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蒲松齡還是清代茶學家

學問君 人氣:2.48W

導語: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松齡還是清代茶學家

《聊齋志異》不是科舉失意的蒲松齡唯一的傑作,他對中國茶和養生學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個時代北方地區爲數不多的茶學家。蒲松齡寫的《藥崇書》,專講茶藥的養生與健身。

言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本人有幸,與這位諾獎得主同屬昌濰地區,兩家相距不過20多裏地,很多習俗相近。比如講故事在我的老家濰縣(現在通稱濰坊了)叫做說故,而聽別人說故是我記憶中曾經激動人心的娛樂項目。

在村裏,農閒時節沒事的時候,就三五成羣地去聽老人說故。現在想想,老人們說的故其實是一些小說的章節片段,既有《三俠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裏的智慧,也有《紅樓夢》、《金瓶梅》裏的男女之事,還有《封神演義》、《聊齋志異》裏的鬼神女妖。那會兒這些都是書,能看到的農村孩子不多,在娛樂生活十分貧乏的年代,口口相傳,是很重要的傳播手段。說故的人都是一些在外混過的人,他們未必有什麼文化,也不一定看過這些書,估計也是聽別人講過的故事,聽得多了他們也就記在了心裏。有一位論輩分我該叫老媽(老奶奶)的`鄰居,她姓蔡,村裏人不分年幼都習慣喊她“老蔡”。老蔡人高馬大,而且還是大腳,在她那個歲數的人中算另類。她家裏掛着一張自己年輕時的照片,還是彩色的,招徠很多人去看。回想起來,依稀可記老蔡年輕時的與衆不同。當然還有她說不完的故。今年回家和我的侄子還說起這事,小我近20歲的他都是記憶猶新,可見老蔡的故事影響在我們那裏有多大。

老蔡說故一是繪聲繪色,聲音不大卻是引人入勝;二是連續性強,說大半晚上不帶間斷;三是說故之前先沏一壺茉莉花茶,聞着茉莉花香,聽着老蔡老媽說的故,真的是寒冷的鄉村裏一把暖人心脾的火把。所以每到晚上,她家的人特別多,都是來聽老蔡說故的。她一生並不順暢,自己沒有孩子,抱養了一個小姑娘長大後嫁到外村,年紀大了的老蔡也跟着女兒走了,聽說已經過世幾年。

開車路過淄川時,順道拜訪過故事大王蒲松齡的老宅子,也想起老蔡最愛說的故就是《聊齋志異》。老蔡說故時衝一壺茶自己喝,她喜歡說小孩不能喝茶抽菸。蒲松齡則是每到天暖和的時候,就在他老家蒲家莊村頭的柳泉邊,擺上茶壺攤,供路人飲用品茗。他讓人喝茶不是白喝,甭管路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要喝茶就必須講一段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者是自己老家的奇聞異事。烈日炎炎,長途跋涉的路人早已口乾舌燥,見了這柳泉衝出來的茶水,那還不是連喘氣都顧不上,端起碗來就喝。可是,不講故事蒲松齡就不讓喝,又實在沒故事講,路人便胡編亂造,什麼鬼神女妖,天上地下地胡謅八扯一頓,喝夠了茶水,溜之大吉。《聊齋志異》怎麼來的?是蒲松齡用茶水換來的。當然,茶客路人所能講的只是一些素材,最後成書還得靠蒲松齡的妙筆生花。蒲松齡科舉不行,雖然刻苦好學,就是屢試不第,在不快中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寄託放在了《聊齋志異》這本書上。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人到暮年,蒲松齡終於大功告成。“孤憤之書”與廣大讀者見面,實屬不易,不知道做塾師的蒲松齡先生拿出多少錢買茶,也不曉得多少路客喝過他的茶,一部偉大的《聊齋志異》就誕生在柳泉邊的茶攤上。

文史大家馬瑞芳先生說,蒲松齡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應該先莫言拿到諾獎,可惜諾獎晚,否則,山東就有兩位諾獎獲得者了。記得2010年春天一個細雨濛濛的上午,馬瑞芳、牛運清、劉玉堂、許晨諸先生及本人,一起來到《聊齋志異》的誕生地蒲家莊的柳泉邊,暢聊即將在南非舉行的世界盃。沾了點仙氣,大家把世界盃聊了個天翻地覆慨而慷,促成了那年夏天齊魯晚報聊齋世界盃的誕生,我自妄稱現代版的《聊齋志異》。

其實,《聊齋志異》不是科舉失意的蒲松齡唯一的傑作,他對中國茶和養生學的研究十分到位,他是那個時代北方地區爲數不多的茶學家。蒲松齡寫的《藥崇書》,專講茶藥的養生與健身。他說菊花有補肝滋腎、清熱明目以及抗衰老的效應。桑葉則可疏散風熱、潤肝肺腎、明目益壽。枇杷葉性溫、苦澀,能清肺下氣。他把這幾種東西分別配以蜂蜜,用熱水衝開,如同喝茶一般,每日堅持,效果明顯。還可以將三種一起配上蜂蜜沖泡,四者合一,互爲補充。蒲松齡在柳泉邊擺的茶水,估計就是這樣的藥茶。屢試不中的他也沒什麼錢去買茶,就自己動手在院子裏開荒種樹栽菊花,引來蜜蜂採花釀蜜,爾後佐茶待客。一生鬱悶,家境困苦的蒲松齡或許是堅持喝自己配製的藥茶,活到75週歲,寫完《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