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勵志語句>勵志書籍>

大學生必讀名著推薦

學問君 人氣:2.05W

經典名著的價值在於典範語言的薰陶,在於心靈的滋養,在於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必讀名著推薦,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學生必讀名著推薦

NO.1 《老人與海》

關於創作海明威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沒在水下,作家要再現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餘的應該留給讀者予思考和想象。

作家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爲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製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爲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着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內容簡介:

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着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英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又有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不得不把它們一一殺死,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爲武器。但,大馬林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牀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老漁夫,雖然老了,倒黴、失敗;但他仍舊堅持努力,而能在失敗的風度上贏得勝利。這部小說表現了一種奮鬥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也許結果是失敗的,但在奮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成爲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NO.2 《我的大學》

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年3月28日(儒略曆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的筆名,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代表作品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海燕》等。1927年10月22日蘇聯科學院決定就高爾基開始寫作35週年授予他無產階級作家的稱號。當他此後不久回到蘇聯後他受到了許多榮譽:他被授予列寧勳章,成爲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蘇聯全國慶祝他的60歲生日,許多單位以他命名。他的誕生地被改名爲高爾基市。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因肺炎逝世。

內容內容:

長篇小說《我的大學》是高爾基1932年在國外療養期間完成的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後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說敘述十六歲的主人公滿懷着上大學的願望,告別了年邁的外祖母,從下諾夫哥羅德來到了伏爾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嚴酷的現實生活使他上大學的美好願望頓時化爲泡影,因爲他必須直麪人生,必須首先爲生存而受僱去幹活。於是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變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頭一所社會大學。

NO.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簡介: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開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團,參加蘇聯國內戰爭。1920年秋天在戰鬥中負重傷,23歲時全身癱瘓,24歲時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驚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寫成自傳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底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勳章。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36年12月22日逝世,年僅32歲。1940年位於索契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改建成爲國家博物館。

1982年南斯拉夫根據《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原著拍攝了同名電影。

內容簡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描寫了保爾·柯察金在革命的熔爐中從一個工人子弟鍛鍊成爲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故事。全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國內戰爭,第二部分描寫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

NO.4 《飄》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芒內爾林·米切爾(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國作家,1937年普利策獎獲得者。生於美國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從華盛頓神學院畢業後進入路易斯學院就讀,但在一年級時遭到退學,1918年在她母親死後搬回亞特蘭大。之後無心學業,後在亞特蘭大新聞週刊以佩琪?米切爾的筆名爲雜誌撰寫週日專欄。1949年8月16日因車禍身亡。瑪格麗特的代表作品是《亂世佳人》,至今已發行了三千多萬冊,仍爲最暢銷的小說之一。改編的電影於1939年上映,成爲好萊塢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還得到十座奧斯卡的殊榮。

內容簡介: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爭題材的小說。主人公斯佳麗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精神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讀者爲之傾心。

美國南北戰爭前夕,佐治亞州塔拉莊園16歲的斯佳麗小姐瘋狂地愛着鄰居阿希禮·韋爾克斯。戰爭爆發後,阿希禮與他的表妹玫蘭妮·漢密頓結了婚,斯佳麗一怒之下,嫁給了自己並不愛的查爾斯。不久,查爾斯在戰爭中病死,斯佳麗成了寡婦。

在一次募捐舞會上,她與瑞特·巴特勒船長相識。戰火逼近亞特蘭大,斯佳麗在瑞特船長的幫助下逃離亞特蘭大,回到塔拉莊園。看到昔日莊園已變成廢墟,斯佳麗決心重振家園,爲此不惜一切代價。不久,斯佳麗的第二任丈夫弗蘭克在決鬥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誠而熱烈地愛着斯佳麗,不久斯佳麗嫁給了瑞特。雖然瑞特身上有同她類似的氣質特徵吸引着她,但同時她仍迷戀着曾愛過的阿希禮。瑞特帶着傷心離開了斯佳麗,而斯佳麗此時卻意識到瑞特纔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愛的人。

NO.5《變形記》

作者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爲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爲先驅。

"卡夫卡"在捷克語中是"寒鴉"的意思,卡夫卡父親的鋪子即以寒鴉來作店徽。而"卡夫卡"在希伯來語中是"穴鳥"的意思(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都是猶太人的語言)。爲紀念這位獨一無二的大師,1983年發現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來命名。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於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英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爲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內容簡介:

《變形記》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銷員格里高爾某天早上醒來後變成了甲蟲,這一變故對其本人和家庭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格里高爾彷徨驚慌,憂鬱無助。而此時並未得到幫助的他被激怒的父親大怒趕回自己的臥室。第二部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在生活習慣上已然成爲甲蟲,但是仍然具有人類的意識。雖已失業的他,仍舊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怎麼樣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關心家裏的各種瑣事。

數日之後,全家人都將格里高爾視爲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以往的態度轉變成了厭惡,嫌棄。第三部分,爲了能夠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全家人只能打工掙錢,對變爲甲蟲的格里高爾忍無可忍。妹妹提出將自己的親哥哥趕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的情況下飢寒交迫,並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繫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 帶着滿腹的擔憂和內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終遭社會和家庭的唾棄,在無聲無息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