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中介語石化現象與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學問君 人氣:2.44W

摘要: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中介語石化是一個普遍現象,它的存在制約了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運用建構主義的理論重新探索束縛大學生英語水平提高的中介語石化現象爲大學英語的教學開啓了新的思路。分析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可以找到影響英語水平提高的根源,進而結合建構主義的理論模式幫助教師和學生從教與學的主體、情感因素以及教學策略上尋找解決這一現象的途徑。

中介語石化現象與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建構主義;大學英語;教與學的主體;情感因素;教學策略;教師;中介語;石化現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建構主義思想在西方漸漸孕育生長,八九十年代被引入到教育界。將建構主義與教學理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杜威和布魯納、瑞士的皮亞傑和俄國的維果茨基等。杜威的“經驗學習論”着重經驗的連貫性和交互性,即經驗源於過去又以某種方式影響、改變未來的經驗性質,它受內部條件與客觀條件的共同作用。經驗不僅是知識,還是人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杜威“以兒童爲中心”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的積極參與,衝破了傳統教育的弊端。布魯納同樣倡導“以學習者爲中心”和“發現學習”。他認爲學習是一個融入個人全身機能、對資訊主動傳輸、加工和應用的能動過程,而教師的角色是將資訊以簡捷的方式輸出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皮亞傑創立的“發生認識論”指出學習者是在與外部環境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構建出了對世界的認知。在他看來,將新內容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的過程即爲同化;當原來的認知無法迅速接收外部刺激時,現存的認知結構就會立刻做出調整和重組,順應隨之產生。學習恰恰是在不斷同化和順應的變化中得以發展,故而,學習是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即“透過同化和順應兩種途徑來建構意義的過程”。[1]維果茨基所倡導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學生實際的發展水平與可能達到的水平之間會有一定距離,即最近發展區,因此教育目標的設定應走在學生髮展的前面,以更早地喚醒學生有望發展的區域和空間,開發學生的潛能。由此可見,建構主義理論較好地解釋了人類認知的發展規律。

一、建構主義教育理論

首先,從知識觀上,建構主義者認爲,世界的複雜性以及認知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人類對知識建構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因此他們主張“不存在唯一的真實或任何客觀的實在,認識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經驗建構真實或是在解釋真實的過程中,才能在心中擁有較多的真實。”[2]他們強調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由內而外的自我提高與能力培養的過程,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知識的積累不能僅靠教師單方面的灌輸,學習者自身的能動作用將會極大地促進新舊認知的相互作用,構建知識積累。這種知識觀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傳統觀念中知識的權威性和靜止性的觀點,有利於開拓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成長。其次,從學習觀上,建構主義者同樣強調學習是學習者透過主動探索、學習、發現,構建認知和意義的過程。學習的情境性和社會性提醒教師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同時應注重解決與學生相關的實際問題並結合社會互動實現個體認知的發展。因此合作學習的形式成爲調動學生能動性、創造輕鬆學習氛圍、提供應用知識機會的有效學習途徑。再次,從教學觀上,建構主義主張教學的側重點應由傳統的“教”轉變爲“學”,教學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幫助學生創造情境,藉助現代化的輔助設備引導並指導學生主動構建感知認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角色的轉變、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自我反省以及自我評價的意識就成爲迫在眉睫的改革重點了。最後,從評價觀上,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評價體系應該是一個有別於傳統靜態模式的動態體系,它是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多元互動、不斷修正並發展的評價。評價內容由單一的成績評價過渡到態度評價、反思能力等方面的多元評價;評價主體也不再是教師本身,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同樣可以進行多元評價;評價手段將從終結性評估轉變爲過程性評估。總之,自主建構的教育核心思想要求教師創設一切條件使學生保持構建認知的主動態度,爲學生的攀登搭建平臺。

二、中介語與石化現象的`成因

20世紀70年代,拉里·塞林克(Larry Selinker)在論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先提出了中介語理論(inter-language theory)。所謂中介語是指學習者在外語習得過程中使用的介於目的語和母語之間的一個較爲獨立的語言體系。而中介語石化(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現象則是指學習者隨着年齡和知識量的增長,外語水平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再像初始階段的學習那般穩步提升,而是處於一種停滯不前的徘徊態勢。這種特定的語言系統是伴隨着語言學習的發展有別於母語與目的語,並逐步向正確的目的語接近的動態體系。

1、 內在因素。Lenneberg從生物學的角度剖析了石化現象的成因。在他看來,學習者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存在一段極易學習和領悟的時間,超過這段時間,習得語言的能力就會大幅減慢。Scovel也曾經指出,人的大腦在臨界期之前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習者同時習得幾種語言也能輕鬆掌握,但到了青春期,左右大腦的功能分工已逐步完成,此時語言功能已在左腦定位,再進行語言學習就會困難多了,這也就不難解釋年輕人在學習語言上較成年人快得多,也容易得多,因此年齡不失爲影響石化現象的一個內在原因。Selinker又從心理學和神經學的層面對中介語的石化現象進行了分析。他認爲二語習得和母語習得的心理認知機制是完全不同的,這種不同的認知機制必定導致不同的語系,而石化是一種難以激活的、潛在的語言心理結構,許多成年人因爲在臨界期後很難再將這種潛在的語言心理結構激活,而只好從一般的認知角度來習得第二外語,日久天長,石化便形成了。學習者隨年齡變化其認知和情感因素也會隨之變化。Krashen又從二語習得的認知視角也對石化的成因做了解釋。他列舉了可能引起石化的五種假設――感情過濾器、目標語語言變異形式的習得、目標語輸入量不足、目標語輸入質量不高以及目標語輸出過濾器。他用濾網來比喻學習者的情感,認爲對二語學習保有消極態度的學習者們的情感過濾就強,因此獲得有效語言輸入就少;相反,那些懷有積極態度的學習者們的情感過濾就弱,語言的有效輸入就更多,更容易到達大腦的更深層次,學習效果自然就更好。而Anderson認爲母語的學習是一個自動化的階段,外語的學習卻經常滯留在聯結階段。因爲當學習者遇到的第二語言知識自己較爲熟悉時,往往會套用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對新的語言知識歸納、類推和匹配;如若遇到不熟悉的知識,已有的母語知識便會作用到第二語言的學習上,母語的遷移也隨之產生,石化現象也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