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芭蕾舞可借鑑中國古典舞訓練之處

學問君 人氣:2.78W

芭蕾舞被譽爲世界舞蹈藝術之精華,是古典舞蹈藝術與現代舞蹈藝術的完美融合,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芭蕾舞可借鑑中國古典舞訓練之處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芭蕾舞可借鑑中國古典舞訓練之處

一、芭蕾舞教學現狀概述

衆所周知,芭蕾舞起源於歐洲,它與其他舞蹈藝術一樣,有其獨有的淵源和歷史背景,至今爲止已形成以“開、蹦、直、立”四大要素爲精髓的固定舞蹈形式。芭蕾舞是普通高校舞蹈教學的一門重要課程,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隨着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高校芭蕾舞教育發展迅猛,許多普通高校均增設了音樂舞蹈雙專業,排練芭蕾名著,豐富我國的芭蕾創作。但由於普通高校與專業芭蕾舞院校的招生目標和培養目標均有所不同,故無法以專業級水準要求進行芭蕾舞教育。大多數高校大學生因學校學制安排或個人喜好而選修芭蕾舞,芭蕾舞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而言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基本功訓練上,均從零開始,這容易導致在日後的教學中產生盲目訓練和急於求成。加之當前高校芭蕾舞教學存在教師專業水平有限、教學教材匱乏、課時設定不合理等問題,高校芭蕾舞教學急須尋找一條高效合理的發展路徑。

二、芭蕾舞訓練和中國古典舞訓練對比

芭蕾舞所展示的芭蕾舞訓練是以“開、蹦、直、立”四大要素爲精髓,在訓練過程中講究肌肉走向、關節承受力等,因此纔有了訓練中的繃腳背、開髖關節、直脊椎等項目。因此若要展示芭蕾舞的線條感和延伸感,在芭蕾舞訓練中需有蹲、擦地、跳、地面的劃圈、控制、踢腿、單腿蹲、小彈腿等動作。中國古典舞具有鮮明的東方氣質,展現了剛勁與典雅的結合之美,講究舞者的外部形態與內在神韻相結合,因此中國古典舞訓練中講究“提、沉、衝、靠、含、腆、移”七要素。若要展示“飛腳旋子”、“前飛燕”、“橫飛燕”、“後飛燕”、“拉腿蹦子”等動作,則需要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增加身體柔韌性、腰部力量和腿部爆發力的技能訓練。

芭蕾舞訓練和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動作順序是基本一致的:從雙手扶把活動—蹲—擦地—小踢腿—劃圈—單腿蹲—小彈腿—控制,到大踢腿。但芭蕾舞的手位和中國古典舞有所不同:芭蕾舞中架在身旁的手稱爲“七位手”———掌心向內,而古典舞種稱爲“山膀”———掌心向外。

三、芭蕾舞可借鑑中國古典舞訓練之處

衆所周知,具有東方氣質之稱的中國古典舞蹈不僅展現了舞蹈的剛勁和雅典之美,並且中國古典舞技術難度高,舞蹈動作幅度較大並且對舞者的爆發力提出較高要求等。因此,中國古典舞注重腰部力量和腿部爆發力的訓練,對身體的協調性和柔韌性等方面更是特別關注,尤其是地面或懸空中部分的旋轉動作和翻騰動作的訓練,更加註重身體各個部分的力量和協調性技術。

中國古典舞的'每個動作訓練都力求在追求極限中表現得完美無缺,而這些正是在現代芭蕾舞訓練中所缺乏的。隨着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各國風情的舞蹈得到廣泛傳播和借鑑,現代芭蕾舞教學也得到快速發展。現代化的芭蕾舞教學在保留原有芭蕾舞優勢上,應大量吸取中國古典舞蹈之精髓,將中國古典舞蹈特有的訓練方法融入其中,取長補短。爲順應時代的需求需培養大批我國優秀芭蕾舞蹈者,向世界展現我國不同尋常又具有東方特色的芭蕾。另外,“身韻”包括兩部分:身是指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韻是指韻律,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這兩部分是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的,能夠將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古典舞蹈風采和審美精髓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因此,身韻作爲一項重要的中國古典舞教學成果,它使中國古典舞的訓練走向自身形式的規範化、舞種化。它不僅具有完整的舞蹈訓練體系,而且是中國古典舞蹈的訓練與創作、舞蹈表演相結合的中國古典舞審美特徵的體系。

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課主要體現“形”的藝術表現和“神”的藝術表現的藝術特徵。其中“形”的藝術表現特徵在於“擰、傾、圓、曲”的基本形勢,加上以腰的動律元素爲基礎,以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路線作爲主體。中國古典舞所展示的身韻所涉及的動作,都是要求舞者從內心的念想和意識出發,腰底發力延伸到全身。其次,中國古典舞中“神”的藝術表現特性在於“心、意、氣”的運動表現。這是舞蹈訓練過程中一種發自內心的神祕感覺。由此可見,中國古典舞中的身韻教學訓練優勢亦是現代芭蕾教學所缺乏的內容。雖說芭蕾舞具有輕盈飄逸的肢體動作,直線性的舞臺運動軌跡以及傲然挺立、氣宇軒昂整體氣質等自身的優勢,但如果能將中國古典舞蹈的精神境界與芭蕾舞訓練技法相融合,芭蕾舞所展現的將是一種獨特的富於審美特性的藝術。

綜上所述,透過對比芭蕾舞與中國古典舞訓練的異同,分析芭蕾舞可借鑑中國古典舞訓練之處,可知高校芭蕾舞教學透過對中國古典舞教學中爆發力、柔韌性和身韻訓練等訓練方法的借鑑,能夠提高芭蕾舞訓練的弊端,達到互補優劣、相互融合的效果。因此若在芭蕾舞教學中吸取中國古典舞訓練之長處,不斷探索、不斷髮展古典舞教學和芭蕾舞訓練的可轉化之處,使芭蕾舞這一舶來品真正實現中國化和本土化,這不僅是對傳統的繼承,更是對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寅.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 [J].神州民俗,2012,184.

[2]龍諧思.試論中國古典舞和芭蕾舞訓練方法的結合 [J].藝海,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