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分析

學問君 人氣:8.26K

【摘要】高校貧困生———作爲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不僅承受着經濟壓力,同時也更容易出現“心理貧困”的現象。高校不僅要在經濟上給予其幫助,更要對他們進行“心理扶貧”。本文從共性的角度,對貧困生的心理現象進行剖析,並尋求更好的預防和解決的辦法。

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分析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     心理貧困     心理扶貧。

一、“心理貧困”的定義。

1.何爲“心理貧困”。

湖北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謝桂陽給出了以下定義:心理貧困,就是指貧困大學生由於經濟貧困,從而產生一系列個性特徵和心理健康上的變化。

2.貧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謝桂陽教授曾對湖北大學185名貧困生和271名非貧困生進行過心理測試,結果表明,同年齡的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個性特徵和行爲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他們更爲敏感、拘謹;在心理健康狀況上,他們心理健康水平過低———人際關係敏感、敵對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顯高於非貧困生。

無獨有偶,寧夏大學學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在校貧困大學生進行的一次心理調查結果也表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堪憂:在217名被調查的貧困大學生中,有73.27%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不滿意、64.51%的貧困生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還有52. 53%的貧困生存在抑鬱狀態或抑鬱傾向。

從以上調查結果不難看出,相對於其他學生,貧困學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貧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種心理疾病

二、貧困生“心理貧困”的表現。

1.性格問題。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公佈的《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貧困生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感到“羞愧難當”; 22. 5%的貧困生感到很自卑,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處境,並抗拒師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貧困生最普遍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會出現三種行爲表現:一是透過優異的學習成績來補償因貧困帶來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產生無助感,自愧不如別人;三是逃避離羣,仇視社會和他人,在心理極端脆弱的狀態下容易採取極端方式對待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人際交往問題。

貧困生因貧困而自卑,但又有極強的自尊心。他們渴望融入集體,被他人接納和認可,卻又不願接受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多數貧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在人際關係上趨於封閉,有的貧困生因經濟困難而故意疏遠同學;40%的貧困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因貧困受到打擊,他們一般很少參加需要花銷的集體活動,更有近20%的貧困生由於貧困而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

3.學習問題。

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往往承載着家庭和個人對未來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們中的一些人給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標。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一方面因期望值過高而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許多現實問題很難透過他們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決。貧困對學業的影響較大,他們除了與別人一樣競爭之外,還必須爲生計問題而奔波。這就使他們長期處於心理緊張、焦慮的狀態,使學習壓力更大。

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當強烈的自卑感、極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謹壓抑的性格、尷尬的人際關係、因期望值過高而產生的學業壓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時候,就會引發問題行爲。在貧困生的問題行爲當中,比較突出的除了人際交往困難、學習失敗以外,還有出走、曠課、偷竊、打架等。據統計,因學業不良而留級、退學、結業的`學生中,貧困生的人數明顯偏高。

三、心理幫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學,提高貧困生自助能力。

現在許多高等院校對貧困生都採取傳統的資助方法,從生活費、學費上資助,減輕經濟方面的壓力,但上述各種手段容易使許多學生處於被動的位置,產生依賴心理。而勤工助學與其他資助方式最不同的一點就是“參與式”,學生不再消極被動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勞動來自救。勤工助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家庭減輕學習和生活負擔,還可以克服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培養大學生自主、自強意識。在勤工助學活動中,大學生們不斷變換着自己的角色,在與不同的人和事頻繁接觸的同時,學會了應付多種多樣複雜局面,增加了對社會和人的瞭解。最關鍵的一點是,透過勤工助學,貧困生從觀念上擺脫了等待救助,學會了平等、積極、主動。

2.消除學校對貧困生幫扶的誤區。

(1)對貧困生資助的宣傳要合理。

學校在對貧困生進行經濟援助時,很容易就把貧困生的資助做成對外宣傳的工程,比如邀請受助學生公開談感受、表決心,公開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對貧困生自尊心的傷害。這種公開的宣傳會使他們的生活狀況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傳時應徵得受助人同意,儘量保護貧困生的隱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傷害貧困生心理的方式來表彰獻愛心的精神,鼓勵受助貧困生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2)對貧困生心理問題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問題不光是貧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學生羣體也會存在類似情況。但有的高校政工幹部經常把貧困生置於學校的焦點下,將貧困生與其他學生區別對待,放大貧困生身上出現的問題,殊不知這樣對他們是一種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反而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3.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過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創新心理輔導模式。

高校應建立一支以專業心理健康教師爲主體,政工幹部、輔導員爲輔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分清職責,各司其職。同時定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創新的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多開設一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改變的心理特點以及引起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學會如何改變自己的不良情緒,完善應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