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職稱論文>

膝關節鏡術後護理方法與康復引導

學問君 人氣:1.05W

1、臨牀資料

膝關節鏡術後護理方法與康復引導

本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l5—60歲;鏡下手術19例,其中滑膜皺襞切除6例,半月板選擇性切除3例,軟骨面修正術3例,關節內遊離體摘除4例,鏡下手術後的住院時間平均爲7.2 d,與關節切開術後平均住院爲14 d相比,平均住院天數縮短6.4 d。

2、術後護理

2.1 臥位本組87% 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膝關節鏡術,術後因麻醉的需要平臥6 h,之後可根據患肢情況取半臥位,但時間不宜過長,本組有1O例患者因術後體位不當,出現下肢腫脹,當減輕或預防患肢腫脹,要求患者在解除加壓包紮前,除功能鍛鍊,不負重活動患膝外,常規應平臥直腿屈髖擡高患肢2O。一30。,有助於促進血液迴流,減輕腫脹及防治肌肉萎縮。當避免患者單一體位造成的勞累和不適,還可將患肢擡高與平放,交替進行。

2.2 患肢血運與疼痛觀察的護理。

2. 1 術後患膝彈力繃帶厚棉墊加壓包紮,防止關節囊內出血和積液,注意觀察患肢血運,檢查足背動脈波動,如出現面板顏色發紫,肢端麻木腫脹,患者難以忍受,說明加壓包紮過緊,靜脈迴流受阻,造成血運障礙,應予適當鬆解。

2.2.2 術後12~24 h,患肢有沉重感和輕度疼痛逐漸減輕,一般不需要鎮痛劑。如有患者訴說疼痛,護理人員應觀察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時間,首先排除是否爲併發症所致,其次單一體位會使患者過度疲勞,注意力高度集中,出現其他部位的關連痛,此時,可適當調節患者的體位。個別患者對膝部加壓包紮引起的不適難以形容,也述說疼痛,對此應耐心解釋,使其瞭解加壓包紮之目的。在觀察處理疼痛時應弄清原因,不應盲目給予鎮靜劑,以免掩蓋併發症。

2.3 併發症的觀察。

2.3.1 感染注意觀察術後患者體溫及傷口,關節鏡術後患者一般無體溫波動變化,多數患者體溫不超過37.5℃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及膝關節結核患者,術後體溫比術前有明顯下降或降至正常,若出現術後體溫明顯升高,傷口跳痛應結合傷口情況,給予判斷。

2.3.2 關節內出血關節鏡術中,因膝關節腔內用大量生理鹽水反覆沖洗後出血現象較少,約佔患者總數的1% 。關節內出血多因關節內活體組織切除範圍較廣或因加壓包紮所致,若術後5—6 h內既出現相應劇烈疼痛,超過術後反應性疼痛,關節明顯腫脹,局部張力大、溼度高,甚至有全身發熱,患肢不能直腿擡起,多與關節雞血導致,應立即通知醫生,在無菌條件下行關節穿刺抽血或鏡下關節沖洗,術後患肢繼續加壓包紮,一旦關節積血被忽略,則血腫可發生機化,影響關節功能恢復,故應在觀察中引起高度重視。

2.3.3 關節內積液關節內積液是滑膜收刺激後的反應,多在術後5—6 h後出現,與關節內出血相比較,患者僅有膝部脹感和不適、疼痛不明顯,無全身不良反應,但也注意觀察患肢情況,若膝部張力大,腫脹明顯,應行關節穿刺,抽液減壓。

3、康復指導

3.1 關節鏡檢、關節沖洗、關節遊離體摘除術。多在鏡檢的同時去除引起疼痛等症狀的病變及組織碎屑,並用一定壓力的大量生理鹽水灌洗,改善了關節內生化環境,術後關節疼痛消失活動明顯改善,患者術後第2天既指導做膝關節屈伸運動,允許下牀活動,關節活動範圍逐漸加大,至關節活動恢復正常。

3.2 滑膜切除術。術後第2天,令患者在牀上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鍊,逐漸到被動或主動擡高患肢15~20,3~5次/d,3~5 min以患者不覺累爲止,3 d後行膝關節屈伸,活動範圍逐漸加大,1周後逐漸負重活動,功能鍛鍊至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3.3 半月板或軟骨手術。手術方式爲半月板或軟骨面修正術,爲防止肌肉萎縮,糾正術後可能出現的膝關節暫時不穩,利於關節功能恢復,從術後第2天鍛鍊股四頭肌、做等長性收縮,舒張運動,3次/d,3~5 min,如無併發症,術後第2周行膝關節屈伸鍛鍊,由被動活動到主動活動,負重活動,逐漸進行功能鍛鍊至功能完全恢復。

4、體會

隨着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及人們對生存狀態高質量的追求,關節鏡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微創技術。關節鏡在一根細管的端部裝有一個透鏡,將細管插入關節內部,關節內部的結構便會在監視器上顯示出來。因此,可以直接觀察到關節內部的結構。對膝關節損傷而言,膝關節鏡技術因其具有應用範圍廣泛、破壞膝關節結構與功能程度小、診斷準確、術後恢復快、併發症少等優點,目前已成爲治療膝關節疾病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心理護理、周密的術前準備、細心的術後觀察護理、早期進行關節功能的康復訓練、正確的出院指導是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本組患者順利康復,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