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諺語>

立春的含義和諺語

學問君 人氣:5.81K

立春是一年當中新的開始。中國歷史就是一個比較講究傳統的國家,從遠古流傳下來很多關於立春的諺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立春的含義和諺語,歡迎閱讀。

立春的含義和諺語

【立春的含義】

立春時值陽曆2月上半月,農曆常爲一月上半月(逢閏月年則時令不確定)。天文學上把“春分”作爲春季的開始,氣候學上則以候((5天爲一候)平均氣溫作爲統一的標準來劃分各地的季節,當候平均氣溫上升到10℃時,即爲冬季結束,春季開始。

立春是反映季節和物候的一個節氣,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季開始了,天氣將逐漸回暖,廣闊的大地將呈現出一派富有生機的景象。俗話說:“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頭。”即“立春”之日不在“五九尾”便在“六九頭”。立春以後,白天逐漸增長,氣溫慢慢回升,土壤由下層開始化凍,凍土變淺。

在這一天,人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白晝變長了,太陽也暖了,氣溫、日照、降雨也都處於這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地裏的小春作物長勢會加快,同時,油菜抽a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會明顯增加,應該注意及時澆灌追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俗話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就意味着已將開始大春備耕,人們不能再閒置田地了。但是雖然立了春,在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依舊是“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並且在這期間也會有強寒潮侵襲,’引起天氣幹早,也常常伴有大風和降雨,這對於農業來說,應該注意採取措施。

立春這一天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節氣,它更多的是爲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景象。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每年公曆2月4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開始,爲全年的第一個節氣,民間習慣把它作爲春季的開始。

明代王象晉《羣芳譜》記載:“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爲“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

立春作爲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纔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爲春節,意思是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爲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爲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之日,晚上七點仰望星空,可見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爲艮(八卦之一)的方向。立春的“立”表示開始,  “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

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中國各地。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攝氏度以上的始日劃分爲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但這種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爲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爲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

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立春,俗稱“打春”,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年節被稱爲“春節”的重要原因。

農諺講“春打六九頭”,就是說“立春”之日一般在冬至後46天左右,即從冬至日開始數九,到第六個九日便是立春。這個時日一般在農曆臘月底前後。立春,就表明春天開始了。春天的開始,象徵着萬物的生髮,一冬的沉寂即將結束,因此“立春”是農時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據《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賞公卿大夫幹朝,命相佈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兆於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由此可知“立春”古代朝野極其重視的重要節日。

【立春的諺語】

立春晴,雨水勻。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無春好種田。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立春的習俗】

打春牛、搶春

打春牛,在民間又稱爲“鞭春牛”、“鞭土牛”。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上古。《禮記·月令·季冬》中記載的“命有司大灘,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氣”,應當是古代“打春牛”的濫觴。

到了唐代,“執杖鞭牛”的習俗又成爲立春日的重要景觀。所謂“執杖鞭牛”,就是在祭祀儀式完畢後,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唐代大詩人元鎮的《生春》一詩中就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之句,這恐怕就是對當時這一習俗的生動描繪。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了《土牛經》之後,這一風俗更是廣爲傳播和流行。清康熙時期的《濟南府志·歲時》中對打春牛習俗的記載更加詳盡:“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替春花。里人、行戶扮爲漁樵耕諸戲劇,結綵爲春樓,而市I小兒,着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灘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爲小春牛,遍送絡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看來,在古代立春日“打春牛”活動中,官方和民間還有衆多的其他祈豐驅災活動相伴。

由上述可知,立春日打春牛的意義,不只是送寒氣,促春耕,也有祈福驅災的含義在內。因此,各地對這一活動極其重視,製作春牛的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用土堆雕的,也有用秸稈和紙紮糊成的“紙牛”。打春牛之後還有搶春的風俗,即把土牛打碎後,人人爭搶春牛土搬撒到自己的田中,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爲最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習俗是,迎春牛時,觀看的民衆依次向春牛叩頭,祭拜完畢,衆百姓一擁而上,爭相將春牛弄碎,將搶得的春牛泥土帶回家撒在牛欄內。山西晉南一帶則用“紙牛”祭春,並在牛腹中裝滿五穀雜糧、紅棗、栗子、核桃、花生等乾果,紙牛被抽打碎裂後讓孩子們爭搶而食,形成“搶春”的又一種習俗。在農耕時代,牛是農家最重要生產工具,在立春日拜土牛,並爭搶堆砌土牛的土和紙牛腹中的五穀雜糧和乾果,既是表達對耕牛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用牛的任勞任怨、埋頭耕耘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在新的一年中開拓奮進。

咬春

咬春講的是在立春日的飲食。立春對農時的重要性,決定在立春日的飲食也比較講究。農人的飲食講究和耕種土地上生長出的各種產品是聯繫在一起的。一般人家這日講究吃蘿蔔或生菜以及由蔥、蒜、芥、姜、韭五種辛辣味的菜拼成“五辛盤”;用菜作餡,用小麥面作皮包成的鋪蓋卷形狀的食品稱爲“春捲”,可蒸可炸。人們食用這樣的食品稱爲“咬春”或“吃春盤”。也有的地方在這一天吃用素餡包的餃子,也稱爲咬春。古俗這一天忌吃葷,以表達對耕牛五畜和各種動物的尊重,也表示這個季節各種動物已進入繁殖期禁止獵殺的意思。

“咬春”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盛行,大詩人杜甫在《立春》一詩中說:“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詩中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菜傳纖手送青絲”等句就是描述當時立春日咬春的習俗。將春捲列爲立春日食品,始於唐,盛於宋。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春捲)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由此可知,古人對於春捲的考究程度以及對“咬春”活動的重視。

咬春的習俗一直到今天,仍在各地流傳沿襲。每逢立春,家家都要備上美味可口的春捲,配以蘿蔔、生菜等新鮮蔬菜調配的菜餚。

蘿蔔以及“五辛盤”等新鮮蔬菜食物,在中醫看來都是屬於“驅寒殺菌、健脾寬胃”的飲食,在象徵冬去春來的“立春”日吃這些菜蔬,既象徵着對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達着對來春“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期盼。

【立春與養生】

“倒春寒”最易損耗陽氣

古人創造了陰陽學說,陰陽雙方是對立消長、互根互用,還能相互轉化,這些作用維持着自然界的正常變化,陽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就像是現代城市中發電站提供的電力,如果電力不足,城市就會癱瘓,對於人體來說同樣是這樣,離開陽氣的扶持和養護,也會枯萎。

《黃帝內經》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就是:陽氣是維繫我們生命生生不息的一種元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沒有了太陽,萬物無法生存,沒有了陽氣,我們的壽命也難以長久。立春時節,一方面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另一方面外界寒氣尚未退去,時而侵襲,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倒春寒”,這時最易損耗陽氣,因而也是最需涵養陽氣的時候。

“春捂”得法最重要

俗話說“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這個時候最容易受寒了。此時人體陽氣已經開始升發,面板肌理也逐漸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會有所下降,寒邪就會乘虛而入。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等這些疾病最容易在這個季節發生,就是這個原因。但如果能夠做到及時防範,“春捂”得法的話,是會減少發病機會的。

“春捂”得法,有兩個要求:一是要暖“兩頭”,二是要捂下身。“兩頭”指的就是我們的頭和腳。老人,尤其是頭髮稀疏的,千萬不要過早地摘下帽子和圍巾。同樣,腳上也不要過早地換上單鞋,寒氣會自下而上、由表及裏地侵入體內。

另外,寒多自下而生。這與現代“人體下部血液循環比上邊差,更容易受到風寒侵襲”的說法是一致的。“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是“天人相應”。像一些年輕的女士過早地換上單薄的緊身褲、短褲、短裙,這樣是很不好的。寒風刺骨侵入下身,時間久了就有生病的隱患。曾有報道,突尼斯婦女喜歡一年四季穿裙子,結果患風溼性關節炎的約佔婦女總人數的70%。而女性所患的諸多婦科病,大多也與感受寒冷有關。所以,在“風度”與“溫度”之間,從健康角度來看,還是選擇後者爲好。

“早起”要適宜

立春過後,陽氣漸盛,白天的時間也漸漸拉長。夜爲陰,晝爲陽,我們要養陽,建議您要早點兒起,這樣可以更多地納取一天當中的陽氣。這裏有一個原則叫“與日俱興”。早點兒起,但也不要三、四點就起來。這時候還屬於夜,陰氣尚未退去,對養陽沒有什麼好處。早起時最好看看太陽,什麼時候有曙光出來了,這個時候就應該起牀了。陽氣會隨着太陽的升起,在體內慢慢升騰。這就是“與日俱興”的意思。

但有一些中老年朋友,已經養成了三、四點醒來後就再也睡不着了的習慣,那該怎麼辦?建議不要急着出門,可以在家裏稍微做一點兒家務,比如準備點兒早餐,或者是在家裏做一些小的室內活動,有一個預熱的感覺,這對您的身體是有益的。

“動則昇陽”有選擇

等太陽出來後,就要走出去了,一定要運動運動,“動則昇陽”。但要注意場所和天氣的選擇。現在空氣污染嚴重,生活在郊區、鄉鎮的朋友還好一些,但如果生活在大城市,不要往車流量大的馬路邊上去。

中醫認爲,春天的陽氣在樹林、河流邊尤其旺盛。所以在城市,儘量去公園鍛鍊,那裏更有利於養陽。如果實在不方便,就在自家的小區裏鍛鍊也比去大馬路上要強。如果趕上大霧天,等雲開霧散後再去運動。

此外,飲食上要儘量多吃一些具有升發性質的東西,像芽菜、春餅都是傳統中立春時節的好食物。但吃這些東西的時候不要往裏邊加醋,醋具有收斂性,一邊兒要升發,一邊又在收斂,養陽效果肯定會受到影響。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如能在立春之際,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合理養生,對全年的健身防病都是十分有利的,甚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TAGS:諺語 立春