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幼兒培訓>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4.52K

這一期的《朗讀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淚彈。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張國強在一上臺還未開始朗讀就已經情緒失控了,維和部隊的兒子是國家的兒子也是一個家庭的兒子啊!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朗讀者第七期的觀後感,歡迎閱讀。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1】

姚晨

在2013年生下兒子小土豆,初次當媽媽的她請來了有經驗的月嫂魏姐。每每看着魏姐抱着小土豆,聽着魏姐批評自己,姚晨都會心有不甘。然而又是何故,她會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將朗讀獻給她的月嫂呢?姚晨會帶來什麼樣的讀本? CCTV-1本週日20:00、CCTV-3下週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姚晨講述生活背後的故事。

曹文軒

2016年4月,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他是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兒童文學作家。十來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評委,一致將票投給了他。曹文軒的《草房子》可以說是他的自傳,講述了他與父親的故事。書中到底有哪些是現實呢?CCTV-1本週日20:00、CCTV-3下週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曹文軒的朗讀。

李立羣

生於臺灣的李立羣 對北京有着特殊的情感,除去常來北京拍戲的緣由,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母親的故鄉在北京。李立羣從小便聽到母親給他講的那些發生在北平的故事,母親對故鄉的思念也感染到了李立羣。 CCTV-1本週日20:00、CCTV-3下週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李立羣講述與母親之間的點點滴滴。

張國強

他是《士兵突擊》裏的高城,是《我的團長我的團》裏的張迷龍,是《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的司令員陳大雷,他就是張國強。這次來到《朗讀者》,他不是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是爲了維和部隊戰士們朗讀。朗讀時一度情緒激動,他爲何會在舞臺上情難自已呢?CCTV-1本週日20:00、CCTV-3下週一19:30,一起“卿”聽朗讀者張國強與維和部隊戰士們共同的朗讀。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2】

這一期的《朗讀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淚彈。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張國強在一上臺還未開始朗讀就已經情緒失控了,維和部隊的兒子是國家的兒子也是一個家庭的兒子啊!

這一期,我也欽佩於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他們告別了自己的專業,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和看不到未來的重度焦慮,勇敢的選擇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一絲不苟的精雕細琢着自己的每一部藝術品。程禾和劉陽用朗讀和歌劇相結合的形式演繹了一個有着堅定信仰的堂吉訶德。

清明時節,用這個主題,不知道喚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已故的.至親摯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早已失去聯絡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片曾經揮灑過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段悄然流逝卻又難以忘懷的時光。

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告別。

告別一個不夠好的自己,告別一段不夠舒適的感情,告別一個束縛自己的環境,告別一個將錯就錯的選擇,這樣的告別,有時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壓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動力,做出這樣告別,不容易,但是,跨過去了也許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平臺,新的出發點。

而有的告別,卻是不可挽回的訣別。既然知道會不可挽回,那就在還擁有的時候好好對待,不要在失去時後悔莫及。

送給我也送給你,好好生活,讓每一次告別都不留有遺憾,做到這個很難又很容易。

告別,總是會有些許悲傷的情愫在裏面。只能說,爲了將來不後悔,我們要珍惜當下,好好對待自己,對待親人,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3】

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

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季的告別;

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

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

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

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陸游和唐婉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地和這個世界告別。第七期的《朗讀者》以“告別”爲主題。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是一種決定。揮一揮手,走向遠方,記住那些陪伴過的人,那些美好的過往……

姚晨初來北京求學,到了一家影樓,是胖姑娘給了姚晨一個棲息之所,胖姑娘的住處在六環以外,一個好多人的大雜院,讓她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了一片溫暖的天地。這個天地很小,卻是姚晨在北京的一個“家”。她不記得最後一次見胖姑娘是何時,人生中有一些人就是這樣默默不再相見。

姚晨朗讀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獻給那些萍水相逢卻給了我們溫暖的人。阿長是魯迅家的保姆,她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大大咧咧,卻也心細。月嫂魏姐與姚晨朝夕相伴三個月,短短時間,卻讓一個家庭收穫很多溫暖。姚晨希望小土豆記住,他的一生會遇到千千萬萬人,而在他出生時便有一個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一直愛着他。

余光中先生說過;“一個幸福的譯者,就是翻譯的人,他得以和弘美的靈魂朝夕相對,按其脈搏、聽其心跳。”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的程何,走上了音樂劇譯配的道路。上學時因興趣開始接觸音樂劇,在數學課上她翻譯了第一首歌。但程何還是選擇了生物專業,一年過後,她發現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樂劇譯配,選擇爲夢想奮鬥。音樂劇譯配是程何最開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確定的事,不知道未來在哪裏,但她還在堅持。

程何朗讀塞萬提斯小說《堂吉訶德》節選,劉陽高歌《我,堂吉訶德》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獻給同樣是譯者的羅穎珊。“追夢,不能實現的夢;忍受,難以承受的痛……”爲夢想窮盡一生追尋,待到長眠時分,心亦能安寧。他們是爲音樂劇而生的“瘋子”,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敢以此生,去求索遙不可及的夢想。

曹文軒第一次與父親告別是在他來北京大學唸書前。父親爲了讓他體面地去上學,將一塊珍藏許久的木材拿出來,爲曹文軒打造了一個隨行箱子,父親親自刷了幾遍油漆。那個箱子裝滿了書本,裝載了曹文軒難以忘懷的人生。最後與父親的告別,是曹文軒心中的遺憾,好好活着是他對父親最好的告慰。

曹文軒朗讀《草房子》節選獻給父親。《草房子》一書是曹文軒童年的縮影,父親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一條幽靜深遠的人生長路上,父愛伴隨着他一步步走向遠方。曹文軒將與父親綿長的回憶一點點記錄在《草房子》當中,用這次朗讀懷念父親。

李立羣在臺灣戲劇屆被人們稱爲是骨灰級的演員,而二十念前他來到北京成爲活躍在熒屏上的一位不等戲不挑戲的一位拼命三郎,他所出演的人物包羅萬象,在他描摹世間百態的戲劇人生背後是同樣豐富精彩的人生。臺北、母親、北京是他記憶的關鍵詞,面對兩段生命中無可迴避的告別,告別故鄉、告別至親他都選擇了平靜的感恩。他把人生珍視爲一個演員的庫藏記憶。

李立羣朗讀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獻給母親。北平的家,一兒一女,愜意的生活在老舍先生筆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李立羣的母親告別故鄉北京已多年,李立羣多次邀請母親重回北京,但她始終不願,只願銘記心中刻畫出的故鄉。在母親的心裏,故鄉依舊是紅牆綠瓦的樣子。

“爲了國家和軍隊的榮譽,甘願流血,甚至犧牲。”維和任務中危險無處不在,軍人的使命,爲國爭光的榮譽感驅使維和部隊的戰士們義無反顧前往最危險的地帶,進行維和任務。申亮亮便是其中一員,離開祖國前往馬裏,沒有人能想到他無法再回家,這次的離開便是他最後一次與家人的告別。朗讀嘉賓張國強現場爲維和英雄的故事落淚,一度情緒失控。在電視中張國強演繹了許多軍人角色,那份使命感,他深有體會。跨越時差,在離家萬里的地方,有這麼一羣維和英雄們在守護着祖國的平安。

朗讀嘉賓張國強和六名維和戰士朗讀西蒙諾夫的《等着我吧》,獻給所有維和戰士的家人們。“等着我吧,我會回來的。”這是戰士們對家人,對祖國許下的承諾。在維和戰士的身上,永遠沒有“爲什麼是我”,而是抱着爲什麼不是我的決心,用血肉之軀保衛着人民安全。

有一種告別是背井離鄉,王蒙人生中幾次告別養育自己的土地。帶着妻子孩子從北京離開前往新疆,16年後,他又從新疆離開返回北京。在新疆的生活,給王蒙留下太多,他親眼看到這片美麗的土地,看到維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告別讓王蒙見識到更多的風景。

王蒙朗讀自己所著小說《明年我將衰老》選段獻給妻子和三個孩子。告別雖然有酸楚,但也在豐富着生活。王蒙將青春揮灑在新疆,告別新疆後他一直在想念那片土地。年歲已大,但心卻不老,在王蒙的朗讀中、文字中,是他對生活的理解,是人生不悔的信念。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4】

《朗讀者》第七期在第一時間又與您見面了!本期的主題詞是“告別”,李立羣、曹文軒、王蒙、姚晨、程何、施林克、高城等嘉賓,與您分享"告別”話題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欣賞:

朗讀者:曹文軒

朗讀《草房子》節選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爲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淨的。作爲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啓蒙未來。作爲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雲、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爲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着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曹文軒朗讀《草房子》節選獻給父親。《草房子》一書是曹文軒童年的縮影,父親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一條幽靜深遠的人生長路上,父愛伴隨着他一步步走向遠方。曹文軒將與父親綿長的回憶一點點記錄在《草房子》當中,用這次朗讀懷念父親。

朗讀者:程何

程何&劉陽朗讀《堂吉訶德》節選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中文版,像《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全部都是經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並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局,但“要爲心而工作,而不是爲生活”。

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的程何,走上了音樂劇譯配的道路。上學時因興趣開始接觸音樂劇,在數學課上她翻譯了第一首歌。但程何還是選擇了生物專業,一年過後,她發現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樂劇譯配,選擇爲夢想奮鬥。音樂劇譯配是程何最開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確定的事,不知道未來在哪裏,但她還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