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光纖精確繞線視覺識別技術的設計

學問君 人氣:2.58W

隨着高繞線精度器件的出現,對光纖繞線的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相關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光纖精確繞線視覺識別技術的設計

雖然光纖繞線技術伴隨着光纖的出現就開始被廣泛研究,但是隨着高繞線精度器件(如光纖陀螺線圈和有線制導線團等)的出現,並逐漸進入工程化階段,對光纖繞線的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繞線工藝[1-4]及線圈品質好壞[5]直接影響光纖陀螺和有線制導的質量。由於光纖直徑誤差、內應力和靜電等因素影響排線精度,而這些因素又具有隨機性,無法透過在控制系統中預先設定來消除。因此,精密排線一直是光纖行業的一個難題。引入視覺識別技術,對各種誤差因素總體結果進行反饋解決緊密繞線問題,不需要對每個誤差因素進行消除,優化了系統結構,提高了繞線精度。本文設計一種視覺識別技術,透過對硬件、結構和識別方法的設計,識別出精密繞線的滯後角、光纖間距、搭線等參數,作爲閉環反饋信號,實現了光纖精密排列。

1 工作原理

繞線機工作時,放線盤跟蹤收線盤,排纖裝置根據視覺識別系統識別出排線的滯後角、光纖搭線、間隙等參數,傳給主控系統形成閉環控制,實現光纖的精密排列。視覺識別系統主要功能:(1)識別出排線的滯後角,作爲反饋信號傳輸給主控系統,實現光纖密排;(2)識別光纖間隙、光纖搭線情況,傳輸給主控系統,用於判斷有無纏繞缺陷,進行自動倒車迴繞等操作。

光纖密繞線間距與滯後角如圖1所示:光纖密繞線間距W,纏繞過程中同一層相鄰光纖間的距離;光纖密繞滯後角θ,當前上繞光纖與前一匝已纏繞好光纖之間的夾角。

1.1 視覺識別系統繞制缺陷測試原理

光纖精密繞制過程中的主要缺陷是出現間隙和疊層搭線兩種。光纖密繞線間距分爲三類:間距合格、間距過大(有間隙)、間距過小(搭線)。如圖2所示:

1.2 視覺識別系統滯後角測試原理

繞線滯後角就是正在上繞的'光纖和已經繞在線盤上的光纖之間的夾角。只有滯後角控制在一定範圍才能保證光纖精密繞制。在光纖密繞過程中,滯後角分爲三類:滯後角合格、滯後角過大、滯後角過小。如圖3所示,主控系統根據滯後角的情況,調節排線位置,使滯後角保持在一定範圍內,實現光纖密排。

 2 視覺識別系統設計

2.1 繞制缺陷識別系統

繞制缺陷主要指在繞制過程出現的不符合精密繞線工藝的狀況,如光纖間距過大(出現間隙)、搭線(錯層)都不符合精密繞線工藝,一旦出現必須進行識別和處理。

2.1.1 硬件配置

繞制缺陷識別系統硬件由工業像機、鏡頭、補充光源和電源及網線等附件組成,主要硬件配置參數見表1.

2.1.2 光纖密繞間距的識別

爲了能夠獲得更清晰穩定的圖像和適應不同工作環境要求,環境的自然光不能滿足視覺識別系統的技術要求,必須使用輔助光源,提高視覺圖像的效果,達到視覺識別的要求。光源照射方式分爲光源直射、光源側射和背光模式三種,其優缺點和存在問題見表2.

光源和相機的位置

光纖密繞線間距檢測採用背光照射方式,使光源發光面對着工業相機的鏡頭,部分光線被纏繞上光纖的線軸遮擋,形成背光陰影。對光纖纏繞盤切面進行成像,這樣就有最大的對比度,有利於圖像處理和識別。光源與工業相機位置如圖4(a)所示,圖像位置及成像效果如圖4(b)所示。

光纖密繞線間距測量

把收線盤安裝到收線軸上,在收線盤上用高精度的刻度尺標出一段長度L,用相機採集圖像在L長度上有n個像素,則單個像素代表長度δ=L/n.光纖間距測量:提取當前層中光纖包絡的各個最高點,測出高點之間的距離D所包含的像素數量nD,如圖5所示。則光纖間距LD=δ·nD,透過MODBUS通信協議把光纖間距LD傳給主控系統,主控系統把測出間距LD與工藝要求的間距比較,進行相應處理。

2.1.3 光纖搭線的識別

光纖搭線是指光纖在繞制過程中,在不該換層的地方繞到上一層形成的繞制缺陷,光纖搭線是光纖繞制中嚴重缺陷,必須進行識別和處理。要識別搭線,就要知道光纖所處的層數,判斷層數是當前層還是上一層要有參照物,這個參照物就是光纖密繞層基準參考線。

光纖密繞層基準參考線獲取:線軸基準線爲光纖密繞線軸的實際線;光纖密繞層基準參考線指當前密繞層的理想高度位置的參考線;光纖密繞層參考線指當前密繞層頂點座標擬合的實際參考線,如圖6所示。光纖密繞層高度和光纖線徑相關,線徑越粗,高度越大,光纖密繞層基準參考線距離線軸基準線越遠;線徑越細,高度越小,光纖密繞層基準線距離線軸基準線越近。測量時輸入光纖線徑、允許公差等參數。

搭線的判斷:當光纖圖像高度超過本層基線2/3高度時,就認爲有搭線發生,這時就會向主控系統發出報警信號。

2.2 繞制滯後角識別測量系統

繞制滯後角反饋給主控系統,是保證光纖密排的重要參數,滯後角的識別也是視覺識別系統主要功能之一。

2.2.1 硬件配置。

繞制滯後角識別系統硬件由兩套工業相機、鏡頭、補充光源和電源及網線等附件組成,主要硬件配置參數見表3.

2.2.2 光纖滯後角的識別

光纖密繞過程中,當前上繞光纖和已纏繞好的光纖不在同一平面,透過調整測量相機的安裝位置確定,使相機視野的一個邊作爲測量滯後角的角度基準線,透過光纖與基準線的夾角作爲滯後角。爲了使圖像清晰採用環狀LED光源,正面打光,透過對各種色光成像對比,選擇紅色光效果最好。

光纖密繞滯後角檢測位置及採集圖像如圖7所示,紅線爲與CCD一邊平行的角度基準線,白線爲光纖圖像,利用視覺識別軟件對讀取的圖像進行處理,根據像素數,利用反三角函數就能算出滯後角度數。

 3 設計驗證

本文采用上述方案,以Sherlock視覺識別軟件作爲視覺識別軟件開發平臺,實現了對繞制光纖間距(如圖8(a)所示)、搭線(如圖8(b)所示)和滯後角(如圖8(c)所示)的測量。光纖密繞線間距測量精度±0.04 mm,見表4;滯後角測量精度達到±0.1°,見表5;光纖搭線識別率100%.

4 結束語

本文設計了一種用於光纖精密繞制的視覺識別系統,該系統能夠識別光纖繞制滯後角,精度達到±0.1°;線間距測量精度±0.04 mm;光纖搭線識別率100%.該系統與主控系統配合,完成了大長度光纖(≥10 km)無間隙無搭線缺陷自動繞制。該技術解決了光纖精密繞制的難題,可用於繞制光纖陀螺線圈等精密繞制設備。

參考文獻:

李茂春,劉鐵根,江俊峯,等。 基於溫度激勵的光纖陀螺光纖環瞬態特性檢測[J]. 光學學報,2008,28(3):435-441.

李豔,徐宏傑,張春熹。 光纖陀螺光纖環的熱致非互易性研究[J]. 光學技術,2006,32(5)770-722.

趙勇,劉軍,張春熹,等。 光纖陀螺傳感線圈及繞法[J]. 半導體光電,2002,23(5):312-314.

戴旭涵,楊國光,劉承。 光纖環中的Shupe效應及其補償方法研究[J]. 光子學報,2001,30(12):1470-1473.

趙晉洪,舒曉武,牟旭東,等。 光纖繞線機張力控制系統的研究[J]. 光學儀器,2004(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