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國際貿易保護環境與我國的貿易政策分析

學問君 人氣:2.29W
    摘 要:透過回顧國際貿易政策基本演進過程,總結出保護性是國際貿易政策的本質屬性,同時分析了當前新形勢下國際貿易保護的新趨向,指出世界各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西方各國內部經濟矛盾的轉移、各國間政治鬥爭是產生保護性貿易政策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國在出口鼓勵、關稅手段和非關稅壁壘三個方面的保護性對外貿易政策。
  關鍵詞:貿易保護;對外貿易;貿易政策;新貿易保護主義
  
  1 國際貿易政策基本演進過程
  
  1.1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
  重商主義思想是當時保護主義的理論基礎。
  
  1.2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
  自由貿易政策占主導地位,但與此同時工業上還處於落後的德國和美國等國的經濟學家這竭力主張實施貿易保護政策。代表人物是漢密爾頓和李斯特,他們都提出以保護幼稚工業來促進後進國家的發展。
  
  1.3 資本主義壟斷時期
  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成爲超保護貿易政策的催化劑。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爲了壟斷國內市場和爭奪世界市場,紛紛實行侵略性保護貿易政策。
  
  1.4 二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貿易自由化時期
  新型的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爲戰後貿易自由化的興起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貿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戰後的貿易自由化傾向與自由競爭時期的貿易自由主義有所不同,並不強調全面的貿易自由,而是一種有保留的貿易自由,它並不完全排斥貿易保護政策。
  
  1.5 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時期
  1973年的能源危機、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高失業率,嚴重的經濟衰退和結構性的經濟危機給發達國家經濟以沉重的打擊,國際貿易領域中自由化傾向逐漸減弱並趨於停頓,呈現出貿易保護主義加強的趨勢。
  從國際貿易政策的基本演進過程的幾個階段不難看出,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性是本質性的。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1)保護性始終伴隨着國際貿易政策的歷史演進,即使歷史上爲數不多的自由化佔主導的時期也仍然有貿易保護的影子;(2)儘管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若干次自由貿易時期,但保護性的貿易政策在時間上總的來說是占主導地位的;(3)在二戰前的各國貿易政策無多邊貿易協議的束縛,各國制定的對外貿易政策完全依據本國利益,這樣極易產生貿易保護的做法;(4)世紀年代倡導自由貿易,並訂立了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以約束各國的保護措施,但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沒有因爲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而改變。
  
  2 國際貿易保護新趨向
  
  2.1 貿易保護措施多樣化,重點從關稅壁壘轉向非關稅壁壘
  貿易保護多樣化的`措施主要包括:(1)按照有效保護稅率設定階梯關稅。(2)加強了徵收“反補貼稅”和“反傾銷稅”的活動。(3)非關稅壁壘不斷增高。(4)強調管理貿易。由於關稅壁壘受到世界貿易組織的制約,以提高關稅水平來實行貿易保護已不現實了,各國更多的採用以上措施來實行進口限制。
  
  2.2 被保護的商品項目不斷增加
  被保護的商品從傳統商品、農產品向進階工業品和勞務部門。從商品類別上分,主要的有四大類商品:紡織品、服裝和鞋類;某些鋼鐵產品;運輸工具(主要是汽車);電子產品。
  
  2.3 “獎出限入”措施的重點從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
  二戰後,隨着國際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貿易的發展,西方各國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日益增強,爭奪國外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採取限制進口的措施往往會加劇國和國之間的摩擦,受到其他國家的譴責和報復。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國家把“獎出限入”的重點從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方面。從經濟、組織等多方面促進商品出口。如向出口廠商提供各種財政上的優惠,利用出口信貸、出口信貸的國家擔保制、出口補貼等措施鼓勵商品出口。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國際貿易保護環境與我國的貿易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