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高層建築的結構分析與設計

學問君 人氣:3.15W

摘要:目前,高層建築的結構設計已經成爲了高層建築設計的重點內容,文中筆者結合具體工程設計實例,對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展開了研究與分析,並透過大量的計算與分析對高層建築結構設計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

論高層建築的結構分析與設計

關鍵詞:高層建築;結構體系;分析計算

1、工程概況

某工程建築平面尺寸爲長94.8m,寬13.2~24m,平面形狀爲梯形,屬板式高層建築。建築總面積爲22000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19140mz,地下建築面積2860m2。地上18層,地下1層,地上最大建築高度爲89.110m。地上1—2層爲商業用房,3層爲設備層,4層以上爲標準辦公公寓。1層高7.17m,2層高4.98m,3層高2.19m,4層以上標準層高4.98m。地下室爲立體停車庫及設備用房,按核六級兼平戰轉換人防設計。

2、基礎設計

建築場地地形平坦、穩定,無液化土存在,自然場地下50m左右有承載特性較好的卵石層(層6)。基礎形式採用泥漿護壁鑽孔灌注樁,樁徑採用010oo,0900,0800三種類型,有效樁長45m,爲提高樁端承載力及減小樁基變形,對樁端進行壓力注漿,根據靜載試驗結果,OlO00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徵值爲5400kN。外圍純地下室範圍內設定鑽孔灌注抗拔樁,框架柱下設定獨立多樁承臺,核心筒下設定羣樁筏板式承臺,筏板厚1.0m。底板按肋樑式佈置,底板厚400mm,外壁板厚350mm,採用C40防水混凝土,抗口等級爲P8。根據地勘資料,地下水位常年位於自然地面以下O.5m航浮設防水位較高,爲室外地坪標高,地下室抗浮穩定性應滿足下式要求。

W ≥1.05F(1)式中:w 爲地下室自重及上部結構作用的永久荷載標準值的總和;F爲地下水浮力。

由於抗浮設防水位較高,若採用增加結構配重的方式進行抗浮設計無法滿足式(1)要求。工程採取設定抗拔樁進行抗浮設計,需抗浮的柱下佈置1~2根抗拔樁,口1000單樁抗拔承載力特徵值爲1800kN。

3、結構設計及計算

3. 1結構主體設計建築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爲5O年,結構安全等級爲二級,建築抗震設防分類爲丙類,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爲6度,設計地震分組爲第一組,建築場地爲Ⅲ類。基本風壓0.5kN/m (j安100年重現期),地面粗糙度爲B類。

建築主體結構採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牆結構,其中剪力牆和框架的抗震等級均爲三級。樓面採用主次樑結構佈置。標準層結構佈置如圖1所示。

結構設計的主要特點在於建築的平面、豎向體形和複式結構。建築地上部分平面形狀依據場地形狀設計,近似梯形,斜邊夾角7。,存在斜向抗側力體系。樓板平面較狹長,而3層以上每層樓板開洞面積爲樓面面積的10%,且奇偶層由於空中花園的隔層設定造成樓板開洞面積、位置不同,屬於抗震規範中平面不規則形狀。由於12層內收尺寸突然變大,造成結構在豎向上側向剛度不連續。導致在地震力作用下,容易使結構產生扭轉變形。1層及以上各標準層均待主體驗收後結合裝修設定夾層,夾層主次樑採用型鋼結構,樓蓋採用組合樓板。形成施工階段結構層數爲18層,而使用階段實際結構層數爲27層,由於使用階段標準層高僅爲2.5m,造成框架柱淨高與截面高度之比均小於4,減小了柱的延性。

透過整體結構計算顯示,在地震力作用下,建築物位移值較大的點出現在建築高度的中上部,平面上的邊角點。因此設計中在平面南北端部附近,利用電梯問設定剪力牆,並且儘量使剪力牆形成封閉簡體,使結構抗側剛度得到加強,減少建築端部的扭轉變形。l2層部位豎向內收造成結構偏心,在方案調整計算時發現,12層部位由於側向剛度突變,局部產生扭轉變形,引起邊角部位豎向構件彎矩和剪力產生較大增量,可能成爲薄弱層。採取的措施是在12層外牆局部部位增設剪力牆,以加大樓層的側向及扭轉剛度、減小偏心率及豎向構件內力附加值。經計算,增設外部剪力牆後,該樓層抗側剛度提高了20%;抗剪承載力提高了18% ;偏心率減少了50%;地震力作用下最大層間位移減少了29%;偶然偏心影響的地震力作用下樓層最大位移與平均位移比值由1.42降至1.29;框架角柱、邊柱剪力和彎矩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其中局部角柱剪力減少約4% ;豎向構件計算配筋均在合理範圍內。透過以上定量分析可得,適當增加樓層局部抗側力構件可改善豎向內收造成的不利影響,減少結構側向剛度突變。在施工圖設計中,特別加強12層及相鄰層角部樑柱的截面和配筋,其抗震等級提高一級,並加強構件抗震構造措施,以提高其延性。

施工圖設計中主要豎向構件截面變化如表1所示,框架柱及剪力牆的混凝土強度等級:3層以下爲C50,4—8層爲C45,9~12層爲C40,13層以上爲C35。

3.2結構計算主體結構採用多高層建築結構三維分析與設計軟件SATWE (牆元模型)進行分析計算,並用ETABS進行計算校覈,計算中考慮地震和風荷載作用最不利方向,考慮偶然偏心和平扭耦聯計算結構的扭轉效應,振型數取l5,並且在斜交抗側力方向附加地震力計算,對有夾層(模型1)和無夾層(模型2)兩種情況分別進行整體計算,計算結果見表2~5。以上兩種模型經ETABS程序計算複覈,其結果與表2~5中計算結果基本吻合。

根據規範要求對有夾層的結構(模型1)進行彈性時程分析補充計算,選取Ⅲ類場地土,特徵週期爲0.45s的兩條實際波和一條人工模擬的加速度時程曲線進行動力時程分析,輸入分量地震峯值加速度爲18cm/s2,結構阻尼比5%。從計算結果可看出,模型1結果顯示結構的主振型以平動爲主,扭轉振型週期與平動振型週期的比值爲0.60。整體計算的各項指標均滿足規範的有關要求。彈性時程分析計算所得的單條波結構底部剪力不小於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65%。三條波平均底部剪力不小於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80%。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彎矩和剪力曲線均大於彈性時程分析計算的結果。

無夾層的`結構(模型2)結果顯示結構的主振型以平動爲主,扭轉振型週期與平動振型週期的比值爲0.54。整體計算的各項指標也均滿足規範的有關要求。

透過對比模型1和模型2計算,得到以下結論。

(1)兩者結構振動週期發生變化,模型1振動週期小,模型2振動週期大,其中第一平動週期相差幅度約11%,但扭轉週期差別不大。說明在結構平面和豎向體形不變的前提下,僅增加結構計算層數和改變層高會導致整體結構平動週期變小。

(2)地震作用下兩者基底剪力和傾覆力矩發生變化,模型1基底剪力和傾覆力矩大,模型2基底剪力和傾覆力矩小,其中基底剪力和傾覆力矩相差幅度約12%一14%。說明增加結構計算層數和改變層高會導致整體結構基底剪力和傾覆力矩增大。

(3)地震和風載作用下兩者樓層最大層間位移比相差不大,但樓層最大位移值有區別,模型1樓層最大位移相比模型2小。說明增加結構計算層數和改變層高會導致整體結構樓層最大位移變小。

(4)兩者框架柱及剪力牆內力發生變化,以底層爲例,地震力作用下模型1框架柱承擔的剪力和彎矩明顯大於模型2。框架柱剪力佔總剪力的百分比由3 7%增加至6.5%(x向地震).3.9%增加至6.4%(Y向地震)。框架柱彎矩佔總彎矩的百分比由33%增加至37%(X向地震),26%增加至29%(Y向地震)。儘管剪力牆承擔大部分整體彎矩和剪力,但兩者框架柱和剪力牆端柱承擔的彎矩和剪力是有差別的,按最不利取值,設計應以模型1計算結果爲依據。

綜上所述,對此類複式結構,設計應將各夾層部位輸入計算模型中,使其共同參與整體工作,相應的計算結果和截面設計更符合實際受力情況。不應爲了簡便,人爲將夾層結構透過人工輸入荷載的形式直接加載至樓層樑柱上,這樣會導致構件內力計算值偏小,從而使截面配筋不足和局部節點構造措施不合理。

4、結語

隨着高層建築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建築類型與功能愈來愈複雜,建築專業和業主給結構設計提出的要求也更加複雜,成爲結構工程師設計工作的主要重點和難點。文中筆者重點分析了高層建築結構設計問題及對策,爲相關專業人員提供借鑑。

參考文獻:

[1]周永明,翁雁麟。益德清.卵石層後壓漿灌注樁承載力設計及試驗分析[Ⅱ]結構工程師,2008,24(4):85—88.

[2]GB50011-2001,建築抗震設計規範[s].

[3]GJ3—2002,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

TAGS:高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