去呢。後來他應該是見到海了吧,和弟弟去的吧。

我想,媽媽一定是知道蘭姨娘的吧,他們不是說女人的直覺是最準的嗎,只是媽媽該怎麼說怎麼做呢?還是英子知道德先叔,自小就當媒人了呢!

我想,宋媽經歷了太多的相聚分離,苦痛掙扎了。她給小栓子改的許多衣裳,他一定是知道的吧,她給小丫頭子做的褂子也一定會被穿在身上的吧。宋媽真的會和丈夫一起走的嗎?她回去能看到小栓子嗎?能抱一抱小丫

頭子嗎?還是他們會有一個小小栓子或者小小丫頭子嗎?如果是現在,宋媽會不會不走了呢?

我想,人是不會老,不會死的吧!如果會老,爲什麼爸爸就永遠的停留在英子的十三歲了;如果會死,那爲什麼總有人說撈不死呢?他們說,人死後還有魂的呢!不知道爸爸的魂有沒有看到英子畢業了,拿第一了呢?

不知道,秀貞,妞兒,蹲在草地的人,蘭姨娘,德先叔,宋媽,小栓子,小丫頭子,爸爸他們都還好嗎?不知道他們是否看見英子長大了呢?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4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耳熟能詳的曲調再次迴響在我的耳畔,我彷彿又看到了學駱駝吃草的小英子、瘋瘋癲癲的秀珍和身世可憐的妞兒……

《城南舊事》是我看過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名著。它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寫了小英子用她童真的雙眼,觀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惠安館”“我們看海去”“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些故事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讀完這部書,我好像長大了。

拿起《城南舊事》的時候,書中的一切是那麼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駱駝隊和緩緩而逝的歲月完美結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最讓我感動的是文字之間盪漾着的一種淡泊與純潔。在半個世紀的離別中,城南的落花依舊,然而飄零的,只是人們記憶的碎片。

看罷,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爲它不刻意表達什麼,只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緩緩訴說着一個孩子在老北京的所見所聞。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一樣,那樣的不疾不徐、溫厚醇和,那樣的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兒,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它就是童年的一朵花。

童年如花,增長一歲,花瓣便落下一片,等花瓣落光了,我們的童年時代,也就隨着落花,順着流水,漸行漸遠,漸行漸遠……

全文的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我感觸最深的一章,寫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那種影響自己一生的最真摯的父愛。“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帶着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一樣。”當我讀到這兒,就明白父親不能看着女兒上臺做代表,僅僅以一朵夾竹桃襯托女兒渴望父親去看的心情。小英子一直以來都把父親的話銘記在心裏,努力拼搏。文章寫英子父親病危,以花暗示了父親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英子不再逃避現實,她鎮定地接受了事實,決定擔負起幫助家人的責任。

文中以“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結尾。是呀,長大了就得有擔當,長大了就意味着不再讓人擔憂。雖然幼小的肩上還無法完全扛起沉重的擔子,但是,我們已經長大,已不能再任性,已不可以再躲在父母身後享受溫暖,已經可以獨擋一面——我們,已經長大!

驀然回首,滿地零落的花瓣兒,訴說着盛夏的情懷……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絲懵懂,多了一份緬懷。落寞之後,那清越悠然、古樸婉轉的音樂仍在耳畔縈繞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5

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叫《城南舊事》,讀後我感觸很深。

這本書裏有,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蹲在草叢裏的厚嘴脣小偷,漂亮愛笑的蘭姨娘,井邊的小夥伴妞兒,爸爸的好友德先叔,和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媽以及最後因肺病去世的父親。

當讀到主人公英子在冬陽下看駱駝咀嚼食物的情景,自己的嘴也不由得動了起來的時候。我體會到了:英子童年時的樣子,也看到了童年的天真與幼稚。英子還想把駱駝的毛給剪整齊了。好天真的想法。

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繼續往下看。可是卻讓我感動的流下了眼淚。英子的好朋友妞兒與和和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母女相認,就在她們母女去找妞兒的爸爸時,卻被火車給撞了,可憐的母女,沒有一個人活了下來……我的眼淚滴在了這頁書上面。我在替他們惋惜。

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了,家裏就英子最大。這年英子12歲。這天也正是英子畢業的那天。她在心裏默唸: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英子要承擔起照顧家人的重任。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着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英子12歲了,我們也12歲了。英子要撐起這個家,我們在這個家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我們在爸爸心裏是個寶,英子失去了爸爸,看了這樣的描述,我們還會氣我們的爸爸媽媽嗎?

童年是美好的,是快樂的。而英子童年的道路卻是坎坷的,我們要珍惜童年,珍惜時間!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童年的可貴,時間流逝的快。現在,我已經六年級了,即將告別我快樂無憂的童年。

再見,童年!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6

我一向對名著不太感興趣,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將其冷落在旁。《城南舊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敘述將我領進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動人的真摯敘述中抒發了對童年的緬懷和對人間溫暖的呼喚,不但寫得親切動人,而且每個故事都能令我思緒起伏,多種交集的感覺同時在心頭涌現。

《城南舊事》中滿含着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着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羣、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這部作品由五個篇章組成: 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及爸爸的花兒落了,全文由一個人引起 — 英子,以她孩子般純潔的眼睛來看在北平生活的點滴,記載着英子七歲到十三歲的成長經歷,旁觀着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憑着她微妙的記憶,將年幼時圍繞她發生的生活舊事記錄下來。

英子的世界是單純的,充滿疑問的,她從不在自己的世界裏上鎖,總是任由人們進進出出。所以她和被人們認爲是瘋子的秀貞結下了友情,三天兩頭的往惠安館裏鑽;她和“小偷”寫下承諾,甚而認真地聽着“小偷”的故事;她愛着自己的奶媽,望着她離去,英子傷心難過。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我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雖然很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

這本書的每一篇到結尾,主角似乎總是離開英子,像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我們看海去那個小偷,奶媽,最後連她的爸爸也離她而去了,當時她才小學畢業呢!看着無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爲本書畫上句點。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爲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爲她不刻意表達什幺,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紹它自己。那樣的不緊不慢,溫厚淳和,那樣的安靜祥和,彌久恆馨,那樣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之心。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7

讀完文章,我突然對林海音感到好奇。爲什麼她可以時隔多年還清楚記得自己的童年,甚至是每一段對話?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連發生的事情的大概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幾件最近提起過,比較大的事情,而且也只能記住大概。比如我知道大概在20xx年的時候去雲南西雙版納遊玩過,但是遊玩了什麼、怎麼遊玩的早就忘記了。可見林海音的心細。我們現在記住童年瑣事的唯一辦法就是靠寫日記了。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童年,也許幾十年後,我們童年居住、曾經去過的地方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找不回最初的感覺了,也就只能靠照片、日記懷念過去了。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8

除了電影中無法表現心理活動、“蘭姨娘”部分被刪除之外,電影還有一些改動。比如在“惠安館”部分,對秀貞爲何發瘋作了解釋。是因爲思康叔說是去幾個月就會回來但最終一去不回,再加上秀貞剛生下小桂子,在自己熟睡的時候,孩子被父母偷偷抱走,丟在城門下了。思康叔一去不回的情節,在電影中卻被改成思康叔被好些人帶走了,“外頭風聲很緊,北大已經抓走不少人,等着過堂呢!”這讓電影增加了一份政治色彩,也許是爲了突出表現當時社會的黑暗吧。另外,文章和電影在這一部分結束時都有秀貞和小桂子一起趕火車的內容。如果像這樣更改了故事情節,秀貞也就知道思康叔去了哪裏了,也就不用趕火車了。但秀貞最後還是趕火車,這和前面的情節矛盾。所以無論怎麼說,這種改動都是不合理的。

原著和電影的區別主要就是這些了,下面要說的就是對原著的理解了。

英子是一個善良的小女孩。她第一次見到妞兒,看到妞兒被別人逼唱歌,打抱不平,拿過妞兒手中的碗,對人說:“憑什麼?”後來,英子得知小桂子的脖子上有一塊胎記,立即幫秀貞尋找小桂子。最後冒着大雨帶着妞兒——也就是小桂子來到秀貞家中,後來英子因此發了高燒,昏迷了好幾天才醒過來。

英子還是一個天真的小女孩,這是她最突出的特徵。當人們都遠離惠安館的秀貞,說她是瘋子的時候,唯有英子不怕她,走上前和她交流、玩耍;當人們都在議論盜賊每天偷家裏東西的時候,唯有英子在草地裏見到了那個善意的賊,並且和他交爲最好的朋友,說自己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壞人。後來自己無意中揭露了賊的身份,讓賊被抓走了,甚至差點流下眼淚。

英子更是一個聰明的小女孩。這也許和天真的小女孩矛盾,但是的確是這樣的。英子用孩子的眼光就能看待複雜的世界,的確很聰明。這大概就是爲什麼《城南舊事》在回憶童年的同時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的原因吧。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9

上週一(指20xx年2月24日),我們學習了《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它選自林海音的著名作品《城南舊事》。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篇幅不長,因此老師在第三天,也就是上週三,佈置了閱讀《城南舊事》的任務。同時在第三天上午的兩節連續的語文課(作文課)上,老師給全班同學播放了《城南舊事》電影版。回家之後,我閱讀了《城南舊事》,發現電影與原著相比有一些增減。

《城南舊事》共分六個部分,分別是“冬陽童年駱駝隊”、“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其中第一和第六部分內容很少,只是一前一後的總結性文字。中間四個部分是主要內容,每個部分各講了一段故事,每段故事都有一箇中心人物。“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10

走過院子,看到那吹落的夾竹桃,我默唸着: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合上《城南舊事》,我沉浸在英子的童年歲月裏無法自拔,那一個個悽婉的小故事令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分爲《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個部分,描寫了英子七歲到十三歲時住在老北京城裏發生的事。其中我最喜歡《惠安館》這個故事了。

《惠安館》講的是在椿樹衚衕裏有個女人,人人都稱她瘋子,純真的英子卻與她成爲了朋友,隨着她們友誼的發展,英子瞭解到;瘋子原來叫秀貞,秀貞被男朋友拋棄了,狠心的母親還把她的孩子小桂子扔在遙遠的齊化門。於是英子決心幫秀貞找回孩子,正在她尋找之際,發現妞兒的經歷和小桂子一樣,妞兒或許就是小桂子。於是英子偷拿了母親的一隻金手鐲,帶着妞兒交給秀貞。秀貞萬分開心,帶着妞兒和金鐲子準備乘坐火車去找男朋友……大家都希望她們能找到幸福,但事與願違,秀貞母女卻葬身在火車的巨輪之下。

秀貞與妞兒的悲劇令人刻骨銘心,在這本書裏還有許多這樣的小人物:斜着嘴笑得蘭姨娘,騎着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還有藏在草堆裏的小偷。這些人和事,都形象的反映了當時老北京的人情風貌和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也閃爍着勞動婦女們的善良、勤勞的光輝。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哼着這首悲傷的《送別》,我心中感慨萬千。這不僅僅是一部小說,還是一部英子成長的紀錄片,那些點綴在英子成長道路上的人和事,就這樣悄悄的遠離了,但卻深深地烙在她的記憶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舊事,那就是我們的童年,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成長印記。

有關城南舊事的讀後感作文11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英兒時親生體驗的故事,長大後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來紀念兒時的故事。書的扉頁上還寫着她的話:“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第一章上,作者開門見山先寫了她在北京的生活,一家人還不太會說北京話而搞出笑話。作者和保姆宋媽到街上買菜認識了“瘋子”,還和北京孩子成了朋友。最後竟得知朋友是“瘋子”的女兒!在去火車站時昏倒,醒來以後在醫院裏,媽媽爲了作者忘記以前的事就搬了家。

作者搬到了新家,也開始上學了,她最喜歡的一課就是國文書上第26課《我們去看海》。一次在幫同學撿東西的時候碰見了一個大人,大人對她很好,還送禮物給作者,作者卻不收下,後來就再沒見過這個人。

最後,作者的爸爸去世了,她認爲自己真的長大了。

我讀完這本書,我認爲作者敢勇於幫助別人,“瘋子”希望作者能找到她的孩子,作者就一直記在心裏,知道朋友是“瘋子”的孩子就把朋友帶到了“瘋子”家讓她們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