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中秋節徵文四篇

學問君 人氣:4.87K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各民族都非常重視,在中秋節的那一天有一個習俗,吃月餅和尋找傳說中的嫦娥,月餅代表着團圓,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中秋節的徵文,歡迎閱讀。

中秋節徵文四篇

【篇一:中秋節】

月已圓,人歡聚,同舉杯,共歡慶!家鄉明月愛無限,他鄉皓月也多情!齊歡唱,同頌今宵明月!歌傳萬里,祝福彼此頻傳!”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俗話說: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所以我和媽媽一起到陽臺上去看月亮,

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矇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雲的紅娘,牽於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它像光華四射的水晶球掛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樹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層銀色的、薄薄的輕紗中,皎潔的月光如傾泄的清流,注滿大地。

後來,媽媽讓我們進屋,一進門,哇!桌子上擺滿了豐盛了飯菜。我迫不及待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菜看上去就好吃,我先嚐嘗哦!”“是嗎?”媽媽笑眯眯地說,“好吃就多吃點,不過得等你大伯和小董阿姨回來一起吃。”

等來等去,大伯還是不回來。媽媽已經打過三、四個電話了,可他總是說“過一會就回來”、“馬上就到”……七點了,大伯和小董阿姨終於來了,我大喊一聲:“吃飯了!”便狼吞虎嚥起來。不一會,紅燒螃蟹、豬蹄子、木耳炒肉片、水煮魚……就都不見了。

晚飯後不久,我們全家就坐到了陽臺上。吃着月餅,聽媽媽唸叨着:“不知你爸爸出差在外有沒有吃月餅?”看着那圓圓的皎潔的月亮,我不由得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篇二:中秋節】

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

八月之中的時分,中秋節,在向我們招手,她,緩緩地來臨了。

夜景。當夜空之神降臨的時候,不知是哪位心靈手巧的婦女,花了好長好長的時間,給夜空送上了一件黑毛衣,暖暖的覆蓋着他,婦女還不忘的在上面點綴了一輪圓月。看,那金黃色的月亮害羞了,拎起了一層薄薄的'的紗布,遮蓋着面容,好比嬌嫩青澀的少女,顯得更加妖嬈,嫵媚動人。我喜歡夜景,喜歡他的寂靜,喜歡他的深沉。而今天,多了一輪散發出微微光芒的月亮,給這黑夜增添了幾分活潑,讓我覺得他更加神祕莫測。

月中。小時候,喜歡蒐集各種有趣的民間神話故事。月亮中有什麼呢?媽媽說:“月亮中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我鼓起腮子,反駁道:“媽媽,纔不是呢,月亮中有嫦娥,有玉兔。媽媽,你沒有聽爺爺說過麼?”“你這孩子,明知故問!等你長大之後,學習多點知識就知道啦。”媽媽一臉溫柔慈祥的樣子,撫摸着我的頭。我堅信,我的想法是對的。

團圓。過節了呢,每次過節日我不是因爲可以放假而感到開心,而是因爲過節的時候大人們可以停下手頭的工作,歡聚一堂的在溫馨的家中談笑風生,嬉笑說樂。老一輩的不忘在這中秋節中給後輩說中秋節的故事,嫦娥玉兔便是他們口中的主角,不添油加醋也能說得娓娓動聽。小孩子呢,嘿嘿,燈籠月餅是不可或缺的。提燈籠,嘗月餅,孩子心中歡樂多。童心未泯的“老小孩”,返璞歸真似得與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

願在這意境悠悠的節日裏,獲得更多的歡樂,欣賞更多的美景。

【篇三:中秋節】

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要邊吃月餅邊賞月,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我來告訴你吧!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爲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爲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爲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爲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爲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爲“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爲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爲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爲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爲“團圓節”。

【篇四:中秋節】

中秋節是農曆的八月十五,又被稱爲月夕,月節,傳統風俗有: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

爲什麼要有這個中秋節呢?因爲中秋節的神話傳說是嫦娥奔月,后羿常在月下襬酒席,而嫦娥奔月的那天正是八月十五,所以,這天又被稱爲中秋節。

相傳月宮裏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中秋節還有許多歇後語,例如: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我家的中秋節有許多人陪我,他們都是我的家人,我家的中秋節買了70塊月餅,還買了老鼎峯橄欖油月餅。我愛中秋節,我愛我家的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