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徵文>

端午節主題的徵文範文(通用5篇)

學問君 人氣:2.42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徵文了吧,徵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你知道徵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主題的徵文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主題的徵文範文(通用5篇)

端午節主題的徵文1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來,我想起了媽媽曾經給我講的“端午節”來源的故事,想起了每年我和奶奶一起包糉子的往事,想起了每年端午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糉子的歡樂場景。

曾經聽媽媽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據說是屈原投汩羅江後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的習俗。

還記得去年端午節的早上奶奶拿來一大盆蘆葉、淘好的米和淹漬好的肉餡,準備包糉子。首先奶奶用四、五片蘆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後將蘆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狀,接着用勺子往裏面裝米和肉餡,肉餡在米的中間,再接着把蘆葉折來折去,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不一會兒一個標準的“三角體”呈現在我的眼前,最後用線紮緊。看着奶奶一個糉子包好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五片蘆葉開始有模有樣的做了起來。可是這些蘆葉疊平後,好像故意要跟我作對似的,總是卷不成圓錐狀,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急得我滿頭大汗,奶奶來到我身邊奶奶細緻耐心的指導,經過幾番折騰,一個奇形怪狀的糉子終於包好了。我接連包了五個糉子,累得氣喘吁吁,我終於學會包糉子。晚上我早早就坐到餐桌旁,廚房飄出陣陣糉子的香味,忽然爸爸從廚房端着熱氣騰騰的糉子出來了,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感到格外美味可口,爸爸常教育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豁然開朗。每年端午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糉子的.歡樂場景又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端午節,一個令我難忘的節日!

端午節主題的徵文2

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記憶裏。在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更偏愛端午。我享受它深沉的韻味。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它如約而至。在那一天情景動人,別具情趣。

我喜歡端午的意境,喜歡那源遠流長的歷史。相傳戰國時代,秦楚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懷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屈原,胸懷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懷着難以抑制的悲憤寫下《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屈原在流放途中聽說楚國已敗,萬念俱灰,投入汨羅江自盡。百姓聽說後,自發打撈屈原屍體,爲避免魚蝦撕咬屈原,人們紛紛拿糉子投入江中。“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我喜歡端午的意境,喜歡那豐富多彩的習俗。每年端午一到,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掛上幽香撲鼻的。艾葉,村村寨寨都要舉行激動人心的龍舟比賽。賽龍舟早在戰國時期就有。急鼓聲中人們划着刻成龍形的獨木舟,既娛神又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的節目。龍舟張燈結綵、來往穿梭,真是“賽龍奪錦,鼓聲催發健兒奮。端日弄波,漿拍浩湯舟隊威。”

我喜歡端午的意境,喜歡那花樣繁多的糉子。據記載,春秋時,用菰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甚至還用做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糉子用的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直至今日,五月初,家家都要包糉子,花色品種更爲繁多。

我愛過端午,因爲那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多彩的習俗、花樣繁多的糉子。但願歲月不會沖淡它的傳統色彩。

端午節主題的徵文3

我的家鄉在江西省永新縣,是井岡山腳下的一個小縣城,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逢端午節,人們簡直就跟過年一樣高興。家家戶戶都在門頭插上茱萸,並把房子打掃乾淨,還會在水溝裏和草叢中撒上石灰。

大人們會煮很多鴨蛋,並用顏料把蛋殼染成紅色。小孩們就把鴨蛋裝在一個小布袋裏,掛在脖子上,去和其他小朋友“碰蛋”。鴨蛋被碰破的小朋友就被淘汰了,另外一個小朋友又去找別人碰,直到蛋被碰破爲止。

端午節前幾天,大人們就泡好糯米,去山上採一種足足有大人手掌那麼大的竹葉,當地人管這種竹葉叫“箬葉”。採回來後,把竹葉放在清水中泡,使竹葉變得又柔軟又幹淨。這時全家人在一起,一邊包糉子,一邊聊天。包的糉子可是五花八門:有的糉子裏全是糯米,那是原味的;有的糉子里加些花生、紅棗,那時甜味的;有的糉子加的是肉或者蛋黃,那時鹹味的。

端午節這天,村裏人要做鮮美無比的炒血鴨,用艾葉的嫩芽做的米果和米粉肉。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米粉肉,因爲平時做米粉肉,放了鹽也不能儲存幾天,而在端午節當天做的,卻是不放鹽也可以儲存一個來月,真神奇呀!所以,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去買許多肉,沾上米粉,做成米粉肉,端午節吃一點,其餘的放在外面曬乾,留着以後吃。還有,端午節這天,家鄉的男女老少,都會在米酒裏放一點雄黃粉,做成雄黃酒,並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點一下,據說可以驅邪呢。

家鄉的端午節,有滋有味的端午節,讓我一想起來,就能聞到那糉子的清香,口水情不自禁要流出來了!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主題的徵文4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豐富深厚的傳統文化,尤其有許多傳統節日。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是因爲可以吃上好吃的糉子,糯米里有香腸、有棗子、還有肉。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楚國有個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國就滅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了,人們怕小魚小蝦吃屈原的身體,他們用竹簡把米裝起來投入江中,可是這些被蛟龍偷吃了,後來人們知道了蛟龍最怕葦葉和五色線,人們用這些東西把糯米包了起來。蛟龍看見這些東西就嚇走了,這樣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身體了。於是到了這一天,人們把包好的糉子投進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習俗。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裸上,稱爲長命縷。名字要插“五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色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有用雄黃酒在兒童的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不僅僅是因爲他的習俗,還有做糉子的方法很有趣。

端午節的那一天,我早早的起牀,就看見媽媽在廚房裏做糉子,每個糉子都是三角體的,而且還是肉餡的,每個糉子看起來都很誘人,我饒有興趣也參加包糉子的活動中。我學着媽媽的模樣拿出包糉子的糉葉,在糉葉上加點糯米,糯米里也塞了點肉,然後把糉葉一片一片地把它包住,再後,就用繩子把糉子打個結。雖然技術是很差,不像媽媽那樣心靈手巧做出的糉子,包的很好,糯米也沒有掉出來,簡直和我做出來的糉子,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我不放棄,我繼續做,連做十幾個的時候,我的技術越來越好,包的糉子也快比上媽媽了,就這樣,我和媽媽做了20多個,有十幾個送人了,還有十幾個就都給自己吃了。而我也偷偷收藏了幾個,爲的就是把糉子投進河中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而我也最喜歡端午節,因爲我敬佩屈原。

端午節主題的徵文5

端午節是是中國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就會賽龍舟,吃雞蛋、黃鱔、糉子……喝黃酒。古人們還把糉子扔到江裏,據說是爲了不讓魚吃掉愛國志士——屈原的屍體。

今天就是端午節,我和奶奶一起包糉子。吃過早飯,奶奶拿出了一大桌子的材料:糯米、糉葉、肉、料酒、醬油、雞精、鹽和線團。我把肉和配料一股腦地倒進了一個大鐵盆裏,用筷子賣力地攪着,直到材料完全融合在一起。過了一段時間,豬肉醃漬好了。奶奶拿出清理好的糯米和昨天煮好的的糉葉。糉葉的香氣充滿了屋子,沁人心脾。

這是,就可以開始包糉子了!奶奶拿起了兩片糉葉,熟練地重疊在一起,折成了一個斗的形狀。奶奶用另一隻手向“鬥”裏倒了一勺糯米,奇蹟的是糯米竟然沒有漏出來。我非常驚奇,嘴裏都能裝下一個鴨蛋了。接着,奶奶在米上鋪上了一塊肉和一勺糯米。奶奶又拿出了一片又寬又短的糉葉,往糉子上一蓋,一折,就把糉子的“嘴”給“封”上了。

最後的步驟是最爲困難的。奶奶嘴裏咬着線頭,左手託着糉子,右手拿着另一個線頭,一副嚴陣以待的架勢。說時遲,那時快,奶奶麻利地給糉子綁了一圈圈的線,纏得緊緊的,“密不透米”。奶奶包糉子的過程,看得我眼花繚亂,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奶奶在線的末尾處打了一個結,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奶奶問我:“揚揚,你也來試試包糉子吧。”我猶豫了一下,但又答應了。由於這是我第一次包糉子,十分生疏,包糉子是要不是糉葉沒摺好,漏出了米,要不就是綁得不結實,漏出了米。我的額頭上也沁出了汗珠。最後,在奶奶的幫助下,我才費力地折出了一個糉子。我望着我努力的成果,擦擦頭上的汗,開心地笑了起來。

我想:有華人的地方,這一天,大家都會吃上香噴噴的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