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水稻旱育秧技術

學問君 人氣:2.72W
淺談水稻旱育秧技術


  論文關鍵詞 水稻;旱育秧;技術

  論文摘要
 介紹了 育苗技術與苗期、大田移栽以及大田管理等水稻旱育秧技術,以期爲該項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
  
  
  水稻旱育秧具有早播、早發、早熟、省力、省水、省秧田、高產高效和秧齡彈性大等優點,是實現水稻高產、穩產、增收的一項常規的科技措施。此項技術可概括爲肥牀、旱育、適齡、淺插、稀植5個技術環節,在生產中具有推廣價值。福建省福鼎市於1994年引進該項技術,最初在早稻上應用,後來逐步推廣到中稻、晚稻。平均年推廣面積3 500hm2,至今累計推廣面積約5萬公頃。
  
  1育苗技術與苗期管理
  1.1苗牀準備
  1.1.1苗牀選擇。應選擇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園地或旱地作苗牀,切忌選用冷浸田、膠泥田和鹼性田。一般每公頃大田需苗牀375~450m2。
  1.1.2苗牀的製作與施肥。苗牀要在育苗前2個月翻耕曬壟、整理,視田塊水分情況建成高苗牀、低苗牀和平苗牀,牀寬一般1.2~1.4m,長度不能超過8m,溝寬0.4m,牀面要平整、翻碎。施肥分苗牀培肥和播前施肥。苗牀培肥:在播種前1個月,苗牀用腐熟農家肥45t/hm2、過磷酸鈣900~1 200 kg/hm2、氯化鉀450kg/hm2,結合整地施入土中,保持溼潤培肥;播前施肥:播種前10~15d,苗牀施入腐熟農家肥30 t/hm2、尿素180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氯化鉀195~300kg/hm2,按耕翻、施肥、碎土的程序進行,在翻鋤3次後(深度爲10~15cm),將所施肥料與10~15cm深的表土充分攪拌均勻,否則易產生肥害。
  1.1.3苗牀消毒、調酸。苗牀土壤偏鹼和帶菌是引發立枯病、造成死苗的主要因素。爲有效防止立枯病發生,播種前應結合整地消毒、調酸。牀土調酸時間安排在播種前25~30d,調節土壤pH值至6.0以下。一般每降1個pH值單位,施硫磺粉1 005kg/hm2,施後均勻翻入10~15cm的土層中,然後用清糞水充分潑溼牀土。
  1.2種子處理和催芽
  品種選擇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選用優良品種,大田用早季雜優30~37.5kg/hm2,單季或晚季雜優15~22.5 kg/hm2。播種前用強氯精800倍液浸種12h,以防止水稻惡苗病發生。爲加快生長、避免爛種,浸泡後的谷種要實行催芽,催芽程度以剛破胸露白爲好,露白播種。晚季旱育秧切忌幹谷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