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精選7篇)

學問君 人氣:1.86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徵文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麼寫徵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精選7篇)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1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中孕育了無數的優秀傳統美德,其中很多傳統美德是以“家風”的形象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的。如尊老愛幼、勤儉節約、謙恭孝順、善良禮讓、和氣爲貴,這些美德透過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教,在現代社會積澱、傳承和弘揚,形成一個家庭的價值共識,也形成了全民共識。

爸爸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長輩,愛護小輩。當然他們也以身作則。記得在我10歲那年暑假的時候,外婆生病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邊片刻不離,細心照顧着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後纔回到家。受到了媽媽的影響,我也對長輩很尊敬。在外面,我會扶年邁的老奶奶過馬路;在公交車上,我會爲頭髮花白的爺爺讓座;在家裏,我會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順的家風需要每一位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良好的家風才能代代相傳。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如果不能天天見面,每天只是電話的問候,足矣讓他們安睡一晚。週末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有時間多回家看看父母,陪老人說說話。外出旅遊時儘量帶父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捨得花時間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與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體現的是人內在的品質。兒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報答養育自己的父母。

現在,家風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其實,家風是個古老話題,對家庭成員而言,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會有什麼樣的處世態度。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就是一種最重要的家風。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別的東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種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說,做兒女的,在好的家風薰陶下,會用好的家風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爲,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2

記得從我記事起,父親就一直規範我們的言行,比如吃飯,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一定要等家人到齊才能一起開動,父親說,當忙碌的一天結束,你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看着那滿桌飯菜,還有最愛的家人在等候着你,那是一種來自家獨有的幸福感。就這樣,父親讓我們體會了家人的尊重、家的親情、家的溫暖。

小時候,父親、母親就經常教導我和姐姐要勤勞,講述了許多名人因勤勞而獲得成功的故事,從小起“勤勞”二字就深深的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裏。每到休息日,父親、母親就帶領着我和姐姐一起打掃衛生。父親擦窗戶,母親洗衣服,姐姐拖地,我擦桌子。不用一會功夫,我們的家就乾淨極了。勤勞的家風使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家庭的溫馨。

父親還教給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節儉興家,浪費可恥,這個淺顯的道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影響着我的言行,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它是我們世代傳承的傳家寶。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不能讓勤儉節約與孩子們漸行漸遠。作爲長輩,我們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作爲軍人的我經常利用茶餘飯後的空閒時間給我的孩子講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我國的文明傳承,興國安邦,經久不衰的制勝法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在我家的衛生間裏放了個大水桶,孩子受我們的影響,總是把用過的生活用水都倒在這個水桶裏,進行再利用,從不浪費一滴水。勤儉節約,低碳生活是我們現代生活的主旋律。有時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竅門,比如家裏的冰箱出現異味時,我會跟孩子一起把剝下來的橘子皮、柚子皮洗淨擦乾後放入冰箱內,幾天後,開啟冰箱,清香撲鼻,異味全無,這可是天然的環保型清新劑。現在我家的孩子儼然成了環保小大人、勤儉節約的好幫手。

當然,我的家風還有很多津津樂道的故事,美好、溫馨的家庭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我的一家在友愛、互助、向上的家風的沐浴下,幸福生活着。就算面對暴風驟雨,我們也絲毫不退縮,昂首挺胸,勇往直前,最終成長爲一棵參天大樹。想必,這就是家風的力量!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3

家訓,家教,這是每個人家裏的傳統家風。家訓,就像是給人做人的訓言;家教,就像是給人約束的教育;家風。就像是給人做人的風氣。我認爲,家風每一個都對我們的身心有着極大的好處。是我們認知事物的基礎,待人的禮儀

小時候,我老是抱怨怎麼家裏面規矩這麼多,很煩,常常觸犯了家規就要挨罰,在我的記憶中,這樣的一條家風使我永不遺忘。

這是一個傍晚,媽媽早已做好了飯菜,可奶奶遲遲沒有回來,餓了一天的我看着桌子上豐富的飯菜,嚥了咽口水,也不顧爸爸以前說過的話,超起筷子就吃,正當我吃的帶勁時,一雙大手阻擋了我,我擡頭一看,是爸爸,連忙放下筷子,站了起來,臉紅的像個太陽。“你奶奶還沒回來,吃什麼!”爸爸斥聲說道。我結結巴巴的說:“我餓了”,這時,門口傳來奶奶的聲音,“開門”,我看了眼爸爸,跑去開門。當我開啟門的一瞬間,我看見她皺皺的眉頭上留着晶瑩的汗珠,一種暖暖的親情涌上心頭,我想,我是不對,不該在奶奶沒回來就吃飯,她這麼辛苦。我拉着奶奶上了飯桌,這是大家都已經團坐了,我低着頭,問着:“奶奶,今天怎麼這麼晚回來?”奶奶擦了擦額頭的汗珠,對我說:“今天啊,奶奶事情沒幹完,被組長檢查發現東西沒放完,所以啊,回來晚了。”我疑問着:“明天可以幹啊?”“不行,今天的事情一定要做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每天都有新的任務,今天不做完不罷休。這是你姥姥教給我的,我把它視作家風啊。”我沉思着:“學習也一樣麼?”這時,我想到爸爸佈置的。作業還沒寫完,趕忙下了飯桌,寫了起來,爸爸見了,連忙問:“怎麼不吃飯了。”我回答爸爸:“我想起今天您佈置給我的作業還沒完成,我寫完了就吃。今天的事要今天做完”一家人開心的笑了,我知道,最開心的一定是奶奶!

幾年過去了,這一條簡單卻刻骨銘心的家風使我的學習有了更大的進步,相信,在將來,我一定會受益終身。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4

說到“家風”,我首先想到了我的父親,我父親是一位農村中學教師,做了一輩子的會計工作,退休已經十七年了,但父親的一些口頭禪時常回響在我的耳畔,父親的爲人處事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

記得在八十年代末,我父親擔任學區會計工作時,各學校經常有人帶着禮物找到我父親想着打通關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因爲來人帶點特產和菸酒什麼的,這雖然在當時算是貴重的禮物,但父親堅決不收別人的東西,他們推來推去,最終父親很生氣地翻臉把來人推出門外。並且還要說“該辦的事一定辦,如果送禮該辦的那就不能辦了。”我的父親在這方面很早就用行動告訴我:不要輕易接受別人的吃請,不要欠別人的人情。作爲我們普通人,欠人情總是要還的,而作爲“有本事”的人,吃人、拿人的必然嘴軟,要爲人家辦事,違犯國家的規定。所以,爲人處世,最好行得端,坐得正。從小父親就言傳身教,讓我們做事認認真真,從從容容;做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父親經常說的“吃虧是福。”他要求我學會忍讓,灌輸我吃虧是福。記得我小的時候,和同伴、同學在一起玩耍,因爲我長得比較瘦弱,經常遭人欺負,被人打哭回家,他從來不像人家的父親那樣“護犢子”,反而把我訓斥一番,問我爲什麼捱打,不管怨我不怨我,他都會說,愛“打仗”的,離他們遠一點。惹不起,你躲不起嗎。對你好的要和他們好好玩。不要因爲東西和人家搶,要學會忍讓。學校有什麼活動,他都讓我積極參加,需要出力的,他告誡我,不要玩奸耍滑頭,多幹點活是累不死的。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人奸沒飯吃,狗奸沒屎吃”。還告誡我,不要貪小便宜,事情往往是貪小便宜吃大虧。虧就是給人吃的。老天爺有一本賬,你吃虧了給你記上,等吃多了,他就會給你一個好機會,叫你明白吃虧就是福。所以,我的爲人可以說是不奸不壞,爲人實在,沒有彎彎繞。

父親一生善良,雖然母親去逝得早,家境貧寒,但當別人需要幫助時,父親都會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人,而且從不求回報。父親經常說:“知足常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遇事多讓讓,不與別人攀比,每天要有平和的心態管好自己,做好事情,相信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四兄妹常回家聚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就是說說工作,說說生活,說說孩子。一般是說着說着就引起了父親的回憶,就會舉例子說說他工作那時的事。有許多例子真的聽了多少遍了,我們也能靜靜地聽他講完。父親行得端正,活得坦然。工作的事情雖然都過去多少年了,但那時,那景,那人,那事,父親講得繪聲繪色。我們都能感受到父親作爲自己因爲工作時期的投入和清白而自豪,作爲父親因爲看到子女生活的幸福和工作的小成就而欣慰。父親就是我們的一本書,父親的好好做人,認真做事,公私分明,是耳濡目染的傳承。因爲受父親的影響,所以我們兄妹四人從小都不會貪小便宜,也不會上當受騙,現在都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我想這也許就得益於我們家的家風。

歲月如歌,親情無限。有父親的地方就是家,家中的故事永遠也講不完。回憶生活中的碎片,回放一個個那些逝去歲月中的小鏡頭,我漸漸梳理出了我們的家風是什麼——那就是正直、寬容與善良。父親用寬廣的胸懷,陽光的心態,認真工作的態度詮釋了正直、寬容與善良的美好,並把這種美好品德傳遞給我們,他用言行教導我們做正直善良的人。感謝父親,擁有正直善良的美好品質,讓我在工作中收穫了更多的純淨和充實,讓我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快樂和滿足!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5

何謂家風?這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與元素的概念,雖短短的兩個字,卻飽含中華傳統文化漫漫承襲中的力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齊家即飽含着家風的規範,養成和浸潤。因此,家風是社會歷史發展下的文化積澱,蘊含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具歷史傳統的核心氣質。

隨着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皆衍生出無數的新鮮事物,人們的生活與心靈無不承接着前所未有的時代衝擊,一切彷彿都在與歷史告別。快節奏和高強度的行進中,急功近利,唯利爲止,潦草盲目,信仰缺失,世俗淡薄,責任殆盡等速朽的'生活姿態,消解着國人沉積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面對世態萬象,現實中的人們不由重新對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深入認知與思考,並再次回返其深處,以一種全新而彌足的深刻,走向對民族精神的深沉敬意,而這種對傳統的回返本身,無疑更具有特殊意義。如何讓每個人成爲一個正大光明,知書達理,生活嚴謹,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成爲一個有情懷有情操的人,並構建美滿家庭,進而構建和諧社會,這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莊嚴追求。

托爾斯泰的《復活》中一句經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爲什麼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爲什麼又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細究起來,除了人的機緣與命運差異,最重要的恐怕要從家風中尋找原因。

人誕生與家庭,成長與家庭。家庭是人生幸福之源,也是生命中遮風避雨的港灣。任何人的幸福都不可能離開家庭的生息,呵護與滋養。我自幼接受良好的家風的薰陶和父母的教誨:家和萬事興,但“和”的前提在於家風,在於“大有大樣,小有小相”,就是說大人凡是要以身作則,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後,否則就將是“大無大樣,小無好相”,意即“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爲子女的我們,自然也是何苗逢春,日復一日,長年累月潛移默化的接受着這樣的薰陶,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品德的培養是多麼重要。

很難想象,一個品行惡劣的父親,如何能讓耳濡目染其言行的孩子不沾染惡習?也很難想象,一個粗俗不堪,出言不遜的母親,如何能培養出知書達理的子女?同樣,一個家庭如果夫妻終日冷眼相對,抑或大吵大鬧,孩子純潔的心靈能不留下抑鬱的陰影嗎?

曾經,我看到一些父母,貪圖享樂,自私自利,動輒惡言相對,甚至大打出手。上行下效,他們的子女自然也自私自利,你爭我奪,混不講理,更多的一些父母,平日裏不思進取,無所事事,只知道怨天尤人,卻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要實現父母此生未曾實現的理想。此種要求,未嘗不可,可若當自己的孩子正學習時,做父母的卻當着孩子的面要麼沉醉於打牌娛樂,大聲喧譁,要麼癡迷於電視節目,在孩子面前大呼小叫。如此言傳身教,全然不顧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從小,父母教導我,要踏實勞動,要忠誠老實,要尊老愛幼,要謙恭禮讓,要助人爲樂,有了種種日積月累的薰陶,自小就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也在互助友愛中,一步步健康成長,終於成爲知書達理,團結友愛,孝敬父母,熱愛生活,愛崗愛家,努力工作並自立於社會的有用之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國家是一個由千百萬個小家庭組成的社會大家庭。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從每個家庭中形成,更需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只有這樣,我們每個人纔會健康快樂,我們每個家庭纔會幸福溫馨,我們的社會纔會和諧而又充滿活力。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6

“生活中學鐵人,學習中學大慶”,有人一定會認爲這只是口號,其實不然,這是我幾十年的經驗,如果我們高舉鐵人的旗幟,發揚大慶精神,不管前面有多大的艱難險阻都會使我們樂觀向前,夢想實現。家是社會的細胞。好家風能純民風、淨社風、轉作風、正行風、促黨風、優國風。對每一個人而言,弘揚好家風、釋放正能量,我們就能在生活中學鐵人,學習中學大慶的點點滴滴中爲實現個人夢實現中國夢向前。

記得我小時候,我家裏很窮,無論是種地還是上學,都特別困難,有時甚至求借無門,正應了那句話;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但媽媽總是樂呵呵的,哼着歌幹着活,爲什麼呢?我十分納悶,媽媽怎麼就不知道愁呢?種地了,家裏沒有牲畜也沒有種地的工具,媽媽就和別人家合夥種地,起早貪晚出人力,給人家幹活,我家就十幾畝地,可他要給人家幹整整一個春天的活,甚至產地,收地都要幫忙。回家來依舊忙裏忙外,高高興興的,這可真的難得,她怎麼就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呢?

爲了我們上學,媽媽更是出賣勞動力,幹呀掙呀,買雪糕,撿破爛,養小雞,可生活還是這麼難,捉襟見肘,而她依舊面帶笑容。一天放學,媽媽在澆園子,我走上前去,問媽媽爲什麼不知愁,怎麼不知道哭呢?媽媽放下水桶,慢慢地說:“有啥愁的,動動腦筋,動動手就解決了,有什麼難的,這與開發大慶油田相比,條件好多了”,“媽媽,大慶離我們這遠嗎?”“媽媽沒去過,不知道,可媽媽天天聽廣播說有個鐵人王進喜,爲了油田開發,差點把命搭上,”“大喇叭還說了,咱這太窮了,要把地下的石油挖出來,現在雖然苦點累點,爲了改變中國人的生活,一定要拿下大油田。”“真了不起,想想比比,生活中這點困難算什麼啊?原來這就是媽媽的精神支柱啊!

“真了不起,想想比比,生活中這點困難算什麼啊”這句話是媽媽說的,這正是這個偉大時代中的平凡,在60、70年代鐵人王進喜和開發大油田的故事家喻戶曉,王進喜的“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可少活20年拼命拿下大油田”的創業精神,潛移默化的激勵着老百姓,有的竟成了大慶人的座右銘。“奮進”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力量。媽媽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我們都奮鬥着,個個努力的生活中,。大家小家都一樣,快樂的在各行各業中默默奉獻着!滴水入海方不幹,小家爲國更興旺。薄霜凍死單根草,狂風難毀萬木林。好的家風要爲助推中國夢持續釋放更多更好的正能量,才能更好地助推個人夢、家庭夢美夢成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我們要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潛移默化影響着家人。家長是一家之主,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深刻影響着家人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家長要時時當模範、處處做表率、事事顯家風。要把家風當齊家興業報國的傳家寶代代相傳。

時代需要偉人,時代更需要平凡。現在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孩子們的學習條件也優越多了,上學即不交學費,也不買教材,課本不花錢,反而還有各種各樣的助貧補助,我們的學生還有什麼理由不學習呢?我們是鐵人的後代,應該多學文化,掌握本領,成爲有用的人才,爲建設大慶的輝煌貢獻青春和力量。同學們,作爲新一代的大慶人,不要彷徨,不要猶豫,勇敢的承擔起建設大慶美化大慶的任務,在生活和學習中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大慶精神,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科學求實,無私奉獻,泰然面對困難,不屈不撓,讓幸福之花開遍大慶,開遍祖國,芳香四溢,裝扮世界。

傳統美德良好家風的徵文7

家風又稱門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古人非常重視家風,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治國”和“平天下”的根基。“齊”就是整肅,“齊家”就是整肅家風家規的意思。當然“齊家”前面還有“修身”,但自我修養,也需要良好家風的薰陶。總而言之,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的確是值得弘揚的傳統文化。

傳統的中國家庭歷來注重門楣家風,庭訓家教,重視家風建設亦是歷史上衆多先賢的立家之本。受儒家思想影響,重德修身,仁孝清廉,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一個家庭的家風如何,直接體現在對孩子的影響上,對於青少年而言,他們對於家風的認知則來自於對長輩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耳濡目染,家長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無不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和教育會內化爲孩子的自身行爲,在他們走上社會後體現出來。因此,家風如何,說到底是家庭教育問題,而家長是培育家風的第一任老師,特別是母親對於形成好的家風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好比說《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讓給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卻一個人拿了一個最小的梨。這就是良好的中華美德——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有很多種體現,比如說:幫家長倒一次水、幫家長洗一次腳、陪弟弟妹妹玩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比如說,現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隨手亂扔東西,讓大街變的到處都是垃圾,什麼塑料紙、瓜果皮一眨眼就可以看到,讓清潔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歸。試問對於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潔工人,你的心裏會怎樣想?是否會很不舒服呢?所以,我要告訴那些亂扔垃圾的人:“快反省吧,不要再亂扔垃圾了,做一個不會亂扔垃圾的中華人吧!”這也是中華美德——不隨手亂扔垃圾。

勤儉節約,愛惜糧食也是中華傳統美德,就像電視上播放的公益廣告,節約無小事,從身邊的做起,不浪費一滴糧食,雖然現在生活好了衣食無憂,但我們父母平時還是很節儉。父母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告訴他們糧食的來之不易,它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果人人都浪費糧食的話,那麼吃不上飯的日子終會來到。

小學語文中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更讓學生明白了節約的重要性。

中華美德里還有樂於助人。當同學有困難時,我們一定要去幫助他,而不是蔑視他。或者,在公共汽車上有空位時,我們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沒有老人或身體不便的人,這時候,我們就要把位子讓給那些人坐。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則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縮影,每個家庭的家風匯聚起來也就形成了這個社會的民風和社風。對於當今市場經濟騰飛而道德滑坡的社會環境來說,重振家風則非常重要。良好的家風構建與傳承就是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從自身做起,傳承優秀家風、營造良好社風、弘揚傳統文化,並將之代代相傳、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