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B2B電商供應鏈金融賺錢方式

學問君 人氣:7.88K

供應鏈金融有利可圖而又不過度增加融資方負擔,高槓杆是一定本金投入能撬動較大資產體量;標準化是指用於融資的抵押品(抵押)相對標準化,有公允市場,即便出險,也能快速出清。如果同時具備五大要素,則供應鏈金融水到渠成。下面是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B2B電商供應鏈金融賺錢方式,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B2B電商供應鏈金融賺錢方式

1、搶灘金融服務空白

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社會頑疾,在經濟換擋期,尤爲如此。擴大再生產,要麼透過內生式積累,要麼借道民間高利貸。年化8%-20%之間的融資成本,成爲傳統金融的盲點,也因此成爲金融創新的主戰場。

供應鏈金融最大創新在於填補8%-20%的融資利率空白,開啟中小企業融資閥門。理論上銀行是中小企業最理想的融資對像,成本在6%-8%之間。但從收益風險配比角度看,銀行更願意將資金大門向大型企業敞開,而不願承受過高風險。

中小企業被迫轉向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的平均利率在27%左右,高企的融資成本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減少了中小企業的投資,不利於整個供應鏈的發展。

8%-20%融資服務的空白,背後折射的是金融服務的結構性缺失,以及社會資本對中小企業所要求的不合理的過高風險補償。

和傳統非銀機構相比,供應鏈金融具備太多優勢:

1)供應鏈金融依託在產業多年的浸淫,風控端天然具備優勢;

2)如果說非銀機構做的是純粹金融,則供應鏈金融則是在試圖構建金融生態;

3)在供應鏈金融體系中,各非銀機構均成爲體系中一部分;

4)供應鏈金融本質上屬於大數據金融,延展性更佳。

2、痛點孕育變革

宏觀經濟下行大背景下,中小企業生存狀況堪憂,尤其是融資難問題更爲突出。一直以來,由於信用缺失、固定資產等抵押擔保品少、財務資訊不透明等,中小企業的融資是個頑疾,近年來儘管國家出臺了多項舒緩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舉措,但銀行等主流資金供應方惜貸現象仍未有效改善,中小企業要麼透過內生積累,要麼高成本透過非銀行金融機構獲得資金。

中小企業痛點:融資難、融資貴、融資亂、融資險。多層次金融市場的缺失,使得中小企業暴露於無主流金融機構覆蓋的尷尬境地,中小企業融資也多是“富貴險中求”,融資成本高企,且相應金融服務機構散、亂,對中小企業穩定經營造成重大影響。

從另一方面講,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仍是一片尚未被充分開發的大市場,新的金融模式、新的技術應用都可能徹底啓動行業崛起閥門。

除了融資難,中小企業資金亦受到行業擠佔:

1)營收賬款總規模超16萬億。以供應鏈上游企業爲例,截止2012年應收賬款餘額已經達到16.6萬億,中小企業現金壓力巨大;

2)賒銷期的延長。根據《2014科法斯中國企業信用風險報告》,2013年31.7%的企業賒銷期大於60天,明顯高於2012年20.3%的企業佔比,總體信用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

3、核心企業“轉型痛”

中國正處於經濟的換擋期,行業產能過程、轉型壓力自不必多講,但就產業中企業來講,由於自身優劣勢稟賦不同,在轉型大潮中表現出不同的訴求。小部分掌握了產業核心資源的企業,希望利用金融業務將其在行業中長期建立起來的優勢變現;大部分中小微企業則對解決融資問題具有更強的偏好。

無疑,供應鏈金融對整個產業鏈的再升級都是戰略級突破口。

產能過剩已經成爲行業性趨勢,核心企業亦未能倖免。如:

1)粗鋼產能利用率2014年降到最低點70%,產能嚴重過剩;

2)截至2015年1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負增長4.23%,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在行業性大趨勢下,核心企業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

4、直擊痛點,多方共贏

1)核心企業切入供應鏈金融,構建新的優勢領地,其掌握的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將充分發揮優勢;

2)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的穩定資金,爲主業提供持續動力;

3)第三方物流企業業務量上升,同時個別優秀企業亦可透過物流、倉儲建立的優勢切入供應鏈金融業務;

4)透過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和拓展,電商平臺價行業層面無阻力,供應鏈金融的生長將極爲舒展。行業趨勢總是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發展,供應鏈金融無論對於核心企業還是中小微企業,乃至物流企業都具備明顯的益處,利益的產生並非存量之間的博弈,而是增量的創造。同時互聯網的發展更爲供應鏈金融提供了難得的時代背景,多方共贏提供充足動力。

供應鏈金融如何開展?結論極其簡潔:核心企業的“轉型痛”創造供給,中小企業的“融資痛”創造需求,而兩者的碰撞必將催生出新的藍海業務。

供應鏈中主體將至少在以下方面獲得益處:

第三方物流企業發揮上下游橋樑優勢,拓展自身業務空間。物流公司具有專業的貨物存儲管理、豐富的買賣雙方的交易資訊,在存貨抵押爲主要形式的供應金融中具 備優勢,如倉單質押授信模式,物流企業具備充足的優勢。物流企業亦可以透過搭建互聯網交易平臺,更深入的滲透供應鏈金融。

與其他業務一樣,供應鏈金融誕生於國外,在美國發揚光大。自然的,美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歷程、行業空間成爲了國內分析的對標。但美國的經驗在給予我們啓示的同時,也未免會帶給我們一些誤導性結論,特別是對國內供應鏈金融未來空間的辨析上。美國供應鏈金融的滲透率並不一定能很好的代表中國未來空間,這取決於供應鏈金融的戰略地位、時代背景、技術應用的不同稟賦,畢竟世界總是在變化。

美國的啓示

美國供應鏈金融產生於19世紀末,時值美國工業全面超越英國、德國成爲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之時。從模式上講,美國供應鏈金融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銀行爲主導的金融機構向產業的滲透。這一時期,金融監管相對寬鬆,銀行爲代表的金融企業開始向傳統產業進行滲透。產業鏈中企業融資則更加依賴於已經滲透進來的商業銀行。本質上講,這仍是發展不完全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商業銀行對於產業鏈上下游把控力的優勢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第二階段:核心企業登上供應鏈金融核心舞臺。美國金融監管趨緊後,金融機構向產業的滲透開始受到限制,供應鏈金融模式面臨變革,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隨着核心企業實力的上升而最終確立,核心企業成爲供應鏈金融的核心。這種模式下,核心企業具備了信用優勢和業務資訊優勢,紛紛成立金融部門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如UPS成立UPS Capital、GE成立GE Capital,產融結合切入供應鏈金融。

第三階段:核心企業模式遇到天花板。進入21世紀後,美國供應鏈金融模式發展日趨穩定,甚至出現負增長。供應鏈金融僅服務於主業的定位成爲其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同時出於資金來源和風險的考慮,核心企業也在逐漸收縮和自身主業不相關的金融業務,美國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模式的進一步發展遇到天花板。

1、對“規模上限”的思考

對美國典型供應鏈金融企業的分析,可以得到兩個比較明顯的結論:

1)傳統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目的,均是更好的服務主業,其本身對於金融業務發展空間並無額外訴求;

2)在經歷了供應鏈金融的快速增長階段後,其業務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會穩定在一個比例,行業不同對應的比例理應不同。

有市場觀點認爲,參照美國經驗,國內供應鏈金融空間也將較爲有限。我們認爲上述直接對比中,漏掉了一些核心因素,供應鏈金融在國內的未來空間也將遠大於美國經驗。

首先,利率市場化和融資環境不同。上世紀70-80年代,美國完成利率市場化,同時直接融資市場已經成爲重要支柱性融資渠道,多渠道、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爲融資企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業務仍是主流金融機構尚未完全覆蓋的領域,較低的滲透率本身蘊藏着較大的業務機會,供應鏈金融恰逢其時。

其次,對於供應鏈金融的業務定位不同。從UPSC和GECapital的案例來看,美國供應鏈金融從開始即定位於主業的協同部門,用於增強主業實力,角色上相當於趨勢的加強者。國內供應鏈金融則是被定爲於傳統主業轉型的突破口,和主業相得益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扮演了傳統行業下行趨勢下變革者的角色,認識到這點尤爲重要。

再者,金融系統的發展格局大爲不同。美國整個金融系統極爲發達,整個金融格局雖然也經歷了類如金融危機的洗禮,但整體上競爭主導的格局未變,金融各領域均已經確立了某幾家大型的市場領導者。國內金融系統整體上仍未經歷真正市場化大潮的洗禮,各路資本向金融領域滲透的步伐逐步加速,普惠金融將真正取代壟斷成爲新常態,在金融變革的大時代中,國內未來機會更大。

最後,互聯網對經濟的塑造力不同。美國是全球互聯網的先導者,但互聯網對經濟的滲透甚至不如中國,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互聯網的滲透面臨更多現實的難度。國內市場經濟的不完備爲互聯網解決各行業痛點提供了條件,經濟的劣勢轉化爲互聯網的優勢。互聯網對於供應鏈金融無疑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2、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

供應鏈金融的創新在於對金融業務模式的重構。抽象的看,金融的核心在於資金、業務、風控和實現模式。金融領域的創新也圍繞這四個維度展開:信託在業務端建立了相對銀行的優勢;餘額寶在資金端疏通了不同市場的利率差;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金融則利用大數據在業務模式和風控上實現了金融的重構,除此之外,供應鏈金融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根深蒂固的產業根基。

供應鏈金融作爲產業模式升級的自然演化,“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的模式最具行業根基,同時也顛覆了金融領域“基於金融而金融”的傳統範式,開啟另一扇窗,兼具金融的爆發力和產業的持久性。

供應鏈金融根植於產業轉型的時代,爆發於互聯網金融的催化。對於新鮮事物的出現或爆發,首先要解答的是時點問題——爲什麼是現在?基本面上,在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以及盈利能力下降的壓力下,核心企業憑藉自身優勢,嫁接金融業務,率先拉開變革序幕;催化上,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增長提供了重要契機,金融業務也在經歷“普惠化”,同時,互聯網平臺在篩選和彙集同等特徵用戶羣、利益相關企業羣方面的優勢被集聚放大,而正是高度集聚化的生態爲供應鏈金融建立網絡平臺提供了堅實基礎。

互聯網的集聚效應,正由個人用戶向企業用戶擴散,且不同於個人以用戶習慣爲主要聚集標準,企業用戶的集聚直接以商業利益爲粘合劑,粘性更強。互聯網金融浪潮下,網絡平臺是供應鏈金融不可或缺的一環。

發展初期,資金渠道決定供應鏈金融上限規模。供應鏈金融發展初期,資金需求受限於供給,對業務規模形成上限的往往不是供應鏈本身規模的大小,而是資金端不同渠道的供血能力。傳統模式框架下,核心企業透過自身優質的信用,從銀行獲取資金,同時向上下游中小企業出借資金獲得利差收入,信用差的獲利模式極易觸碰到規模上限,核心企業有充足動力尋求其他金融渠道,而普惠金融的趨勢也爲供應鏈金融的拓展提供便利。

中長期看,行業因素決定供應鏈金融整體格局。雖然在供應鏈金融發展初期,資金成爲主要上限因素,若將時間視窗拉長,行業本身的空間及特性幾乎決定了供應鏈金融整體格局。

1)行業規模空間直接影響融資需求空間;

2)行業產品標準化程度決定了供應鏈金融業務實現的難易程度;

3)行業格局決定不同企業轉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資源稟賦程度。

供應鏈金融具備三大風險控制優勢。與傳統金融相比較,供應鏈金融在行業宏觀把控、企業信用資訊以及平臺數據上都具備優勢。金融企業的核心仍然是風險定價能力,核心企業將風險識別的優勢逐步轉化爲金融業務利潤。

異於傳統的三個核心

供應鏈金融不是新名詞,但其具體運作模式完成了演化升級,異與傳統的三個核心點:業務主體、授信模式以及業務模式

業務主體:異於傳統之一

金融業務主體從銀行到核心企業。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作爲業務主體,基於核心企業的信用資質給上下游中小企業進行授信。而新模式下,核心企業成爲了金融業務的主體,其資金來源也突破銀行單一通道的限制,進一步擴展到多元非銀金融機構,甚至透過自己獲取金融牌照來實現資金的融通。相應的,核心企業也獲得了原本屬於金融機構的利差收入。

不同於市場將金融業務作爲核心企業輔助性業務的主流觀點,我們認爲,只要供應鏈金融可以提供更大的利潤,核心企業沒有動機限制金融業務發展。

授信主體:異與傳統之二

授信主體由原來的“N”到現在的“1”。中小企業本身直接在銀行融資的難度較大,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透過核心企業的類擔保獲得銀行融資,本質上仍是基於信用差進行資金的融通,銀行授信主體既包括核心企業,也包括中小企業,也即是對N個企業的整體授信。新模式下,資金方只對核心企業授信,而核心企業再基於實體交易對中下游企業授信,資金風險敞口由銀行端下移至核心企業。

作爲風險承擔主體,核心企業也將獲得相應風險溢價收益;此外,基於自身對行業以及上下游企業的資訊優勢,進一步獲得風險定價能力提升的收益,實現產業整體資源優化配置。

業務模式:異與傳統之三

供應鏈金融本質上是O2O模式的演化。不同於一般線下體驗、線上提交需求的O2O模式,產業鏈金融的O2O模式中線下因素更爲核心。線下產業因素是供應鏈金融的根基所在,掌握了核心渠道或具備核心品牌的企業轉型供應鏈金融業務最具優勢,其核心位置被其他企業代替的可能性較低。線上平臺最大的作用在於供給、需求資訊匹配效率的提升,以及對運作效率的提升。而一般產業垂直領域電商均興起於近幾年,目前仍面臨新進入者的潛在威脅,真正具備“護城河”特質的電商平臺較少,更需深度挖掘。

這也是我們堅持認爲目前時點線下因素比線上因素更爲關鍵的原因。

供應鏈金融的生存空間:四個利差

要在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中立足,核心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相對競爭點,透過比較優勢開拓生存空間。本小節,關於供應鏈金融的存在哲學:四個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