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應急預案>

校園火災安全事故應急疏散及救援預案

學問君 人氣:1.69W

爲保護青少年及教職工的安全,從容應對火災事故,儘可能減少在突發火災中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制定火災安全事故應急疏散與救援預案。預案的編制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校園火災安全事故應急疏散及救援預案

一、編制預案的法律依據

《消防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等。

二、突發火災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原則

1、“預防爲主、以消爲輔”,堅持防消結合、專門機構與羣衆相結合的原則。

(1)加強對師生的防火安全健康教育,普及消防知識,提高防火意識。

(2)建立防火組織,制定防火巡邏制度,經常性的'防火安全檢查,防止和消除火險隱患。

(3)完善消防設施,配備消防器材,改善消防安全條件。

(4)加強防火自救技能訓練,平時對師生突發火災事故逃生演練。

2、抓緊時機,撲救初起火災

.(1)任何人在發現火災後,不管火災大小,立即報警,在報警過程中,任何單位、個人都應當爲報警提供方便,在單位內部,除用電話外,還可用事先規定的明確信號(如敲鐘、敲鑼、廣播及搖響警報器報警)。

(2)救人第一

當火勢或險情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時,要首先把滅火力量部署在救人的方面,把被火圍困的人員搶救出來。

.(3)先控制,後消滅

相對於不能立即撲滅的火災,要控制火災的蔓延,應迅速利用身邊的滅器材進行撲救。

.(4)先重點,後一般

是就整個火場而言,運用要一原則時,要從火場的全局出發,認真分析火場的情況主要是:

人和物相比,救人是重點。

貴重物質和一般物資相比,保護和搶救重點物資是重點。

2.4.3火勢蔓延猛烈的地方和其他地方相比,控制火勢蔓延猛烈的地方是重點。

2.4.4有爆炸、毒害、倒塌危險的方面和沒有這些危險的方面相比,處置這些危險是方面是重點。

2.4.5火場的下風方向與上風、側風向相比,下風方向是重點。

2.4.6易燃、可燃物集中區域和這類物品較少的區域相比,這類物品集中區域是保護重點。

2.4.7要害部位和其他部位相比,要害部位是重點。

2.5合理選用滅火劑和滅火方法

根據起火原因選擇滅火方法和滅火劑。

三、基本情況火勢蔓延猛烈的地方

包括:學校詳細地理位置、建成時間、佔地面積、建築面積、建築結構,樓羣(房舍)分佈、師生人數、食宿人數,距消防大隊距離,現有消防設施及可使用狀況。

四、組織機構和主要職責

1、成立處置火災事故應急指揮辦公室

組 長:江廷明

成 員: 張付顯、邵子順

應急辦公室職責:

1.1 拔打“119”報警,安排人員在路口接車。

1.2瞭解、評估和彙總學校火災狀況、災情、及時向指揮部報告。

1.3負責與上級教育部門應急機構保持聯繫,及時溝通,傳達指揮指示。

1.4組織火災損失調查和快速評估,並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

成立應急指揮中心領導下的搶險救險組、疏散引導小組、醫療救護組、後勤組、機要保衛組。

2、各組職責:

2.1搶險救險:負責火災事故搶險、搶救被困、受傷人員,協助市有關部門進行搶險。

2.2疏散引導:掌握疏散通道路線,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引導師生安全撤離,並在上風向的指定地點集合。各樓層和出口須明確責任到人。

3、人員疏散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聽到火警後,保持鎮定,按學校應急指揮部或消防廣播指揮員的指揮,從指定路線撤離,同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遵循就近路線撤離危險區的原則。

在引導撤離過程中,按照火場自救的方法行動,保持有序撤離,以防阻塞,造成更大傷亡。

嚴格聽從消防部門指揮,確定撤離樓層時間,統計學校和外來所有人員,嚮應急指揮中心彙報傷亡情況。

4、後勤:

24小時內安置傷員家屬,調配應急、生活物品,保障全校職工及家屬基本生活。

統計安置人數及安置情況

做好人員思想穩定工作

5、警戒保衛

搶救、清理重要檔案資料工作。

加強事故後安全保衛工作。

儘快恢復破壞的通訊設施保障指揮系統通訊暢通。

配合消防部門設定事故現場和學校周圍警戒線,維護現場秩序,引導外來救援人員進入現場,保護學校財產安全。

五、應急措施

接到火警,進入應急反應期,應急指揮部宣佈應急預案啓動:

(一)打“119”報警,向“120”急救中心求助。由警戒保衛組派人在學校入口處等候引導救援車輛。(二)起火現場的教職員工要使用消防栓、滅火器滅火自救。

(三)疏散小組成員根據應急預案到各疏散口疏散人羣,組織師生撤離。

(四)搶險小組在消防隊到達之前全力滅火,控制火勢,啓用通風排煙系統,保障應急照明,爲疏散創造條件。同時,迅速查清火源,向指揮部報告,針對性的採取應急措施。

(五)醫療救護小組盡力營救傷員,配合後勤組將傷員安全轉移。

(六)警戒保衛組在事故現場設定警戒線,維護現場秩序

安全活動周計劃

















參加



人員




負責



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