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幼兒心裏健康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4W

實踐證明,一個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確而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幼兒心裏健康教育論文!

幼兒心裏健康教育論文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自古以來,“健康第一”是幼兒園教育的首要任務。健全的身體是一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要強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兒童”。 健康既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幼兒身心充分發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兒的幸福之源,離開健康,幼兒就不可能近盡情遊戲,也不能專心學習,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幼兒時代的健康不僅能夠提供幼兒期的生命質量,而且爲一生的健康贏得了時間。

一、創造一個能激發積極社會情感的充滿愛心和關切的環境

教師的愛心應當是理智的愛,能理解、接納第個幼兒的特點,在一個班上,由於先天素質和家庭環境的具體差異,每個幼兒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熱情大方,善於言辭,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語,有的活潑敏捷,喜歡歌舞,教師應瞭解其產生的根源,一視同仁地對他們親切、關懷,並提出嚴格的要求。例如,要從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兒傳遞愛的資訊,要給安全感受到威脅的幼兒以特殊的關懷,要以冷靜、寬容的態度對待幼兒的挑釁和不服從行爲等等。實踐證明,在師生之間,只有建立了和諧、親切、友好尊重、充滿社會情感的關係,才能使幼兒樂意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指導,敞開心扉地自然表達心理動態和全部智能,並且擴展爲良好的同伴關係。

二、創造一個能調動和發揮幼兒潛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環境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育的第一條件就是要尊重主體,認識主體、熱愛主體。要在不背離點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兒的自由和個性,要善於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說教師的言語和舉動要能恰當地顧及行爲的環境條件和社會後果,教師的所有目的,不是簡單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於他們學會自我控制,明確自身的責任,愉快的給自已發出命令,自覺地給自己提出要求。能激發幼兒潛能的環境,一般具有這樣一些特點:1、教師經常使用協商、啓發、建議的口吻說話,教師的語言、表情、姿態、動作無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資訊。2、教師能爲每一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活動能力的機會和條件。3、尊重每一個幼兒的認知優勢和創造力。4、能注意發揮期望效應的積極功能。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就是相信每個幼兒都有發展潛能,能根據各人的興趣、愛好和長處,從原有的起點出發,鼓勵啓發幼兒,就越能得到最優化的發展結果。

三、創造一個能發展幼兒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納的環境

自尊感是自我評價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體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情感和決心。由於幼兒身心發展存在着很大差異,所以對幼兒的評價應在遵守《綱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向比較。如果成人經常公開議論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動症、沒出息,是“一分鐘也不能安靜”、“什麼也學不會”的人,孩子就會失去自尊和自信,就會惶惑,不聽話和自暴自棄。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多適用積極的評價,這是發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長工作,爭取家長配合,改善幼兒處境。3、支援幼兒。

四、創造一個能引起幼兒自由操作探索的觀察和有趣的環境

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人的行爲常常由三種內驅力引起動機:一是好奇的內驅力――求知慾望;二是好勝的內驅力――成就慾望;三是合羣的內驅力――交往慾望。教師在準備日常生活的物質環境時,要按照教育目的爲幼兒提供有新穎性、啓發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設備、材料、玩具、物品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進幼兒與物質環境之間有益的相應作用,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材料靈活地運用。

五、創造一個能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環境

1.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遊戲活動中

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遊戲是合羣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透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羣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爲三個原則:遊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採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遊戲、體育遊戲等。透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羣的愉悅,增強合羣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麪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採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夥伴交往發展到混齡夥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羣性。

3.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羣,合羣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研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鍊能力,感受一種羣體感。

總之,幼兒園的環境是爲幼兒園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應該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感到歡樂,感到被尊重,感到爲集體所接納,感到自尊、自信,感到獲得成功,這就是幼兒所需要的心理環境也是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心理環境的.目標。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幼兒教育作爲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結合保育和教育的雙重特點,將幼兒教育融入到實際生活之中,透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幼兒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今的幼兒教育裏已經比較常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無疑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幼兒心理教育是幼兒園規範幼兒的相關行爲、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時也是幼兒園培養兒童規則、制度觀念的萌芽方式。與此同時,幼兒心理教育也存在忽視幼兒心理健康引導、培養幼兒良好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過於程式化,忽視結合實際生活情境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幼兒教師日常教學過程中態度生硬、缺乏耐心可能導致幼兒產生新的心理問題。如何合理地利用幼兒心理教育,達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從小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

1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教育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科學完善的教學制度。然而由於在實際幼兒教育中,多數幼兒園重視對幼兒知識、認知的教育,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許多幼兒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也侷限於他們認爲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或性格比較內向,行爲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疏導。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被認知,心理健康不僅適用於中小學生、成人,同樣對於幼兒適用。幼兒由於個體差異,其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僅應當對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行爲存在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應當對所有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須,只有透過合理引導,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透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開發幼兒的潛力、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幼兒出現心理問題或行爲問題[1]。

1.2 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與生活實際不符

許多幼兒園開設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但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沒有真正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與實際生活脫鉤,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教學效果不佳。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上,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數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侷限在有限的心理健康課程上,而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情境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被忽略。

1.3 忽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學

遊戲活動是幼兒們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則常常被幼兒教師認爲與遊戲活動不搭邊,因此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幼兒教育需要引導,需要循序漸進,以遊戲活動爲主的趣味性教學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這種好的教學方式往往難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現,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

2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 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健康教育不應僅僅對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行爲存在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應當對所有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須,只有透過合理引導,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在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能滿足幼兒心理健康發育的需要,而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長效和高效的教學模式。透過創造故事情景可以激發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活動時,可以透過表演遊戲,創造故事情景,使幼兒進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學生可以透過情境再現和故事表演,深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內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兒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2]。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的故事使,引導幼兒扮演小馬、松鼠、螞蟻等,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更培養了幼兒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健康的人格。

2.2 透過趣味性教學推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的思維方式和與成人不同,因此不應當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應當用兒童的眼光和喜好去設計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例如遊戲活動是幼兒們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將心理健康教學融入到遊戲中,幼兒不僅能夠在遊戲中獲得歡樂,也能夠在遊戲中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可謂一舉兩得。透過遊戲活動提升兒童心理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在遊戲策劃時注重遊戲的角色性和趣味性,設計遊戲時必須考慮到孩子們的興趣所在,只有孩子們對遊戲活動有足夠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遊戲活動。其次,在遊戲活動中融入語言教學應當將遊戲內容與孩子們的世界緊密聯繫起來。例如在進行《四個好朋友》的故事教學時,讓幼兒分別扮演成小白兔、小公雞、小黃狗、小花貓分別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禮貌用語,如果扮演者回答不正確則遊戲出局,餘下的繼續遊戲。小朋友們在遊戲中進行禮貌用語交流,不僅具有趣味性而且現實教育意義較強。透過遊戲與故事的有機結合,不僅借鑑了遊戲的趣味性,還透過故事對語言的鍛鍊,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語言交流、溝通能力,更重要地是促進了幼兒之間的溝通教育,對一些思想比較自閉的幼兒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3 結語

總之,要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幼兒心理素質、塑造良好的幼兒品格,除應當在幼兒日常教育中觀察心理健康教育、透過趣味性教學推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外,還必須加強幼兒教師的自身教學水平,用耐心和關心去影響孩子,透過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引導幼兒。其次應當關注幼兒的負面情緒反應,發現幼兒的不良情緒及時疏導。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3】

幼兒健康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幼兒的健康知識水平,改善幼兒對待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的態度,培養幼兒的各種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健康行爲與習慣。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加強學習,提高認識。作爲一個幼兒教師,承擔着啓蒙教育的重任,雖然已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但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師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必須加強學習。在理論上要系統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提高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增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從而提高所需知識和能力,要翻閱大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範化、科學化。

2、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是雖然一個新課題,但這種現象卻由來已久,只是以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已。隨着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資訊技術的高度發達,帶動了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但同時,很多不良現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面而來,在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時,它的負面影響已讓我們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作爲幼兒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聯繫起來,與自身的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羣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這樣,將會給中小學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動,應該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之中:首先,遊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於始終的活動。除了遊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遊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遊戲是合羣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透過對遊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這對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羣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應該認識到不是所有的遊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遊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地選擇遊戲,透過遊戲,讓兒童體驗合羣的愉悅,增強合羣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時,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機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以幼兒爲中心,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這就對我們廣大的幼兒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在教學中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爲孩子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二、幼兒良好行爲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讓幼兒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爲對策。這種方式能幫助幼兒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並做出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爲反應,提高幼兒判別是非的能力、經受挫折的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

2、家園同步教育。幼兒家庭與托幼機構密切配合,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實施同步的教育,但具體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兒園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是“分享與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透過遊戲進行,那麼,在家裏也應同時進行這一主題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與父母分享食物,與鄰居的小朋友合作遊戲等。家園同步教育,往往比單方面實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透過給幼兒一個典型的形象,讓他們模仿,從無意到有意,從自發到自覺地去學習典型的行爲,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與典型一致的行爲習慣。幼兒多直觀思維,模仿力強,這種教育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行爲練習。讓幼兒對已學習過的行爲及技能進行反覆的練習,加深幼兒對這些行爲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形成穩定的行爲習慣。

5、講授教育。具體而形象地向幼兒講解有關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淺知識,提高幼兒對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對心理健康的態度。但這樣做,要注意形式多樣、生動、內容貼切、適宜。

此外,嘗試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愛教育等均可有選擇性地加以採用。

三、構建幼兒心理健康保障系統

幼兒是社會的希望、人類的明天。在社會急劇變革、文明加速發展的現代,幼兒成爲每個國家的寶貴財富,誰擁有健全的幼兒,誰便擁有未來。社會各界應加大對幼兒關注的力度,建立幼兒心理健康保障系統,從兒童的心理過程、個性品質、人際互動、行爲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進行系統的策劃,以便使幼兒從小形成合理的心理結構,獲得健康成長的良好的心理背景和素質條件。這對於在啓蒙教育、基礎教育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提高幼兒的身心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總之,幼兒身心健康關係着國家與社會的未來,因此,關注幼兒健康勢在必行,它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對幼兒實施健康教育,有益於幼兒健康成長,爲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